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震惊世界的事件——1993年10月俄罗斯未遂政变
97.震惊世界的事件
——1993年10月俄罗斯未遂政变
苏联“八一九”政变以后,国家解体,旗帜易色,社会处于混乱之中。1993年秋,在苏联解体的地基上新建立起来的俄罗斯政坛狼烟四起,叶利钦为制服长期敌对的议会,于9月21日宣布解散俄罗斯最高苏维埃,议长鲁·伊·哈斯布拉托夫及其同僚怒不可遏,遂宣布总统已经违宪,发动了“国家政变”。议会决定废黜叶利钦,并任命忠于议会的副总统阿·弗·鲁茨科伊为总统。叶利钦于10月4日出动大批部队,用现代化的t-72坦克的重炮猛轰议会大厦“白宫”,生擒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议会任命的总统鲁茨科伊,以200多条生命和数千人的鲜血为代价结束了这次政变。
权力的纷争
作为政治体制急剧变更时代的俄罗斯政治家——叶利钦总统,是赢家,是强者。他老到练达,坚定果断。他在1989—1990年的自由选举中,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和最高苏维埃代表。1990年5月,当选为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1991年6月,叶利钦在议会的支持下,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任民选总统。在同年发生的“八一九”政变中,叶利钦以俄罗斯总统的身份和激进改革派的形象,冒着生命危险坚决反对紧急状态委员会软禁戈尔巴乔夫的行为,表现了他气魄和胆识,全世界刮目相看,叶利钦顷刻间成为声盖戈尔巴乔夫的世界政坛风云人物。叶利钦在有条不紊地实现着自己的政治抱负。1991年12月,叶利钦又通过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办法,为苏联74年的社会主义历史画上了句号。此举既摘下了戈尔巴乔夫总统的乌纱大帽,又使俄罗斯获得了原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权益,叶利钦本人也顺理成章地成了能和美国总统比肩的政治强人。
在叶利钦飞黄腾达的岁月里,他曾和后来的主要政敌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是“亲密战友”。他们曾共同高举民族主义大旗,以向戈尔巴乔夫和苏联中央夺取更多权力为目标,配合默契。哈斯布拉托夫是叶利钦的积极追随者,自称是叶利钦的“学生”。叶利钦当选总统之后,就把议长的宝座交给哈斯布拉托夫,以犒赏其忠诚。鲁茨科伊出身行伍,他曾任苏联驻阿富汗空军副司令,立下过赫赫战功。此人又热心于政治活动,给人以能文善武、开明进取的形象。叶利钦竞选总统时,拉他做竞选伙伴,奉之以副总统交椅,确也取得了最后成功。
权力是政治家的生命。夺取权力,巩固权力,决定着政治家们的行动目的,制约着政治活动的发展轨迹。苏联解体以后,叶利钦及其左肩右臂在其中争权夺利的苏联中央政权寿终正寝,共同的敌人消失,内部矛盾凸现出来了。于是,大权在握的叶利钦同议会斗争开始了。
议会,是1990年苏联共产党执政时期产生的,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基础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八一九”政变后,叶利钦越走越远,以至他同议会多数之间的共同点几近于无。议会不赞成叶利钦瓦解苏联的行为,认为他削弱了国家实力,使各族人民丧失了世界超级大国的优越感。1992年1月2日,叶利钦开始实行激进的“休克疗法”,企图利用西方开具的药方,通过大规模私有化,开放市场,放开物价等措施,达到理顺生产关系的目的。议会对此颇不以为然,而是主张以渐进的、不失宏观控制的办法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由于“休克疗法”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总统和议会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在制宪问题上,叶利钦主张实行总统制,主张在新宪法中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不设副总统;总统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议会对叶利钦的宪法思想坚决反对。议会提出的宪法草案中规定,总统只不过是国家机构的负责人;总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无权单独任命政府重要官职;在总统和议会的权限对比中,议会职权远远大于总统。从1992年2月到1993年3月,叶利钦的宪法草案先后三次被议会否决。在外交事务上,叶利钦奉行亲西方政策,企图以此换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议会则对西方帝国主义抱有深深的敌视和戒备。因此,议会和总统之间的分歧和斗争就更进一步加剧了。
总统的决策
