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拯救奥斯曼帝国——1876年5月土耳其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105.拯救奥斯曼帝国——1876年5月土耳其政变

105.拯救奥斯曼帝国

——1876年5月土耳其政变

19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由于君主的腐败无能和其它一些问题,大步走向衰落,欧洲列强不断对之吞食,奥斯曼有沦为西欧殖民地的危险。一部分有识之士认为,唯有推翻腐败无能的君主,才能挽救帝国的衰亡。为此,以米德哈特帕夏为首的自由派于1876年5月29日发动政变,推翻保守的、腐败的阿卜杜勒·阿齐兹苏丹的统治,另立了新苏丹。

危机日甚一日

19世纪中叶,由于君主们的腐败和无能,导致奥斯曼帝国(今日的土耳其)大步走向衰落。其标志之一是帝国内部各族平民不断爆发起义,其二是欧洲列强不断对奥斯曼帝国蚕食,使昔日辉煌的帝国有被瓜分的危险。此时,一部分有识之士主张继续效法曾给奥斯曼带来荣耀的谢里姆三世、马哈穆德二世所推行的政策,开办工厂、开发矿产、自由通商,进行政府机构的改革、建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推行军队现代化计划,兴办教育,引进欧洲的新技术和新思想。他们认为惟有如此才能挽救帝国的衰落。

此时奥斯曼帝国的君主是阿卜杜勒·阿齐兹苏丹,他夸夸其谈而性格懦弱,1861年登基后满口承诺实施改革。为此,他1867年专程访问伦敦和巴黎,满怀改革的激情回国。自由派和人民群众翘首等待阿齐兹苏丹的新政纲领。谁料到,这位庸碌之君,却宣称奥斯曼帝国的朝廷首先必须实行西欧列强的礼仪,才能走上强国之路。于是,他对帝国传统的礼仪制度进行改革,并兴建了仿效西方的宫殿、凯旋门等工程,这对空虚的国库无疑是雪上加霜,更加速了帝国内部的财政危机。

国内财政的空前危机以及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使帝国民众及巴尔干地区不断爆发起义,阿齐兹苏丹面对愤怒的群众不思改进政策,反而使用帝四处镇压起义的群众,这使得政局更加混乱,祸不单行。此时的俄、英、法等欧洲列强不断对奥斯曼事务进行粗暴干涉,伴以武力相蚕食,昔日辉煌的帝国有被瓜分的危险。

此时,一部分忧国之士,在研究欧洲列强发展道路后,提出了必须进行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帝国才能兴盛。多瑙河省总督米德哈特帕夏,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任总督期间,在管区内就实施了一些改革措施,获得了公众的好评。他曾担任3个月的首相职务,因与阿齐兹苏丹的政见相左而辞职。米德哈特帕夏引退后,居住在君士坦丁堡,经常与自由派人士商讨救国之道。

皇宫政变

1876年5月22日,君士坦丁堡爆发了反对阿齐兹苏丹的示威活动,聚集在皇宫前广场的示威群众达数万人,其中有神学院学生、商人、手工业者、城市贫民。示威群众要求阿齐兹苏丹下台。阿齐兹苏丹被迫宣布改组内阁,并吸收米德哈特帕夏等自由派人士参加内阁,但为时已晚,自由派已经决定发动推翻阿齐兹苏丹的政变。

米德哈特帕夏在追随者的合作下,并得到部分军队和海军舰队的支持,于5月29日晚率领武装人员闯入皇宫,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拘禁了阿齐兹苏丹。在30日上午的朝廷议事时,米德哈特帕夏列举阿齐兹苏丹腐败无能的种种罪状,宣布废黜他的皇位,阿齐兹苏丹的侄子穆拉德被推举为新苏丹,即穆拉德五世。几天后,阿齐兹苏丹因自尽而离开人世。

政变后,米德哈特帕夏担任首相职务,任命了不少自由派为大臣。米德哈特帕夏仿效西欧国家的政治制度,起草了一部新宪法,为奥斯曼帝国引进议会和内阁负责政务的制度。新宪法规定奥斯曼帝国的所有臣民,不论种族或教派,都一律平等;保证宗教信仰、教育和出版的自由。这部立宪君主制的宪法,削弱了苏丹的专制独裁的权力。

穆拉德五世因在政变的战斗中受惊,他的精神出现失常、神经错乱而无法上朝理政。于是,米德哈特帕夏首相又废黜了穆拉德五世,拥立穆拉德的兄弟阿卜杜勒·哈米德为哈米德二世。

点评:

米德哈特帕夏的政变,是自由派为挽救衰亡的政变。这次政变推翻了阿齐兹苏丹腐败的统治,实行了新宪法,削弱了苏丹的专制独裁权力,无疑是历史的进步。米德哈特帕夏的政变以及他后来的执政,之所以能够顺利,是因为他代表了进步的势力和奥斯曼帝国进步的方向,尽管可能是一时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