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总理欲夺总统位——1994年10月阿塞拜疆未遂政变 -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 李一新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67.总理欲夺总统位——1994年10月阿塞拜疆未遂政变

67.总理欲夺总统位

——1994年10月阿塞拜疆未遂政变

阿塞拜疆共和国1994年9月底10月初,突然接连发生几起重大暴乱事件,其首都巴库和该国的第二大城市占贾先后进入紧急状态。暴乱稍一平息,阿塞拜疆时任总统就解除了涉嫌参与暴乱的苏拉特·侯赛因诺夫的总理职务。10月14日,国民议会通过了“以叛国罪将侯赛因诺夫逮捕”的决议。可此时的侯赛因诺夫已逃离了阿塞拜疆,住在莫斯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前因后果怎样?

内政局动荡不安

阿塞拜疆1922年3月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该联邦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阿塞拜疆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阿塞拜疆的地理有两大特征:一是在行政上隶属于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居民多为阿塞拜疆人,但在地理上却被从亚美尼亚伸入的一狭长地带分隔开(即地理上阿塞拜疆内含亚美尼亚)。二是全部在阿塞拜疆境内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并在行政上也隶属于阿塞拜疆,但居民却是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即在行政上阿塞拜疆也含亚美尼亚人)。这种情况促使亚美尼亚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争取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在行政上归属亚美尼亚本土进行斗争,而这正是阿塞拜疆人所反对的。为此,该地区的亚美尼亚人与阿塞拜疆人矛盾不断升级。

苏联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政治改革。1990年,阿塞拜疆首次实行多党候选人选举。于1989年成立的阿塞拜疆人民阵线成为阿塞拜疆共产党有组织的反对派。阿塞拜疆人民阵线主张重建一个民主的议会制度,要求阿塞拜疆独立于莫斯科,并拥有更多的自治权,主张保留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要求脱离阿塞拜疆共和国,于是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便拉开了序幕,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也日趋尖锐。

权力频繁的更迭

1992年3月初,阿塞拜疆政府军在冲突中严重失利,迫使总统阿亚兹·穆塔利博夫辞职,由阿塞拜疆国民议会议长任临时总统。5月14日,阿塞拜疆最高苏维埃召开非常会议,恢复了穆塔利博夫的总统职务,并确定苏拉特·侯赛因诺夫为总理。15日,穆塔利博夫总统宣布在首都实行紧急状态。当天,人民阵线同政府的对抗即发展成武装冲突,以人民阵线为首的反对派占领了总统府后,穆塔利博夫下落不明。18日,阿塞拜疆最高苏维埃同意马梅多夫辞去最高苏维埃主席和代总统的职务。阿塞拜疆人民阵线副主席甘巴罗夫选举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和代总统。

6月7日,阿塞拜疆举行大选,人民阵线主席阿布法兹·埃利奇别伊当选为阿塞拜疆共和国的总统。他表示:阿塞拜疆将不参加独联体。阿塞拜疆新政府将用政治的、经济的和外交的努力,而不是以军事的手段来“建设性地”解决同亚美尼亚的关系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危机,主张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建立“平衡关系”。由于他在与俄罗斯关系中的强硬态度,纳——卡问题毫无进展,国内经济的持续恶化,当局内部出现严重政见分歧,焦点在总统与总理苏拉特·侯赛因诺夫身上。

苏拉特·侯赛因诺夫1990年当选为阿塞拜疆议员。从1992年5月起,出任阿塞拜疆副总理,并作为总统驻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全权代表。这期间,他曾指挥阿塞拜疆第二大军团与亚美尼亚作战,功勋卓越,赢得了阿塞拜疆民族英雄的美誉。

1993年初,因苏拉特·侯赛因诺夫与总统埃利奇别伊发生冲突而被撤销一切职务。苏拉特·侯赛因诺夫因愤愤不平于1993年6月从占贾起义,夺取了地方政权,并率兵攻占了首都巴库。总统埃利奇别伊、议长甘巴罗夫等先后被迫下野。苏拉特·侯赛因诺夫要求议会选举他为总统,后因议会及一些政党的强烈反对,而未当选。1993年10月3日,前苏联政坛的资深政治家阿利耶夫,以其声望和丰富的政治经验而被议会选举为议长并代行总统职责,苏拉特·侯赛因诺夫对此颇为不满,他说:“在国家出现权力真空时,议长无权履行总统职责。”后经过会谈,终于说服苏拉特·侯赛因诺夫放弃总统职位,“屈居”总理职位。

阿利耶夫曾于1991年12月组建了阿塞拜疆共和党人党。该党提出党的基本任务是争取阿塞拜疆的实际独立,赞成共和国境内一切民族平等,建立法制国家。在经济方面主张一切民族财富归共和国所有,实行激进的农业政策,发展私有制,扩大居民的社会保障,实行“零点方案”原则,即在转向市场经济中,公民人人机会均等。

