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尼罗河的笑声——1952年7月埃及宫廷政变
115.尼罗河的笑声
——1952年7月埃及宫廷政变
20世纪40—50年代,埃及在法鲁克王朝统治下,经济凋敝,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国家主权丧失殆尽。以纳赛尔为首“自由军官组织”于1952年7月22日午夜11时,发动了武装起义,接着便占领了战略要地。第二日,“自由军官组织”便掌握了整个开罗地区的军队领导权。7月25日,起义部队开进亚历山大,国王法鲁克被迫在投降书上签字。千古尼罗河发出了欣慰的笑声。
年轻国王法鲁克
埃及是非洲北部最古老文明的国家,数千年来一直实行世袭王朝制。1920年,国王穆罕默德·阿里·福阿德老来得子,后嗣有人。这位婴儿叫法鲁克。为了把王子培养成为一个有教养、有知识的王位继承人,法鲁克少年离开祖国,被送到英国留学。1936年福阿德病逝,领导一个内忧外患的文明古国的重担就落在一个才16岁的少年法鲁克稚嫩的肩上。
埃及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但宪法赋予国王许多权力。国王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行政权掌管人,神圣不可侵犯。他有权任命五分之二的议员、宗教领袖、国王卫队长、议会多数党领袖,对总理、外交使节和高级军官有权赦免,有权授予爵位、勋章和荣誉头衔。正值翩翩少年的法鲁克一世,尽管大权在握,但也天真无邪,特别是在二战的艰难岁月,他率领他的臣民协同英国为抗击法西斯的侵略进行了不屈的斗争,表现出自己是一个真正虔诚的穆斯林教徒的品德和作为国王的崇高威望,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可悲的是,战后他高枕无忧,把王位当作一把可以睡大觉的安乐椅。正当他忘乎所以时,一个比他仅年长2岁的纳赛尔把法鲁克从坐了12年的皇位上拉了下来。
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纳赛尔
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1918年1月15日出生于埃及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美国的著名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说:“寻求权力者”去追求权力是补偿童年时代心理上所受损害的一种手段。纳赛尔家室寒微,祖祖辈辈务农,父亲是个邮局的小职员,母亲是位商人的女儿,温顺贤良。他9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少年失母,乃人生之大不幸。父亲靠菲薄的收入送纳赛尔去读书,望子成龙。
纳赛尔上小学时,常在假期随家人去祖父家聆听家人讲述埃及灿烂的文明和遭受的屈辱,也许他报效祖国的愿望从此萌生。他酷爱学习,尤其对历史课程最感兴趣。他从小就表现出日后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组织领导才干。16岁时,他组织同学反对美国人的统治。此时,正值丧权辱国的《英埃同盟条约》的签订,他懂得弱国无外交的现实。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靠议会和说教都无济于事,惟有军队才是拯救埃及的力量和希望所在,他决意投笔从戎。1937年初,19岁的纳赛尔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军校学生。
在这所培养元帅、将军的埃及最高军事学院,纳赛尔博览群书,拿破仑、阿塔图克、俾斯麦、邱吉尔等人的传记,埃及、阿拉伯各国、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卢梭、狄更斯等人的著作,都令他爱不释手。历史告诉他,作为军人不仅要英勇善战、服从命令,更要文韬武略,有理想有抱负。在军校他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战友和同学,其中许多人成为日后革命的中坚和精英。
1938年7月1日,纳赛尔从军校毕业,获得陆军少尉军衔。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立意要成为伟人。1939年初,以纳赛尔、萨达特为首的一批风华正茂的热血军人成立了地下革命团体——自由军官组织。1943年纳赛尔升为陆军上尉,回到阔别多年的开罗,在他的母校任战术教官。他的弟子遍布埃及各兵种,他已是军中的知名人物了。这为后来自由军官组织的壮大以及他个人号召力的增大打下了基础。
1948年5月巴勒斯坦战争爆发,纳赛尔被派往前线。纳赛尔在一次战斗中孤军奋战,决不投降,表现了他顽强的战斗作风和意志品格。当时埃及的贪官奸商为获得暴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竟然把没用的武器送到前线,大发国难财。现实,打破了军人的幻想,原来对法鲁克的最后一点信任也消失了。很显然,非得用武力推翻腐败的政府,否则埃及永无宁日。在硝烟弥漫的战地,自由军官组织建立了领导核心——创建委员会。其主要成员有:中校纳赛尔、中校萨达特、空军中校萨勒姆、少校赛拉。深浮众望的纳赛尔当选为委员会主席。一切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他们等待着革命时机的来临。
