116.国王与首相的角逐——1953年8月伊朗军事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116.国王与首相的角逐——1953年8月伊朗军事政变

116.国王与首相的角逐

——1953年8月伊朗军事政变

1925年2月,礼萨·汗发动军事政变,建立了巴列维王朝。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国王与首相总是矛盾重重。1953年8月,伊朗保皇派内政大臣萨希迪将军,在国王巴列维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策划下,发动政变,推翻摩萨台政府。这次保皇派的政变,扼杀了伊朗以石油国有化运动为导线的群众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延缓了巴列维王朝的寿命。

东西方列强在伊朗的争斗

伊朗,古称波斯,是亚洲西南部一个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古国。1925年2月,礼萨·汗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巴列维王朝(1925—197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礼萨·汗和法西斯德国相勾结,宣布伊朗中立。1941年,英、俄军队分别进入伊朗,胁迫礼萨·汗国王逊位,由其子穆罕默·礼萨·巴列维继位。

巴列维上台,年仅22岁,处于英俄争斗的夹缝之中。1942年1月29日,巴列维终于使得英、俄同意签订同盟条约。1942年期间,美军成立驻波斯湾司令部,从此,伊朗又成为美、英、俄三家的天下。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标志着东西方冷战的正式开始,伊朗成为西方遏制苏联的战略桥头堡。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甚至认为,伊朗是西方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在1947年夏天,他下令给予伊朗2600万美元的货款,来帮助装备伊朗军队。有了美国做靠山,巴列维国王,回旋余地有所增加。1948年5月9日,他通过美国施加压力,成功地迫使苏联军队撤离伊朗。同时,他也开始大力清除反对派,巩固自己的权力。

石油国有化运动

伊朗是中东的石油大国,在沙特阿拉伯石油还没有大规模开采前,伊朗石油的产量占中东的首位,成为西方石油公司觊觎的主要对象。伊朗的石油开采一直掌握在英国石油公司手里,英伊石油公司凭借特权和英帝国主义的势力,只将所获石油利润的小部分给予伊朗,引起了伊朗人民的强烈不满。

巴列维虽一心投靠美国人,但又不甘心俯首帖耳。在石油国有化问题上,他主张伊朗应将自己的石油收归国有,但他不愿过于得罪英国人。他的这种矛盾态度与当时的首相摩萨台发生了冲突。摩萨台主张应立即将外国在伊的石油公司收归国有,结束英国人对伊朗石油财富的无耻掠夺,他号召群众反对“外国占领者”。摩萨台还组织了民族阵线,要求英国人撤离伊朗,实行石油国有化。1951年3月7日,反对石油国有化的首相阿里·拉兹马拉将军在德黑兰大清真寺做礼拜时被暗杀。随后,全国爆发了支持石油国有化的罢工、罢课、罢市等示威游行。石油国有化的斗争,使伊朗绝大多数人民团结起来,伊朗民族解放运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摩萨台推行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削弱国王控制政府的权力,特别是他所掌握的军权。摩萨台断然地在军队中进行改组,解除了少数亲国王的高级军官,任命效忠于他的利亚希将军为陆军总参谋长,解散了由王室、封建主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控制的参议院和最高法院,还准备就议会是否解散的问题举行全民投票。巴列维国王已意识到这是摩萨台的一种策略,最终的目的是推翻他的王位。

萨希迪将军政变

1952年7月16日,摩萨台首相在巴列维国王的压力下再次被迫辞职,全国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抗议。7月21日,巴列维国王又被迫恢复摩萨台的首相职务,并允许他兼任国防大臣,还授予他处理国家事务的全部权力。摩萨台复职后,立即解散了保皇派势力的象征中心——参议院,限制了国王随意会见议会领袖和外交使节的权力,控制了王室财政。事实上,国王已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巴列维国王决定先下手为强,采取绕过议会而用国王特权的手段,罢免摩萨台的首相职务。

1953年8月13日,巴列维国王将任命法朱拉·萨希迪将军为首相的手谕,派人秘密转交给萨希迪,并将他的决定通知美国大使。事实上,这是暗示萨希迪发动军事政变。萨希迪曾是国王的随身副官,后晋升为中将,又任内政大臣,1952年被国王指定为参议员,在军界有一定的势力。萨希迪接到国王的手谕后,即通知摩萨台,他准备接管政府的权力。但摩萨台声称国王的任命是非法的,他将继续行使其职权。萨希迪决定在8月15日发动政变。当摩萨台亲信陆军参谋长达格希·利亚希,在听到将举行政变的传闻后,加强了对首相官邸的保卫力量,派遣3辆坦克守卫在首相府,首相府卫队在周围街头设立了哨卡。

15日夜半,御林军司令玛托拉·西纳里上校率领的4卡车御林军驶出王宫,兵分数路。一路驶赴首相府抓捕摩萨台,御林军还未到达首相府就遭到猛烈的射击,兵力不多而又缺少重武器的御林军只好退却;一路赴陆军参谋长官邸的御林军却扑了空。

御林军只抓获了若干名次要的摩萨台亲信,而又未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机构,如电台、通讯设施和军部,这就注定了御林军宫廷政变失败的命运。陆军参谋长利亚希的部队包围了王宫,抓走御林军司令西纳里上校和其他参与政变的军官,解救了被抓去的人质。萨希迪则逃出德黑兰。

