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会议桌上的政变——1969年6月也门“纠正运动”
86.会议桌上的政变
——1969年6月也门“纠正运动”
1969年6月22日,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发生了独立后的第一次政变。以萨利姆·鲁巴伊·阿里和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尔为首的激进派,废黜了民族阵线总书记、共和国总统卡坦·穆罕默德·沙比的党政领导职务,夺取了权力。政变主要反映了执政党内激进派和温和派在国内外政策方面的分歧,也反映了他们对待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立场和观点。
温、激两派纷争
1967年l1月,民主也门获得独立。独立后不久,民族阵线内部却出现了尖锐的政见分歧。以民族阵线总书记、总统卡坦·穆罕默德·沙比为首的一派,认为民主也门独立后,仍处于民族民主革命阶段,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仍处于落后状态,主张在推行社会主义革命时,应采取谨慎的政策以免失误,反对在没收私人财产方面的扩大化,主张放慢国有化的速度,同时反对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扩大化倾向。他们还主张与西方国家建立正常的关系,要求改善与周围邻国的关系。沙比派这一主张,受到以萨利姆·鲁巴伊·阿里和阿卜杜勒·伊斯梅尔为首的激进派的猛烈抨击,被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观点。两派因政见分歧,矛盾日益尖锐。
激进派代表人物之一阿里是民族阵线阿比洋中部地区负责人兼地区人民卫队领导人,他与沙比发生激烈的争吵后,阿比洋中部地区人民卫队与政府军发生武装冲突。在战斗失利后,鲁巴伊·阿里率领部分武装力量,进入山区打游击;另一激进派的代表人物文化和国家指导部部长伊斯梅尔因抨击沙比的政见,被解职逮捕,后被派往也门驻保加利亚使馆。为此,激进派很是不满,一场推翻沙比总统的政变在悄悄地酝酿。
1969年6月11日,沙比访问朝鲜和叙利亚回国后,得知激进派将发动政变的传闻之后,立即罢免了在陆军和保安部队中颇有影响的内政部长穆罕默德·阿里·侯赛因的职务。这表明沙比将对党内反对派进行清洗,引起了民族阵线内部激进派的不安。激进派占多数的民族阵线总指挥部,在沙比命令发布的当天下午召开会议,多数人要求沙比撤销免除内政部长侯赛因职务的命令,但遭到沙比的拒绝。这一事件成为激进派与温和派矛盾的导火线。
会议桌上总统下台
激进派为政变作好充分准备后,于1969年6月18日,在召开的民族阵线总指挥部会议上,直接向沙比总统发起挑战,当众指责他执行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排挤打击坚持革命路线的同志,必须作出承认错误的检讨,否则应辞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沙比坚决拒绝,还表示将继续“调整”内阁成员。因此,双方在会议上争执不下,甚至拔枪对峙,几乎发生交火。两派各自在会外纠集力量。因激进派准备充分,在军事上占了上风,逐渐控制了会议。民族阵线总指挥部会议从18日持续到22日。鉴于双方力量的悬殊,沙比总统退却了,会议最后作出了解除沙比的民族阵线总书记和国家总统职务的决议。
6月23日,晨亚丁电台宣读民族阵线总指挥部的决议公告,公告说:“根据民族阵线第四次代表大会授予总指挥部权力的决议,民族阵线总指挥部在6月22日举行的会议上,决定接受沙比总统的辞职要求。”同时宣布伊斯梅尔接任民族阵线总书记的职务,鲁巴伊·阿里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在随后的另一公告宣布,民族阵线总指挥部已决定成立一个由5人组成的总统委员会。新政权随即对沙比派进行清洗。这种宫廷政变式的事件,被他们称为“纠正运动”。
同派内部的分歧
民主也门民族阵线激进派的领导人,都是早年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战士,他们大多是民族阵线创建的成员、民族解放战争的指挥员。这批民族解放战争的“老战士”自称信奉社会主义,坚持民主也门走社会主义道路,主张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实施国有化,推行土地改革,并实施严格的计划经济;主张打击外国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封建势力。他们对外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扩张,特别是反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霸权主义;要求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特别要求与苏联建立兄弟般的、联盟的关系;主张加强与进步的阿拉伯国家的兄弟关系,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激进派的政治主张和观点,在民族阵线内获得不少人的赞同,也在武装部队、民兵组织和青年中得到多数的支持。
激进派内部政治主张也不尽相同。如鲁巴伊·阿里宣称民主也门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因此主张实施更为激进的改革措施;而伊斯梅尔认为民主也门当前面临的革命任务是“领导完成民族民主革命,并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是其最终的目的”。因此,他主张实施的改革略为缓和。
在对外关系的主张上分歧较大,鲁巴伊·阿里强调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立场,主张与苏联建立密切的但不是依附性的关系,主张改善与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的关系,与海湾国家建立正常的关系。伊斯梅尔主张与苏联建立密切无间的兄弟关系,两国进行全面的合作;视阿拉伯也门政府为“反动的”政权,民主也门负有协助阿拉伯也门的反对派起来革命的责任。这两位领导人政见上的分歧,在民族阵线中潜伏着权力斗争。但在这次政变中,他们俩紧密合作,彼此支持。
社会主义方向的“纠正运动”
在政变后的第三天即6月25日,新任总理海赛姆代表新民族阵线总指挥部发表施政纲领。他说,首先解放民族经济,并在工农业方面奠定物质和生产基础。通过进行土地改革和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的办法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在奉行发展国营经济方针的同时,鼓励和保护民族资本,鼓励它们开办生产性的工厂,政府将对它们提供一切方便;认真执行同兄弟和友好国家签订的经济援助项目。
根据新的政治纲领,采取了三项重大的措施:一是大规模改组武装力量。在国家武装部队中解除了600多名军官的职务,大批提拔倾向新政权的下级军官和民族解放战争时期的游击队员担任高中级军官,事实上成为对武装部队的大清洗;建立民兵组织,向贫苦农牧民发放武器,设立了全国民兵指挥部,由总统委员会主席、武装部队总司令鲁巴伊·阿里任总指挥。
二是实施一系列激进的社会、经济改革措施: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除把一切外国资本的金融机构、轮船公司、石油销售公司收归国有外,还对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企业国有化;在农村全面推行土地改革运动,建立农业合作社,同时建立国营农场;在沿海地区发动渔民起义和船工起义的反渔霸和反船主运动,建立渔业合作社。
三是加强与苏联的友好合作关系,除发展两国在经济方面的合作关系外,进一步加强两国的军事关系,大规模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向苏联的空军提供基地,准许苏联舰只使用亚丁的海军基地设施。
点评:
通过“纠正运动”,激进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其随后实施的一些政策、纲领中,对民主也门带来了重要影响。其主要表现:第一,民主也门统治集团内部的清洗和“镇反”的扩大化,造成各派系之间的猜疑和对立情绪,使统治集团经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第二,新政权采取的一系列激进的社会和经济改革措施,特别是过激的国有化政策以及合作化道路,不适合民主也门经济和文化技术落后的国情,破坏了它的经济秩序,给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造成颇大的损失。第三,新政权对苏联一面倒的外交路线,以及视兄弟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沙特阿拉伯和其它海湾国家为反动政权的态度,使民主也门在阿拉伯国家中处于孤立的地位,也给两个也门的和解与统一设立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