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机会 - 杨门少年 - 飞刀叶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杨门少年 >

第105章机会

郑珙来到辽国上京与辽商谈时发现形式不太乐观,便送了一封书信回太原请皇上定夺。

刘崇叫来了太子、赵华和张元徽三人,三人议事之后谈起了郭威如今施行的小恩小惠,都认为郭威此举成不了大器,惟独刘承均实在觉得心下不安,纠结半晌,还是给自己的父皇泼了一大盆冷水。

刘崇沉默片刻,沉声道:“钧儿提醒的是,朕自会留意。没什么事就退下吧。”

三人走后,刘崇靠在椅背上轻声叹气。他何尝不知道郭威的厉害,看似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争,但到最后,还不是什么都到了他手里!

刘崇本就和郭威不对付,自己哥哥留郭威给侄子做顾命大臣时他就反对过。

如今,事情已经成了今天这幅模样,刘崇多希望郭威能自己犯犯傻。刚才的片刻欢愉,也不过是长期高压状态下的释放而已。如今的汉,真的是岌岌可危,刘崇仍旧疲惫,可他实在不敢合眼,他拿起一本奏折,又批阅了起来。

郑珙与耶律和古典谈判时,杨崇贵不适合在场,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基本将上京城摸了个门清,惟独北部的皇城尚不清楚细节。

今天闲来无事,杨崇贵准备带穆羽一道去尚源居吃涮羊肉。两人走到门口,忽然出现一人拦住了杨崇贵的去路,杨崇贵抬头一看,竟是第一次前来尚源居时遇到的赵元朗。

杨崇贵不解地问:“赵兄?不知赵兄拦我去路是有何见教?”

赵元朗笑了笑,说道:“兄台莫怪,只是见兄台与我之前一位朋友长相甚是相似,有些好奇。上次匆匆一唔,却没有请教兄台姓名,故而有些唐突的拦住兄台,还想请教高姓大名?”

杨崇贵听了赵元朗的来意,这才觉得自己有些鲁莽了,便带着歉意说:“是我失礼了,在下杨崇贵。”

赵元朗听罢,露出个恍然大悟的表情:“原来是杨兄,想必阁下一定认识杨崇训。”

杨崇贵听后有些惊讶:“赵兄认识舍弟?”

赵元朗哈哈一笑:“杨兄,在下与崇训是知交。我二人在南面相识,既然您是兄长,杨兄喊我元朗便是了。”

杨崇贵一下就明白过来了:“那我就托大喊一声元朗了。不知元朗和舍弟是如何相识的?”

赵元朗似乎想起了往事:“我和崇训是不打不相识。”

杨崇贵多年未见杨崇训,上次见面,也是匆匆对他托付了麟州城,自己如今来到太原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偶有收到书信,说的也大多都是正事儿,他们两人倒显得不大像是兄弟了。如今机缘际会,杨崇贵没想到能在辽国遇到自己弟弟的好友,便拉住赵元朗说:“元朗贤弟可不能走,我与崇训数年没见,匆匆一聚,又分开了,今天中午你可要好好给我说说崇训的糗事。”

赵元朗这么一听,立刻哈哈大笑道:“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三人一道进了尚源居,吃的热火朝天。

赵元朗说起了与杨崇训因为救人而相互误会,结果不打不相识。随后又讲了与杨崇训的各种轶事,言语间对杨崇训的机警与智慧颇多褒奖。

杨崇贵则是听得津津有味,只希望能更多了解一点自己那个分别多年的弟弟。

杨崇贵与穆羽交替敬酒,赵元朗便托辞酒量不好,浅浅地抿一口,随即便感叹一句:“契丹人的酒也不知具体酿法,感觉比我们中原的酒味道更醇一些,这后劲大的厉害。”

杨崇贵附和道:“虽是如此,不过这酒配着涮羊肉当真是一绝。”

两人一顿饭吃了不少时间,待到分开时都要夕阳西下了。

杨崇贵领着穆羽返回了城西驿站,刚一进门,就看见郑珙手扶着院中的一颗树,弯着腰吐。李铤在一旁端着一碗清水,时而轻抚郑珙的背部、时而给他递去水。

这场面最近几乎每天都能瞧见,杨崇贵也就见怪不怪了。谈判陷入僵局后,郑珙决定采用一个迂回战术寻求突破,拜访京中的其他契丹贵族和大臣。契丹人好酒,每次拜访,必有宴饮,而这契丹的酒又远比中原的要烈,郑珙每次都是竖着拜访、躺着出来,回到驿站势必是这幅样子了。

