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三日天下——1884年12月朝鲜甲申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106.三日天下——1884年12月朝鲜甲申政变

106.三日天下

——1884年12月朝鲜甲申政变

19世纪后期,朝鲜在西欧列强的侵略下,封建王朝开始瓦解,一批开化派企图通过政治变革,使朝鲜走上富强之路。1884年12月4日,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派在日本公使馆支持下,利用汉城新建邮政局落成典礼之机,发动政变,杀死数名守旧派大臣,组成以开化派为中心的新政府,并以国王谕旨的形式颁布了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内容的新政纲。守旧派势力依靠驻朝清军,赶走支持政变的日军,推翻了开化派新政府,金玉均等人被迫亡命日本,政变遂以“三日天下”而告终。

内忧外患

19世纪后期,日本及欧美列强竞相侵略朝鲜,从而加速了朝鲜李氏封建王朝统治的瓦解、分化和朝鲜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这就必然同时加剧朝鲜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开化派与守旧派的斗争。一群贵族家庭出身的青年官僚,在外国侵略日益加深的危机和近代开化思潮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派。他们试图效仿日本明治维新,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来使朝鲜成为富强的近代化国家。

开化派的主张得到一部分觉醒的中小官吏、知识分子和新式军人的支持,并得到国王高宗的赞赏,但却遭到了掌握朝政的高宗之妃闵氏及其戚族势力的反对和迫害。以闵氏戚族势力为中心的守旧派依赖清政府,千方百计地阻挠和破坏开化派的改革运动,不仅将金玉均、朴泳孝先后调离了汉城,而且企图借机一举消灭开化派。

这使金玉均等人认识到必须推翻闵氏守旧政权,建立开化派政府,于是积极准备发动政变。当时,日本及英、美等国别有用心地对开化派表示支持和鼓励,企图借此控制朝鲜内政,扩大对朝鲜的侵略。而十分羡慕日本的金玉均等人却未能认清日本侵略本质,也开始走上了依靠日本势力来推行改革的危险道路。

1884年6月,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提前召回驻朝清军。金玉均等开化派认为这是利用日本势力打倒守旧派,夺取政权的大好时机。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也趁机鼓动政变,答应从经费、人员及军事上给予全力支持。金玉均等人秘密来到日本公使馆,与日本公使馆书记官岛村久密议政变计划,最后决定利用12月4日开化派成员、邮政局总办洪英植主持的庆祝邮政局落成宴会之机,派人放火,然后趁乱杀死出席宴会的守旧派大臣,夺取政权。

巧设鸿门宴

1884年(甲申年)12月4日晚上,洪英植同金玉均等人宴请了各国外交官员和所有的守旧派大臣,以庆贺新建邮政局。按照预先的计划,他们故意把宴会的时间拖得很长,让行动队员埋伏在邮政局周围,派人纵火烧着别宫,然后逐个暗杀前去救火的守旧派大臣,以此取得政变成功。但是,被派去纵火的队员放火技术欠佳,没有把别宫点燃,他们只好纵火烧着了邮政局的邻宅,然后高喊救火。听到喊声后,众人纷纷起身观看,而最早跑出屋外观看的闵泳翊被开化派人员抢先砍了几刀,浑身是血地跑进屋内倒在地上。各国使节和守旧派大臣见状大惊,急忙夺门而逃而未救火。

金玉均见杀死守旧派大臣的计划落了空,跑到日本公使馆,确认日本的支持态度未变后,才按计划奔向王宫。金玉均等人匆匆来到昌德宫的国王寝殿,向国王高宗报告宫外发生事变,请求高宗移住较为安全的景裕宫。金玉均和朴泳孝先后喝令还在宫内的守旧派大臣尹泰骏、韩圭稷、李祖渊立即出宫去组织军队前来护驾。事先埋伏在宫内外的开化派人员便趁他们出宫时将他们3人分别杀死。接着,金玉均等人又假传王命,召闵泳穆、赵宁夏、闵台镐等入宫议事,仍由事先埋伏的开化派人员将他们分别刺杀。

第二天早晨,金玉均等人又处决了宫内权势最大的宦官柳在贤,并赶走了许多宦官、宫女,从而完全控制了高宗及其所在的景裕宫。闵氏守旧派大臣除闵泳翊受伤后救助外几乎全部被杀,金玉均等开化派发动的政变初战告捷。

当天中午,金玉均等人组成了以开化派为主的新政府,并得到了高宗的承认。高宗的堂兄李载元在名义上担任政府首脑领议政,一些长期受到闵氏戚族集团排斥和打击的王室宗亲也参加了政府,但实权大都掌握在开化派手中:金玉均任户曹参判,掌管财政;洪英植任左议政,处理一切政务;朴泳孝任前、后营使兼左捕将;徐光范任左、右营使兼代理外务督办;徐载弼任兵曹参判兼正领官,掌管军事和外交。同日上午,开化派政府通过朝报公布了14条政令,主要内容为:废除门阀,以人择官;四民平等;改革租税;惩处奸吏;革罢冗官;整编军队;限制国王和宫廷的权力等等。这些政令实际上是开化派的改革纲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玉均等开化派试图将封建制朝鲜建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

三日天下

开化派匆匆建立起来的新政府还没有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也没有足够的军事、经济实力,所能依赖的只有几十名留日士官生和新军士兵及日本公使竹添带来的200名日军的“保护”。微薄的力量自然无法阻挡守旧派联合驻朝清军优势力量的猛烈反击。

政变发生后,守旧派残余势力到处散布谣言,称开化派勾结日本人杀害了国王、王妃和主要大臣。许多不明真相的民众信以为真,城内民心大乱,群情激奋,开化派处于受到民众仇恨和反对的不利地位。6日下午,驻朝清军将领吴兆有、袁世凯在先后两次入宫晋谒国王的要求被开化派拒绝后,便决定应守旧派邀请率兵进宫保护国王。日军见事态严重,便向金玉均等人表示要撤走。依赖日军的开化派请求日军暂缓撤兵。

就在金玉均等人商讨对策之计,吴兆有和袁世凯分别率领400余名清军和800余名受清军将领训练的朝鲜士兵,下午2时强行进入昌德宫。一时枪声四起,昌德宫乱作一团。在人数与火力上清兵占有明显优势,狡猾的日军住朝公使,竹添见大势已去,便不顾全力支持开化派的许诺,慌忙率领残兵败将逃回日本公使馆。金玉均、朴泳孝等人也只好随日军住朝公使竹添撤离。开化派发动的政变遂在短短三天之后完全失败,史称“三日天下”。

10日上午,洪英植、朴泳教等人被清军杀害,高宗被清军夺回,重新组织了守旧派政府。金玉均、朴泳孝等10人随日本公使竹添逃往日本。日本政府则借口使馆被焚和日人被杀,迫使朝鲜政府签订《汉城条约》,获得了11万元“赔偿”,并通过中日《天津条约》获得了与清朝对等的出兵朝鲜权,为日后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清政府在镇压甲申政变以后,也从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大力加强了在朝鲜的势力和影响。

点评:

表明当时的朝鲜还没有具备能够实现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力量。这次政变是朝鲜近代史上开化派走君主立宪道路的首次尝试,终因封建势力的强大而宣告破产;可对后来的朝鲜民族独立解放运动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这次政变也是一次中日较量。日本之所以支持朝鲜政变,它是为了扩大对朝侵略,欲假开化派之手驱逐在朝之中国清廷势力。最终日本以失败而告终结,从此,朝鲜的亲日势力被一鼓荡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