开罗大火
苏伊士运河是用埃及千百万人的尸骨开凿的。然而1922年,埃及取得独立时,运河这一重要的战略地区却为英国人所控制。二战后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鼓舞了埃及人民为收复运河的主权而斗争的勇气,强烈要求国王废除丧权辱国的《英埃条约》。英国殖民者无视国际法和他国的领土主权,蛮横地拒绝了埃及人民和政府的正义要求,埃及人民走上了武装反英斗争的道路。埃及人不断进入运河区,袭击英国占领军。面对埃及人民的武装反抗,英军进行了武力镇压,企图用血雨腥风来扑灭埃及人民的斗争烈火。1951年的10月15日至12月5日,英军就打死打伤550名埃及群众,把150人关进集中营。
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需要政府的援助,但埃及王室和政府却畏首畏尾,迟迟不敢采取果断措施。埃及的统治者害怕人民甚于害怕敌人,当开罗市民在1月中旬举行游行示威,围住英国使馆时,政府竟动用警察用催泪瓦斯驱散民众。1月26日,悲愤的人群涌向西方人奢华的居住区,焚烧了那里的旅馆、饭店、酒吧间、影剧院等。
此时,达鲁克国王整日在王宫里寻欢作乐,当有人报告说牧羊人饭店快要被大火烧毁时,法鲁克稍感震惊,但他认为这只不过是区区小事,不值得躬亲处理。熊熊烈火在无情地吞噬着开罗,王宫的宴会却依然觥筹交错。大火使700幢建筑物毁于一旦,26人死亡,552人受伤,财产损失达5000万英镑。大火事件之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下院发表声明,蛮横地向埃及提出强烈“抗议”。要求埃及政府“承担全部责任”,赔偿损失,并重申英国政府“决心维护依据1936年条约所获得的权利”。在英国的压力下,埃及政府屈服了,照会英美等国,就开罗大火事件公开表示道歉,并答应赔偿1435万美元。埃及人民的战斗和鲜血,换来的却是耻辱。
箭上弦、刀出鞘
面对耻辱及国王的腐败无能,纳赛尔等决心发动军事政变,以改变国家的这种状况。为了确保政变成功,自由军官组织并未直接参加当时的反英斗争。开罗大火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动荡政局,使“自由军官组织”认识到“国家已为革命准备好了一切条件,因为人民已对各政党失去了信心。至于人们对国王和英国人的感情,则已达到了反对和仇恨的顶峰”。
2月10日,“创建委员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分析形势,商讨对策。纳赛尔严肃地说,“现在到了关键时刻。”他们草拟了宣告起义的6点宣言:消灭殖民主义,取消封建制度,消灭垄断和资本对政权的控制,树立社会正义,加强军队建设和建立稳定的民主生活。
政变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着手进行。7月22日,纳赛尔在获悉法鲁克对政变已有所察觉并准备大肆搜捕的情报后,立即召集“创建委员会”紧急会议,决定提前发动政变。会议决定这次政变的步骤是:确保控制军队;接管政府,任命一名新首相;废黜国王。准备了十几年的政变终于付诸实施了。
7月22日午夜11时,“自由军官组织”发动的军事政变开始了。坦克、装甲车和炮车的隆隆声打破了往日开罗军营寂静的夜空。很快,装甲车部队便包围了整个军营区,坦克部队也顺利地占领了各战略要地。开罗驻军大批自愿地加入政变部队。一支特遣分队急速赶往开罗郊区的库巴,攻打那里的埃及陆军总部。在政变部队的猛烈攻击下,总部的守卫部队自知大势已去,只作了象征性的抵抗,即缴械投降,埃及武装力量总指挥被逮捕。另一支约有一装甲旅兵力的特遣部队为防止英军可能进行的干涉,封锁了通往苏伊士运河的道路,并布置了临时防线。到第二天凌晨2时埃及各兵种包括12名将军在内的高级将领,已分别就擒,被集中到开罗军事学院严加看管起来,以防他们外逃纠集余党伺机反扑。至此,“自由军官组织”掌握了整个开罗地区的军队领导权。为扩大战果,政变部队通过电话联系,得到了西奈、亚历山大、坎塔拉、阿里什和西部沙漠等地驻军表示支持的明确答复。
“创建委员会”初战告捷,便命令部队开入开罗城内。按预定的军事部署,各部队分别占领了开罗机场、火车站、重要桥梁、电报电话局和广播电台。拂晓前后,整个首都已在政变部队的牢牢控制之下。
23日上午7时整,“创建委员会”成员萨达特以埃及武装力量总司令纳吉布的名义,向埃及人民发表公告:
公民们,为反对王室的专制暴政和国家的腐败政治,我们埃及军队起义了,并取得了成功,埃及将会从此走上民主、独立、繁荣的道路。我们希望每一位公民拥护我们的正义之举。
开罗市民闻讯,奔走相告,拍手称快。整个开罗一片欢腾。
7月25日晨,政变部队开进亚历山大,第二天包围了法鲁克所在的蒂恩角宫。中午,法鲁克国王不得不在通牒上签字,随后,登上“首都号”游艇驶往意大利。1965年法鲁克在忧郁、绝望中病逝于罗马。
点评:
这次军事政变的胜利,对埃及的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实现了埃及人民自从新时代开始就企求管理自己的国家、掌握自己命运的愿望。从此,埃及结束了长达2500年之久遭异族统治的历史,恢复了埃及古老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千古尼罗河笑了。对于纳赛尔等政变领导人来说,他们既代表了民众的意愿,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同时也顺应了埃及社会发展的要求,真是做了一件积功积德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