总统和议会之间长期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政出多门,分庭抗礼,实际上已使俄罗斯再次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叶利钦绝不想和议会长期分享政权。叶利钦对局势无法容忍,他要采取行动了。
对于总统和议会争论和冲突的是非曲直,任何个人和团体都无法也无权做出裁决。按西方国家的惯例,往往要举行全民公决。议会和总统都认为并宣称自己代表人民,受人民支持。于是,俄罗斯第九次非常人代会决定,1993年4月25日全体公民就支持总统还是支持议会进行投票公决。结果总统获胜。这使叶利钦信心大增,认为他和议会一决雌雄的时机已经来临。
叶利钦首先向反对自己、支持议会的副总统鲁茨科伊开了刀。9月1日,叶利钦宣布解除鲁茨科伊副总统职务,剥夺了他的一切实权。接着,叶利钦毫不犹豫地罢免了靠不住的安全部长巴兰尼科夫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斯科科夫,换上自己的亲信戈卢什科和洛博夫。
削弱议会的力量,是叶利钦一直注重的事。1993年9月18日,叶利钦成立了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它由88个联邦主体的代表组成。总统的目的是希望它成为议会上院,取代最高苏维埃,以改变政府和议会之间的力量对比,使自己处于更加强大的地位。
叶利钦总统尽一切努力争取军队的支持。9月16日,叶利钦亲自视察了莫斯科郊区的两支部队,其中包括在“八一九”政变中曾效忠过他的捷尔任斯基师和塔曼斯基师。总统又一次得到了他们的支持。9月20日晚,叶利钦以搜查毒品和收缴非法武器为由,出动内务部队到莫斯科进行了一次实战演习。叶利钦在按部就班地实施着他的计划——8月份准备炮火,9—10月份进行决战。
形势危在千钧
1993年9月21日晚8时,叶利钦总统签署了《关于俄联邦分阶段宪法改革命令》,决定“中止俄罗斯联邦人代会和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的立法、管理与监督职能”……另外,叶利钦总统还发表了《告俄罗斯公民书》,就停止人代会和最高苏维埃职能问题进行了辩解。
叶利钦总统的命令和告公民书像投向俄国政坛的两枚重型炸弹,在此后的两周时间里,总统和议会的斗争日益白热化,但整个局势基本上维持在“冷战”范围内。
首先对叶利钦做出反应的是鲁茨科伊。他说总统已经发动“国家政变”,在非常状态下,根据宪法,他将出任俄联邦总统职务并宣布废除叶利钦关于解散最高苏维埃和人代会的命令。
议会更是连夜召开会议。在议长哈斯布拉托夫的主持下,紧张而又亢奋的议员们以135票赞成,2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决定解除叶利钦总统的职务;以130票赞成,3票反对,3票弃权的结果决定鲁茨科伊为代总统。
如果说叶利钦解除人代会和最高苏维埃的职权是违宪的话,议会罢黜民选总统并任命新总统也是没有宪法根据的。问题的关键都不在这里。俄国政坛上的胜利者并不一定是依法行事的人。
在总统和议会的紧张对峙中,武装力量成为双方胜负的最重的砝码。叶利钦大权在握,立即命令9月23日后安全部队处于戒备状态。内务部长叶林向莫斯科增派了5000名安全部队,其中有一部分24小时值班。国防部、安全部、内务部都成立了自己的特别行动中心,以便互通情报,快速行动,因为22日已出现支持议会的武装分子袭击莫斯科内务部队的事件,有工人被打死。而且,议会拥有1500名不受内务部指挥的专职警察。有消息说,“白宫”内还有3000支轻武器,其中一部分已发给了支持议会的志愿民兵团。总统、议会互不相让,双方剑拔弩张,形势危在千钧。
叶利钦明确表示不对议会使用武力,军队也表示在政治斗争中“保持中立”。这种表面现象似乎大大鼓励了议会及其支持者们,因为他们最害怕的就是武力。但他们忘记了,政治家们的行动常常不受诺言的约束。军方表示“中立”也不过是说说而已。事态进一步发展,全世界都在为俄罗斯捏一把汗。10月2日,支持议会的劳动俄罗斯等组织向市中心一带集会游行,抗议解散议会。10月3日,数千名议会支持者同警察发生了冲突。
特殊行动
叶利钦总统和哈斯布拉托夫议长都曾表示不使用武力,不管是出自真诚或者是为了宣传,但事态的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10月3日下午3—4点钟,大批议会支持者从四面八方拥到白宫周围,上千名执行封锁任务的警察被群众驱散,白宫被“解放了”。群众的胜利使议会领导人大受鼓舞。下午4点半,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在“白宫”二楼的阳台上向成千上万的议会支持者表示感谢并发表讲话,号召他们立即攻击莫斯科市政府和奥斯坦基诺国家电视台。议会向部分志愿人员发放了武器。一些人乘坐抢来的大卡车很快攻占了市府大楼。
晚上6时许,哈斯布拉托夫议长继续主持召开第十次非常人代会,他说“奥斯坦基诺国家电视台已被占领,今天要攻占克里姆林宫,代表们为胜利激动不已。”在“白宫”外的广场上,劳动俄罗斯的负责人正在召集队伍,数百人赤手空拳,但斗志高昂。向国防部进发。一些人高举着“苏联共产党”、“俄罗斯共产党人”的大字红色横幅。在此之前反政府的群众和战斗人员分乘5辆军用卡车来到奥斯坦基诺电视台入口处。有3辆车猛烈撞击大门及两边的窗子,企图进入大楼。电视大楼的60多名保卫人员立即开枪射击,门外10多人应声毙命。电视播出中断,楼内一片混乱。