杨崇贵和李铤劝了好几回,但郑珙身为一朝执宰,不可能就这样无功而返。

李铤见杨崇贵回来了,随口和他抱怨道:“今天见得是国舅政事令萧眉古得,这国舅本事没多少,喝酒倒是很厉害,一坛烧酒下肚完全没有反应。但郑大人哪儿扛得住这,这不,都开始说胡话了,我只能先将他带回驿站。”

这件事,杨崇贵和李铤也是一点忙都帮不上,一来,二人的职级没到那个位置,想分担都不行;二来则是郑珙坚持要有人时刻保持着清醒的状态,以免任何突发,情况。

郑珙将胃里的东西几乎吐干净了,才直起身,晃了晃脑袋,满嘴酒气地对着李铤说:“辽帝明日有空,能再见见我们,我要去休息一下,你整理一下目前的谈判进度,我明早再看一眼,如果辽帝能亲口应承降低岁贡,我想那公主也不会再多说什么!成败就在此一举了。”

李铤点头应是,杨崇贵便帮他扶着郑珙回房去休息。

郑珙躺下后,杨崇贵正准备离开,郑珙又叮嘱道:“如果,我出了什么意外,不要报仇,你们可以用我的性命去做个筹码,契丹人再不讲理,只要还要面子,就必须给大汉这么一个里子。”

杨崇贵应着好,又给郑珙盖了盖被子。

郑珙合上双眼,没多久就睡去了,杨崇贵看着郑珙憔悴的样子,脸上浮现出担忧的神色。郑珙的身体,恐怕……杨崇贵摇摇头将这个可怕的想法甩出脑海,关上门走出屋外,杨崇贵心里清楚,眼下这个困局必须解决。

辽国地大兵强,这么拖下去无所谓。可自己的朝廷不能再等了,杨崇贵想要尽快找个解决的办法。

另一边,赵元朗在尚源居送走了杨崇贵,转身向南,没多久来到了城南的驿站,他径直走进驿站,驿站的守卫看到是赵元朗,便没有什么动作,目送他走进来。

赵元朗一路走到后院,敲响了一间房的房门,里面传出“进来。”赵元朗才推门而入。

屋内是一位老人,看上去五十岁上下,一双丹凤眼,加上三缕长髯让他看上去像是一尊关公像。

赵元朗见到此人后拱手行礼:“李侍郎。”此人正是周国出使辽国的正使李谷。

李谷看到赵元朗走进来,问他:“看赵行首的表情,今日似有收获?”

而这位自称是赵元朗的,也不是别人,是郭威登基后被任命为东西班行首,如今的滑州副刺史赵匡胤。

赵匡胤摇摇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只是遇到了一个故人的亲属,一起喝了几杯。”

李谷笑着说:“还是年轻好啊,契丹的酒太烈,我一把年纪了,可不敢多喝。”

赵匡胤听了李谷的话也笑了:“李侍郎过谦了,侍郎大人如今可正值壮年,怎能说是一把年纪。”

李谷摆摆手,脸色严肃了起来:“我看契丹人根本没有和我们结盟的诚意,一直在拖延时间,说到正事儿就顾左右而言他,既然如此,我们也没必要在此空耗。”

赵匡胤听了李谷的分析,点点头,这都是明摆着的事。但赵匡胤并没有完全认同李谷的看法,他说道:“李侍郎且息怒,我们走是要走,但不能走的太早!只要我们还在这里,契丹就会想尽办法去压榨刘崇派来的人,眼下这个节骨眼儿,多要一个铜板,都有可能压得刘崇喘不过气来,也就等于是让我们北伐时少一分阻力。“

李谷听了点点头:“既然如此,我们就再等等。”

耶律和古典得知耶律璟要召见郑珙,心中十分不悦,得到这个消息就急匆匆地向耶律璟的行宫走去。自己的谈判到了关键时刻,她已经感觉到郑珙快要松口了,她不明白这个档口耶律璟主动要见郑珙到底想做什么?这件事给了汉人希望,这几天,这位郑侍郎又咬着牙死守住自己不肯再抬高的岁贡。

耶律和古典走到行宫门前,深吸了一口气,将自己的情绪都掩藏起来才走进行宫。

“唷,我美丽的侄女,你怎么来了,要来陪我一起喝酒吗?”耶律璟轻佻地问刚进门的耶律和古典。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