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社交尺度:拿捏人际关系的分寸(1) - 别输在人际交往上 - 张瑞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0章社交尺度:拿捏人际关系的分寸(1)

第30章社交尺度:拿捏人际关系的分寸(1)

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则微妙,这里存在着许多的规则和分寸。这些规则和分寸拿捏得好,就会做到四处逢源,游刃自如;拿捏得不好,就有可能让自己处事维艰,寸步难行。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因此,要使自己达到如鱼得水的境界,就必须掌握以下的分寸和原则。

没事时也要保持联系

有事的时候找朋友,人皆有之;没事的时候找朋友,你可曾有过?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自己遇到了困难,认为某人可以帮自己解决时,本想马上去找他,但后来想一想,过去有很多时候本来应该去看人家的,结果都没有去,现在有求于人了就去找他,是不是太唐突了?甚至因为太唐突了而担心遭到他的拒绝?但是这有什么办法呢?为人交友,本来就应该“闲时多烧香”才对。缺乏了必要的联系,时间一长,再牢靠的关系也会变得松懈,再好的朋友也会变得互相淡漠,到时候再去求人办事做生意,就会不知不觉地平添一些隔膜。

所以,即使你现在不需要他人的帮助,你也有必要和他们保持联系。如果你只在需要他们支持的时候,或者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或者需要他们为你引荐的时候才想起与他们联系,那么很快他们就会明白,你只是在利用他们,这样做非但不能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还会很容易损害你们业已建立起来的关系。而且不需要帮助时也和他人保持联系,还会给你的生意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有一个业务员有一个客户,他只能在每年从8月中旬开始到9月底为止的这段时间里见到他,因为那是客户的公司准备财务报告的时期。还有就是每年5月的一天,当客户把纳税申报单带到办公室来的时候。“除此以外,我和他没有任何其它的联系。”

这个业务员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邀请了那位客户一起吃午饭。他回忆说:“我们一点也不谈生意上的事情,这一点,我有言在先。我发现,我们两个人都喜欢某位作家。之前,我发现了一位新作家,他的作品和我们喜欢的作家的作品风格相近,在我家里有这位作家的书,我想把它们送给那位客户以示友好。我把书带到办公室,包装好了以后寄给了他。”后来,他们两个又经常在一起谈论这个作家以及其它的一些话题。令这个业务员没想到的是,他从这个客户这里竟然又接到了很多生意。尽管那次午餐纯属业务员无意中想到的,却为他的业务带来了大量的契机。

还有一个业务员,他每个季度都会给客户寄一些东西。他给他们寄去的不是销售广告信息,而是其他一些与客户有关的信息。比如,他从报纸或杂志上看到一篇和他的客户有关的文章,那是关于他们所处行业的信息,他认为他的客户会对此感兴趣,于是就把文章寄给他们。在客户生日的时候,他会给他们打电话,而且会寄生日贺卡。通过这些业务之外的联系,这个业务员和他的客户一直维系着良好的关系,当业务员有事找他们时,他们总是乐于合作,而且也心甘情愿地为这个业务员介绍更多的生意。

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自有其自己的规则。你和他人的关系持续的时间越长、联系越多,关系也就越深厚,你所得到的益处也就越多。而且积极的、牢固的关系包含着给予和收益的双重内容,如果你在不需要他们的时候还是持续保持与他们的联系,那么当你真的需要他们的帮助时,他们也很乐意为你施以援手。经常和他人保持联系,即使你的联系方式很简单,比如一声问候:“你好吗?”“你的孩子该上初中了吧?成绩怎么样?”“什么时候来我这里,我们一起吃午饭怎么样?”等等,或者是一封电子邮件、一个电话、一张明信片等等,都会让他们觉得亲切。日后当你真的需要他们时,他们也不会觉得突兀,因为你已经为你们的关系提前投入了。

所以你要记住:闲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

学会冷庙烧高香

多个朋友多条路,不嫌弃落难的朋友,也能给自己打开一条“路”。交朋友要广,眼睛不能只盯着炙手可热的权势人物,冷庙也得多烧香,这样办起事来你的路子才会四通八达。

同样是烧一炷香,冷庙的神却认为这是天大的人情,日后有事去求它,它自然特别照应。如果有天风水转变,冷庙成了热庙,神对你还是会特别看待,不把你当成趋炎附势之辈。

其实不只是庙有冷热之分,人又何尝不是?一个人是否能发达,要靠机遇。你的朋友当中,有没有怀才不遇的人,如果有,这个朋友就是冷庙。你应该与热庙一样看待,时常去烧烧香,逢到佳节,送些礼物。为求实惠,有时甚至可以送些钱,请他自己买些实用的东西。这是他欠的人情债,人情债越欠越多,他想还的心越切。所以日后他否极泰来,第一要还的人情债当然是你。他有清偿的能力时,即使你不去请求,他也会自动还你。

有一个公司老板最喜欢栽培年轻人,比如他听说某公司有个年轻人被提升为业务主管或其他什么职务时,总要带着礼物去道贺,祝对方更上一层楼。而年轻人受到一个公司老总这样的礼遇心中自然也非常欣喜、感动,日后有能力时自然也就会对他多加照顾,因此几年来,这家公司生意一直不错,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老板的冷庙烧香。