上任伊始的阿利耶夫,所面临的是一个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烂摊子。阿塞拜疆在与亚美尼亚长达6年的战争中被拖得筋疲力尽,人民的生活非常困难。为摆脱困境,阿利耶夫政府要做的两件事是:一是结束旷日持久的阿、亚在纳——卡地区的战争;二是与西方石油集团尽快签署石油出口协议,引进数十亿美元的外资以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一年后,阿利耶夫的威望如日中天,也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可原想当总统的苏拉特·侯赛因诺夫始终不甘心居于阿利耶夫之下,与其矛盾日深。苏拉特·侯赛因诺夫虽然身为总理,常驻巴库,但却一直在占贾培植忠于自己的军事力量。眼看着他所批评的一件件事,最终以阿利耶夫的成功而告结束时,方知自己当总统的希望愈来愈渺茫。苏拉特·侯赛因诺夫决定在合适的时机发动政变。

谋杀与叛乱

1994年9月30日,正当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在纽约同亚美尼亚总统举行会晤时,阿塞拜疆国民议会副议长,曾与阿利耶夫患难与共的密友贾利洛夫,在国内乘坐汽车时遭到歹徒自动步枪的袭击,中弹身亡。贾利洛夫遇害后2小时,负责国家元首保卫工作的总统办公厅特管局局长拉希莫夫也遭持枪歹徒暗杀身亡。显然,这是针对总统的两起政治谋杀案。

10月2日深夜,当时兼任本国内务部副部长的特种警察部队司令罗夫尚·贾瓦多夫,率领70多名全副武装的特警队员攻占了共和国总检察院大楼,将总检察长奥马洛夫扣为人质,要求他释放4名被捕的高级军官,并要求阿利耶夫辞职。

3日,政府军将特警队员包围,要求“反叛分子”放下武器,和平解决问题。可特警队员毫不理会,继续与政府军对抗。阿利耶夫不得不中断在美国的访问,赶回巴库。3日晚,阿利耶夫即在国家电视台露面,并发表讲话说:“巴库最近发生的事件是一次未遂政变,一些势力试图搞乱阿塞拜疆局势,从内部颠覆国家,不择手段以达到其卑鄙目的。”在讲话中还宣布了一项命令:“10月3日20点开始在巴库实行紧急状态,为期60天。”

当政府军与特警队员对峙之际(4日),阿塞拜疆第二大城市占贾也发生叛乱。一批武装人员占领了市执委会大楼、机场、火车站、国家安全部市管理局等重要机关。期间,巴库还发生了4名身为高级军官的案犯从国家安全部侦讯隔离室逃跑和10名被判死刑的重犯越狱的严重事件。这一连串事件震撼了全国,阿利耶夫总统呼吁巴库人民起来捍卫国家主权和法律。人民也走上街头举行集会,声讨叛乱行径。

4日下午15时,阿利耶夫又来到位于巴库市中心群众发表演说。在演说中,他把这次政变和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归咎于前总统阿亚兹·穆塔利博夫和忠于苏拉特·侯赛因诺夫总理的709特种警察部队。苏拉特·侯赛因诺夫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他不是幕后策划者。阿利耶夫很快与内务部副部长贾瓦多夫达成和解,说服特种警察部队放下了武器,并转而支持阿利耶夫政府。

阿利耶夫总统继10月3日下令在首都实行两个月紧急状态之后,又于10月10日宣布在占贾实行60天的紧急状态。在挫败叛乱后,阿利耶夫对政府进行了改组,首先解除了他的最危险的政敌苏拉特·侯赛因诺夫的总理职务,议会还取消了他的议员资格。同时,阿利耶夫还对内阁、总检察院、内务部等重要部门进行了整顿和调整,解除了内务部副部长、特种警察部队司令贾瓦多夫的职务,逮捕了100多名主要叛乱分子。苏拉特·侯赛因诺夫矢口否认他与此事有关。10月10日,总统约定与其进行会谈,但苏拉特·侯赛因诺夫并未赴约,而且第二天悄然失踪。议会在14日作出逮捕他的决定。11月27日,10月2日叛乱事件调查委员会召开各界人士会议,宣布政变是由现居住在莫斯科的前阿塞拜疆第一任总统阿亚兹·穆塔利博夫指使苏拉特·侯赛因诺夫发动的。

1994年12月2日,阿塞拜疆国民议会决定:巴库紧急状态将继续延长两个月;禁止集会、游行、大规模示威活动和罢工;限制各政党或政治团体组织的活动,没收居民非法拥有的武器。阿塞拜疆平息1994年10月初政变终告一段落。

点评:

已居万人之上、不甘一人之下而谋权夺位,真可谓权欲熏心。已当了总理还要发动政变以夺总统之位,显然是权欲膨胀到极点所致。这种人是极端自私的。他如果把权力看作是一种责任、是为人民,就不会非夺取总统位不可。看来,权力与权欲相连,很可能会走上歧途,特别是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把权力看得过重,就可能铤而走险、性命难保。侯赛因诺夫最后流落异国它乡,对此就是说明。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