莫斯科的枪声震惊了正在郊外别墅度周末的总统叶利钦。闻听市府大楼和奥斯坦基诺电视台已经陷落,叶利钦惊恐不已,慌忙返回克里姆林宫,亲自处理有关问题。下午6点,总统签发了在莫斯科实行紧急状态的命令,宣布解除鲁茨科伊的副总统职务,责成政府、内务部、安全部、国防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恢复秩序。
晚7点,政府发表呼吁书,宣布将动用武力。为配合武装部队的进攻,叶利钦总统于10月4日上午9点再次发表《告俄罗斯公民书》,要求莫斯科人从道义上支持政府军官兵。叶利钦说,莫斯科眼前发生的流血事件是有预谋的武装叛乱,“它是由共产主义复仇分子,法西斯头目,一部分前人民代表和苏维埃代表策划的”。叶利钦保证叛乱将很快被镇压下去。
10月4日9点25分,武装部队完成战斗部署并开始进攻议会大厦“白宫”。t-72坦克的重型大炮向议会大厦开火,3架武装直升机在大厦上空盘旋。在炮声和滚滚硝烟掩护下,700多名武器精良、身怀绝技的特种兵很快攻入议会大厦的1至4层。议会武装人员进行了激烈抵抗,但由于大多数战斗人员被派去攻打电视大楼,寡不敌众,无法打退政府军的猛烈攻势。
在政府军的重重包围之下,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已是英雄末路,在劫难逃。政治斗争冷酷无情,军事介入必然血流成河。不投降,就灭亡,这已成为暴力冲突中弱者的必然下场。10月4日下午2时半,一批无望的议员打着白旗从议会大厦走出。接着,叶利钦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亲自将一份最后通牒交给一位从白宫出来的议员。下午5时半左右,大约50名议会保卫人员进行了最后的战斗,当然已无法扭转战局。
10月4日下午6点,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在得到一个西方国家大使馆的安全保证后投降。在他们被政府军逮捕时,没做任何反抗。他们被装入一辆大轿车,送往内务部设在列夫尔托沃的一座监狱。同时被押走的还有议会任命的安全部长巴兰尼科夫,内务部长杜纳耶夫,国防部长阿卡洛夫和副部长马卡绍夫。
经过两星期的对峙和厮杀,叶利钦的重型大炮终于使议会低下了高贵的头。
继续清洗
攻打“白宫”的炮声刚刚停止,大规模的清洗便接踵而至。10月5日,叶利钦总统签署了《关于确保莫斯科市紧急状态制度的补充措施的命令》,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和对局势的控制。10月6日,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称俄罗斯遭受了“巨大的悲剧”。他说,10月4日事件的主要教训是“一旦出现暴力威胁,一旦公民的生命与安全受到威胁,国家就应动用武力”。据此,叶利钦宣布在莫斯科再续加一周的紧急状态。在莫斯科的紧急状态下,又有大批反对派分子和可疑人员被拘留。仅10月5日夜到6日晨,就有1700人被抓。10月6日至7日,又有3522人被拘留,226辆汽车被扣押。
两星期的封锁,1000多士兵10小时的激战,200多具尸体,数千人的流血,两周的紧急状态,近2万人被拘留,各级苏维埃被解散,16家报刊停刊,20多个政治组织被取缔或没收财产,大批官员被解职……这一切说明,叶利钦总统的胜利代价是多么巨大。
点评:
“十月事件”不仅令世界震惊,同时对俄罗斯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它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大大加强了叶利钦的政治地位,可他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叶利钦能够在十月事件中获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军队的大多数是站在叶利钦一边的,这是取胜的关键因素。其二,俄罗斯联邦政府和地方行政首脑对总统的支持,是叶利钦取胜的重要保证。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和国防部、内务部、安全部等要害部门的主要领导人都大力支持总统,反对议会。其三,民心向背始终是影响重大政治事件结果的重要力量。叶利钦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原本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在人们心目中,他仍是无可取代的。其四,西方国家的支持为叶利钦的胜利创造了外部条件和舆论优势。十月事件中,西方国家几乎是青一色支持叶利钦。因为它们一向把议会看作是保守势力,是西方的“敌人”,而把叶利钦看作是民主改革的“旗帜”,是西方的“朋友”。第五,议会的策略失误和内部分化助长了叶利钦的成功。在情势咄咄逼人的紧急关头,议会又毫无根据地认为叶利钦不敢动武,不做策略上的相应调整,从而败得一塌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