有的人能力虽然很平庸,然而因一时命运通达,也会成为不可一世的人物。人在得意的时候,一切就看得很平常,很容易,这是因为自负的缘故。如果你的境遇地位与他相差不多,交往当然无所谓得失。但如果你的境遇地位不及他,往来多时,反而会有趋炎附势的错觉。即使你极力结纳,多方效劳,在对方看来也很平常,彼此感情不会有多少增进。一旦对方遭遇逆境,以前亲亲热热,今则相逢不相识;以前车水马龙,今则门可罗雀;以前前呼后拥,今则哀告不灵;以前无往不利,今则处处不顺,他的梦醒了,对人的认识也比较清楚了。

如果你认为对方是个英雄,就该及早结纳,多多交往;或者乘机进以忠告,指出其所有的缺失,勉励其再接再励。如果自己有能力,更应给予适当的协助。而物质上的救济,不要等他开口,随时采取主动。有时对方很急需,又不肯对你明言,或故意表示无此需求,你如果知情,更应尽力帮忙,并且不能有丝毫得意的样子,一面使他感觉受之有愧,一面又使他有知己之感。寸金之遇,一饭之恩,可以使他终生铭记。日后如找他办事,他必奋身图报。即使你无所需,他一朝否极泰来,也绝不会忘了你这个朋友。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要靠朋友的帮助。但平时礼尚往来,相见甚欢,婚丧喜庆、应酬饮宴,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平等。而一朝势弱,门可罗雀,能不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就不错了,还敢期望雪中送炭、仗义相助呢?

所以我们要趁自己有能力时,多结交些潦倒英雄,使之能为己而用,这样的发展才会无穷。

对朋友的投资,最忌讳的是讲近利,因为这样就成了一种买卖。如果对方是有骨气之人,更会感到不高兴,即使勉强接受,也会不以为然。日后就算回报,也只是半斤还八两,没什么好处可言。

平时不屑往冷庙上香,临到办事时再来抱佛脚也来不及了。一般人总以为冷庙的菩萨不灵,所以才成为冷庙。其实英雄落难,壮士潦倒,都是常见的事。只要一朝风云际会,仍是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

从现在起,多留心看看哪座冷庙你将来有可能求助,不妨在无事的时候多烧两炷香,在你有事相求的时候再多磕两个头,庙里的“菩萨”肯定会对你有求必应的。

给自己留后路

钱钟书先生一生日子过得比较平和,但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也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巧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之所以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因她怀揣了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四十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四十多年后还报。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要想人爱己,己须先爱人。诸位当时存有乐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才能为自己多储存些人情的债权。这就如同一个人为防不测,须养成“储蓄”的习惯,这甚至会让各位的子孙后代得到好处,正所谓“前世修来的福分”。黄佐临导演在当时不会想得那么远、那么功利。但后世之事却给了他作为好施之人一个不小的回报。

究竟怎样去结得人情,并无一定之规。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百元钱的帮助可能会使他渡过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能干出一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前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勇士。

就是在平和的日子里,对一个正直的举动送去一缕可信的眼神,这一眼神无形中可能就是正义强大的动力。对一种新颖的见解报以一阵赞同的掌声,这一掌声无意中可能就是对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就是对一个陌生人很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也会使那个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说不定他看到有人遭到难处时,他会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和仁慈。其实,人在旅途,既需要别人的帮助,又需要帮助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帮人就是积善。

也许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的了。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支持,就是宽慰。相反,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这样的人目光中不免闪烁着麻木的神色,心中也会不时地泛起一些阴暗的沉渣。别人的困难,他可当作自己得意的资本,别人的失败,他可化作安慰自己的笑料;别人伸出求援的手,他会冷冷地推开;别人痛苦地呻吟,他却无动于衷。至于路遇不平,更是不会拔刀相助,就是见死不救,也许他还会有十足的理由。自私,使这种人吝啬到了连微弱的同情和丝毫的给予都拿不出来。

也许这样的人没有给人帮助倒是其次,可怕的是他不仅可能堕落成一个无情的人,而且还会沦落为一个可悲的人。因为他的心只能容下一个可怜的自己,整个世界都不关注和关心,其实,他也在一步步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同时也在拒绝所有可能的帮助。

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此人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武器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你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这段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

给人好处不可张扬

某先生给我们讲过他祖父的故事,在理解人情世故的微妙方面,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当年,祖父很穷。在一个大雪天,他去向村里的首富借钱。恰好那天首富兴致很高,便爽快地答应借给祖父两块大洋,末了还大方地说:拿去开销吧,不用还了!祖父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等着急用的家里赶。首富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开房门,发现自家院内的积雪已被人扫过,连屋瓦也扫得干干净净。他让人在村里打听后,得知这事是祖父干的。这使首富明白了:给别人一份施舍,只能将别人变成乞丐。于是他前去让祖父写了一份借契,祖父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泪水。

祖父用扫雪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首富向他讨债极大地成全了他的尊严。在首富眼里,世上无乞丐;在祖父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把“施恩”变成了“施舍”,一字之差,高低立见,效果大大的不同。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怀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正是因为这种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古代有位大侠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土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所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