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谈判
李铤与郑珙、杨崇贵两人聊完正事,便要做东邀请两人去尚源居吃个饭,当是接风洗尘了。郑珙不忍弗了李铤的好意,欣然赴宴。
三人刚进尚源居,掌柜就迎了出来:“李大人,您可有些日子没来我们店里了。”
李铤笑着回应:“你这里我可不敢随意来,多来几次我这钱囊就要空空如洗了。“
掌柜的哈哈一乐:“李大人说笑了,今天您几位要吃点什么?“
李铤笑笑说:“带我们找个雅静点的位置,来一个涮羊锅,来几个小菜,再上一坛菊,花酒。”
掌柜应了声好,就去安排了。
店小二领着三人向后院走去,李铤边走边说:“尚源居最出名的就是他的涮羊锅,味道非常好,来上京不尝尝他们的涮羊锅,那算是白来了。”与契丹人进展不顺的谈判间隙,能来此地吃一顿羊肉,可能就是李铤人在异乡唯一的慰藉了。他说起这儿的羊肉显得兴致勃勃:“契丹这边吃涮羊锅,都是提前将羊肉切薄片,用香料稍腌,然后点火炉、架小锅,待汤烧沸将肉片氽熟,蘸佐料而食,羊肉鲜美无俦,我第一次吃可是差点把舌头吞进肚子里。“
李铤在给杨崇贵与郑珙介绍时,一旁传来了一声兴致颇高的回应,压过了李铤的声音,那人说:“没想到上京居然有这种好地方。“话才说完,一个精壮的汉子就从一侧走来了。这汉子看上去二十五六岁的样子,虎背熊腰,脸方而阔,带着方巾,穿着武士服,从打扮来看似乎是个汉人。
不等那汉子走近,随行的侍卫便挡在前面将他拦住。那汉子见此突变吃了一惊、立刻戒备了起来,而那汉子的同伴见状,也都冲了过来与杨崇贵一行的侍卫对峙上了,气氛一时之间剑拔弩张。
杨崇贵一眼便看得出这些人也是出身军中,举手投足间尽是行伍之气。
郑珙看对方倒是没有要动手的意思,为了免生事端,他摆手让侍卫退下,然后对那汉子说道:“自家侍卫最近有些敏感了,让先生受惊了。”
那汉子对此番对峙倒是不以为意,大喇喇地说:“是在下鲁莽了,冲撞了三位大人。在下赵元朗,初至上京,正想觅地吃饭,听了来此处吃饭恰好听到这位先生的介绍,一时激动还望三位先生勿怪。”
郑珙三人也不以为意,笑了笑就过去了。
赵元朗没有继续和他们三人套近乎,只是稍事打量了一下杨崇贵便退下了,转过身去,他的脸上还带着一丝莫名的笑意。
赵元朗离开不久,小二拎着一坛桂花酿进来了,说是之前的赵公子送的。
那赵元朗毕竟是个汉人,杨崇贵三人都没太在意此事,只当是今日遇到的一个小插曲。
第二日,与辽帝会面。
先前郑珙就已经知道这位辽帝耶律璟不是寻常人,却没想到这人当真是一点小节都不拘,会见现场,他根本不待郑珙将场面话说完,就直接开口道:“你们汉人来大辽的目的都说了三遍了,我很清楚,也有兴趣,但结盟、结盟,要的就是诚意,我们很有诚意了,把周人的条件也都知会给你们了,现在只等着让我们也看看你们的诚意了。”
郑珙拱手回答:“我们自然很有诚意……”
“你们的诚意不需要跟我说,”耶律璟打断了郑珙的话,指了指也在殿内的耶律和古典,“负责谈判的是我大辽的长公主耶律和古典,你们和她谈!她说你们有诚意,便是有诚意了!我美丽的侄女,你可得招待好我们的客人,不要出了差错。“
耶律璟一副无心政事的模样,说完这话都不等耶律和古典的回应,便径直起身火急火燎地离开了议政殿。
这场面叫郑珙与杨崇贵面面相觑,再看李铤,显然是早就习惯了。
耶律和古典咬了咬银牙,知道耶律璟最后那句话是在警告自己。她强行忍住不满的情绪,面带笑意,看向郑珙:“郑侍郎,未来的日子还请多多指教。”
郑珙有些惊讶于耶律和古典的美丽,连道不敢。只是心中却非常不解,耶律璟如此怠慢,甚至派了一名女子来与自己谈判,到底是否有心要同自己的朝廷建交?毕竟郑珙是刘崇的底牌,如果这一趟还不能达成诉求,只怕他们就真的是束手无策了。
谈判安排在了下午,耶律和古典另寻了一个合适的地方。
因为杨崇贵与耶律和古典之间还有宿怨,郑珙便只带李铤前来。
两方人马初一见面,耶律和古典便用不耐烦的口吻问郑珙:“郑侍郎,你们汉人的使节来了一批又一批,这次不会又做不了决定吧?”