事后,摩萨台未利用这次未遂的宫廷政变一举扫荡国王的势力,并加强军事上的防范,致使保皇派卷土重来。

保皇派的第二次政变

7月16日,巴列维国王亲自驾驶飞机,偕同王后从里海度假地飞赴邻国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巴列维国王下机后发表谈话宣称,“我认为伊朗的合法首相是萨希迪将军而不是摩萨台”。巴列维国王原想在邻国遥控国内的政局,因伊朗驻巴格达大使企图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国王返回德黑兰,巴列维就立即转赴罗马。国王逃亡后,伊朗外交大臣侯赛尼·法特米要求成立一个摄政委员会来接管国王的权力,这被看作为废黜巴列维国王的第一个步骤。国王出走的当天下午,以伊朗人民党为首的左翼力量发动群众举行了大规模的反国王的示威,捣毁了树立在街头的国王塑像,喊出了“打倒巴列维!”“废除君主专制制度!”等口号。在这关键时刻,摩萨台却犹豫了,他既想废黜国王,但又怕以伊朗人民党为主力的左翼力量的壮大会威胁到他的政权,他和他的内阁成员正在无休止地辩论着是否在国王发动的政变流产后就宣布成立共和国的问题,同时却无限期禁止在德黑兰举行反国王的群众示威,而且在军事上也没有采取严格防范再次发生政变的措施。

萨希迪作为保皇派的首要人物,继续进行政变的组织工作。随后,亲国王的部队秘密进入德黑兰。19日黎明,政变部队开始行动,与政府军发生交火,随即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由于政府军力量单薄,而且准备不足,政变部队在战斗中逐渐占上风,下午2时占领了德黑兰电台后,就广播了早先国王任命萨希迪首相的命令,以及巴列维在国外谴责摩萨台的讲话。随后,政变部队占领了大部分要害部门,基本上控制首都市区。夜幕降临后,政变部队在坦克掩护下向首相府发动攻击,双方发生激战,最后首相府卫队被击溃,伤亡数百人。摩萨台在朋友的帮助下逃出德黑兰(不久被捕)。陆军参谋长利亚希将军被抓。晚7时30分,阿里·巴拉夫隆上校在电台上宣布:“非法的摩萨台政府已经垮台”,“军警已经控制了整个德黑兰”,“萨希迪将军已接任了首相职务”。

22日,巴列维以胜利者的姿态从罗马凯旋归国,在伊朗不少地区爆发了反对保皇派政变、支持摩萨台的群众示威。如伊朗人民党在德黑兰散发传单,要求人民起来反对国王和反对派策划的政变。8月21日,德黑兰市中心爆发了支持摩萨台反对国王的示威游行,但遭军警血腥的镇压。通过政变,巴列维王朝恢复了昔日的专制统治的权力,萨希迪政府大规模逮捕反对派,以“谋叛”的罪名审判摩萨台,但顾忌到摩萨台在政治上的声望,只判处监禁3年的徒刑。坚持奉行民族独立外交路线的前外交大臣侯赛因·法提米未经审判就以鼓动叛乱的罪名被处死。伊朗人民党又一次被宜布为非法,其成员大多被逮捕或被秘密处死。一时之间,伊朗全国陷于恐怖的气氛之下。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幕后策划

伊朗国王和保皇派政变的成功,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幕后策划起了重要作用。美国开始是支持摩萨台与英伊石油公司的斗争,因为美国石油财团想乘此机会攫取伊朗的石油,后因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迅速影响到整个中东局势,形成了战后西亚北非民族解放运动又一次高潮。因此,美国对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反而与保皇派联手。

1953年8月初,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国务卿杜勒斯的兄弟艾伦·杜勒斯与伊朗巴列维国王的孪生妹妹在巴黎进行会晤,就伊朗的政局交换意见。7月15日摩萨台在取得公民投票的胜利后,正着手准备废黜巴列维的王位时,美国大使劳艾德·亨德森在拜会摩萨台时表示,美国政府不承认他为伊朗首相,因巴列维国王根据宪法授予的权力已免除其首相的职务。美国的这一表示,对保皇派再次发动政变起了鼓励作用。同时,向发动政变的集团提供武器和资金,并在西方国家发动了反摩萨台的宣传战。萨希迪将军的军事政变成功后,美国政府立即宣布恢复对伊朗的经济和军事援助。9月5日,艾森豪威尔总统批准立即向伊朗提供4500万美元的援助。伊朗和世界舆论均认为,摩萨台被赶下台,也是美国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即杜勒斯兄弟的胜利。

点评:

伊朗保皇派政变成功,是国王支持内政大臣、中将萨希迪,而萨希迪则经过周密准备,拥有较多政变军事实力,同时也是其利用美国人帮助的结果。另一方面与摩萨台在战略上犯了一系列错误密切有关。摩萨台是一位贵族出身的民族主义者和民主派,他不敢发动民众和不敢依靠伊朗的左翼力量,没有认真考虑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巨大影响,过分强调反封建制度的决心,而使伊朗什叶派领导人走上了反对摩萨台政府的行动。另外,伊朗武装部队中有相当一部分军人忠诚于国王,摩萨台对武装部队的数次改组,特别是排斥有忠君思想的高中级官员,使不少军人站到了反摩萨台的立场上。总之,这些都是政变成功、摩萨台倒台的基本原因。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