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卡塞姆的悲歌——1963年2月伊拉克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80.卡塞姆的悲歌——1963年2月伊拉克政变

80.卡塞姆的悲歌

——1963年2月伊拉克政变

1958年,卡塞姆执掌了伊拉克政权并实行独裁统治,从而激化了国内各种矛盾。1963年2月8日,以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和以阿卜杜勒·萨拉姆·穆罕默德·阿里夫将军为首的军人集团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卡塞姆政权。在政变过程中,军人集团与群众武装发生了激烈的抵抗,伤亡达数千人。新政权成立后,其内部两个政治主张各异的集团,又出现了分裂,一次新的政变又在孕育之中。

铲除异已,隐患潜伏

1958年7月,以卡塞姆为首的伊拉克“自由军官组织”在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力量的合作下,推翻了费萨尔王朝,执掌伊拉克政权。卡塞姆是一位领袖欲极为强烈的军人,他执掌权力后,即暴露了个人独裁和争当阿拉伯民族主义领袖的野心。他耍弄权术,极力排斥异己,铲除政变时的战友;以与伊拉克共产党合作为手段,利用伊拉克共产党在工人、农民和群众团体中的势力,扩大军政府在群众中的影响;挑拨伊拉克左翼力量之间的关系,并借此打击反对派。

卡塞姆打击首要对象,是在伊拉克左翼中势力较强而企图执掌伊拉克政权的阿拉伯复兴党,他以“阴谋叛乱”之罪名,宣布阿拉伯复兴党为非法组织,并大肆逮捕其成员,镇压该党的武装组织。阿拉伯复兴党的活动转入地下,将其总部转移到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阿拉伯复兴党领导集团决定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在伊拉克军队中建立秘密的“军事组织委员会”,展开吸收党员的工作。此外,阿拉伯复兴党还积极扩大在群众组织中的影响,控制了具有广泛群众影响的教师工会,因而其势力渗透到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工会和农会。

卡塞姆要铲除的第二个对象,是他的“亲密的战友”、原伊拉克“自由军官组织”的成员,卡塞姆的左右手、他的堂兄阿卜杜勒·萨拉姆·穆罕默德·阿里夫将军。阿里夫在政变后成为伊拉克军政界的第二号人物,任伊拉克武装部队副总司令、副总理兼内政部长,被认为是卡塞姆潜在的头号对手。1958年9月,阿里夫将军被以反对革命的罪名免除了一切军政领导职务,后又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武装部队的不少高中级军官和多数伊拉克舆论对罗织在阿里夫身上的罪名和严厉的惩罚表示不满,迫使卡塞姆宣布赦免阿里夫的死刑。

三是清洗纳赛尔分子。由于卡塞姆妄图与纳赛尔争夺阿拉伯民族主义领袖的地位,在国内开始清洗纳赛尔分子的活动。这导致了亲纳赛尔势力比较强大的摩苏尔地区的骚动,驻扎该地区的第5旅旅长沙瓦夫发动反卡塞姆的叛乱。虽然叛乱被镇压下去,但纳赛尔对卡塞姆的猛烈抨击,使他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下降。

因卡塞姆的一意孤行,以及不惜一切手段铲除异己的行为,在国内外越来越孤立。加上卡塞姆好大喜功和政府制订的经济发展计划不当,以及超越国情的社会——经济改革的措施,使伊拉克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引起多数人的不满。以上诸多情况,使伊拉克的政局出现动荡,卡塞姆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

清晨突袭

共同受迫害的遭遇,促使阿拉伯复兴党和伊拉克武装部队中的反对派,一同走上了反卡塞姆政权的道路。阿拉伯复兴党在军队中的秘密核心力量及其外围组织,加上阿里夫将军在军队中的追随者,使反卡塞姆的力量在武装部队中占了上风。阿拉伯复兴党在社会群众组织中也作了支持政变的安排。于是,一场反卡塞姆的政变上演了。

由于卡塞姆身为武装部队总司令,直接掌握了军队,对政变早有防备。卡塞姆警卫部队也是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政变部队不可能事先秘密进入首都巴格达,也不可能一举解除卡塞姆警卫部队的武装。考虑到卡塞姆经常在国防大楼办公,决定采用飞机轰炸的方式先致卡塞姆于死地。