郑珙回话道:“长公主放心,我们也希望尽快与你们达成共识。”
耶律和古典脸上泛起了些许满意的笑容,扫了眼桌子对面的两人,随即便进入正题:“周人跟我们结盟提出的条件是岁贡十万缗,你们的三万缗实在很难让我们感受到诚意。”
“除了岁贡外,我们愿向大辽称臣,成为大辽的臣属国,听从辽帝的号令。我相信周人是绝不可能开出这样的条件的。”
“也倒也是,你们愿意称臣听从号令自然是好事,确实可免除一些岁贡。”
“多谢长公主体谅。”
“就免一万缗吧,岁贡九万缗。”耶律和古典说这话时,笑得更灿烂了,她算的这笔好账当真是将郑珙戏弄了一番。
郑珙文人出生,哪里受得了这种屈辱,可大局当前,他也只能强压着胸口的怒火,好言说道:“长公主这样做怕是有些不妥?”
“只是随口称臣,便要减免七万缗岁贡,你们中原的汉人倒当真会算账的很。日后待你们度过危机,转过头便可不再认今日之事,到底是谁先不妥的?”
“长公主殿下,文书为凭,我们绝不抵赖。岁贡九万缗,我们大汉实在承担不起。”
谈判僵持在了这里,郑珙不得已先松了口,从三万涨到了五万,但耶律和古典还是紧咬住九万不降。最后两方人马又是无疾而终,一回到驿站,郑珙就将眼下的情况写成文书,派人送回了太原。
刘崇收到信,火速召来刘承钧、赵华和张元徽三人。
三人看罢信,都知道今日要商讨什么,赵华估算了一下国库,先开口道:“岁贡十万缗,国库实在难以负担,六万是极限。”
四人就这个数字商榷了半日,刘崇也只能长叹一口气,写了封回信,让侍卫送返给郑珙。
契丹这边僵持不下,刘崇问儿子:“最近周人那边有什么动作?”
“没有军事方面的动作。”
刘崇听了皱了皱眉头:“所以,有军事以外的动作?”
刘承钧点点头:“郭威去了趟曲阜拜谒孔庙与孔子墓,并下令修缮孔庙,禁止在孔林打柴毁林,造访当代孔子后裔,提拔其为官,表示要尊崇圣人。”
刘崇有点摸不清郭威到底什么路子,抱怨道:“就会做些表面文章。
赵华听罢立刻进言:“陛下,郭威此举应该是在为自己造势。我们若是不采取行动,等他有了声望,令天下承认周人是正统时,我们就被动了!”
刘崇听了神色凝重起来,咬牙切齿的说:“这个该死的郭雀儿,当日进攻开封就是这样子!不行,必须阻止他,”刘崇看向赵华,“你说,有什么法子?”
赵华也有些尴尬:“这……眼下恐怕只能静观其变。一旦我们与契丹的合作达成,我想郭威应该也就无暇去做这些事情了。”
刘崇并不是很满意这个回答,可自己也想不到更好的法子,他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郭威此人一向谋定而后动,想必还会有其他的动作,”刘崇说着又看向自己的儿子,“除了去曲阜,他还干了什么?”
刘承钧将探听到的消息一一报告:罢除了持续数十年的牛租赋税;撤消了营田务,将原来百姓使用的田地房屋和牛及其他农具都赐给他们永久使用;放宽对盐、酒、皮革的禁令;废除了汴京城内无名额的僧尼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