军事政变的指挥部由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准将、阿卜杜勒·卡里姆·穆斯塔法上校和萨勒·马赫迪·哈希米组成。政变部队的主力是驻扎在巴格达附近拉马迪的第11旅,其指挥官是阿卜杜勒·加尼·拉维准将。

1963年2月8日清晨,政变部队组织的喷气战斗机对巴格达市区的国防部大楼和卡塞姆住宅进行突然轰炸,使国防部大楼起火,但正在国防部的卡塞姆幸免于难。同时,政变部队的飞机又轰炸了巴格达军用机场,机场上正待起飞作战的12架效忠于卡塞姆的飞机被炸毁了9架。虽然有2架参加政变的飞机被击落,但这一场空袭却决定了政变胜利的命运,因为卡塞姆已失去了空军的力量。国防部被轰炸后,巴格达街头出现了支持卡塞姆的武装群众示威游行。这时,政变的装甲部队在炮火中开进市区,坦克发炮射击,重要目标发生了爆炸。巴格达市区内的群众武装与政变军队展开了激烈交战,局面一时极为混乱。正在枪声大作之时,政变者已在巴格达电台宣布了政变胜利的公告。

在政变冲突中,约有数千人被屠杀,数万人被监禁。除卡塞姆外,被枪决的高级将领有马吉德·贾利勒准将、侯赛因·德里上校、易卜拉欣·卡齐姆·穆萨维准将、达乌德·贾纳兹准将。政变发言人在政变的当日宣布成立全国最高权力机构——革命司令部全国委员会。

新政权的组成及政策

政变成功后,全国最高权力机构的革命司令部全国委员会,是由阿拉伯复兴党和以阿里夫为首的军人集团组成的。全国委员会任命阿里夫为共和国总统,贝克尔为总理。贝克尔组成了21人的内阁,其成员大部分为文职人员,其中有7名阿拉伯复兴党人。政府的权力掌握在阿拉伯复兴党人手里,军权掌握在阿里夫手里。因此,伊拉克新政权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出现了两个领导中心,而且双方均企图独揽伊拉克政权,并且,两者经常产生摩擦,矛盾不断扩大。

新政权执政的首要任务是武力镇压反对派。先后用武力镇压了各地抵抗政变的武装力量,并大肆逮捕抵抗者和潜在的敌人,同时成立军事法庭审判“罪犯”。政变的第二天(2月9日)军事法庭就宣判卡塞姆和他的三个助手:马赫达维·卡塞姆上校、高级军官萨曼·哈利勒和哈里勒·艾哈迈德上校死刑,并立即枪决。之后,军事法庭又陆续判处了一些亲卡塞姆的高中级军官死刑,并被立即枪决。

新政权颁布命令将大批高级军官退役,宣布没收80名前军政要员的财产。新政权在外交方面,重申“伊拉克新政府保证尊重万隆会议的决定,它将支持阿拉伯国家的一切解放运动和支持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但考虑到经济利益,新政权却在石油方面表现了低姿态,在发表的声明中表示,将给予在伊拉克享有石油特权的外国石油公司有继续开采伊拉克石油的“完全自由”。

新政权在如何对待纳赛尔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因为阿里夫和一部分年轻军官是亲纳赛尔的,他们把纳赛尔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阿拉伯复兴党则存在与纳赛尔争夺阿拉伯民族主义领导地位的矛盾,反对纳赛尔势力的扩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因此而展开……

点评:

卡塞姆以军事政变上的台,但自己又被军事政变赶下台,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的一曲悲歌。他身为军队总司令,又对异己进行了血腥清洗,但到头来为什么还能被军人赶下台呢?然而,就在阿里夫上台执政不久,他又被军人政变推翻了,这究竞是怎么回事?太值得深思了。这里恐怕涉及到国家政权机制、军权控制、军人干政等许多问题,政治学家也许可以从中总结出若干经验教训来,政治家们也可从中得到许多教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