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出乎意料的开始 - 杨三明的飞扬人生 - 我在庄里种瓜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9章出乎意料的开始

饭店正式营业的那天,杨三明带着旭子、老张、李国毅、张婉还有刘建兵几个人就赶到了位于京城的学院路上的那家毛乌素烤鱼铺总店。听名字就知道,这条路上有很多学校,不是那种热闹的商业街。

李学渊和陶一萍在店门口等着杨三明一行人了,看到两辆松花江面包车开过来后,主动地迎了上来。

“我说杨老板,你总算是舍得过来看一眼了!走吧,我带你们去我们的总店看看。”陶一萍一边打趣着杨三明,一边对众人说道。

总店是位于一溜底商的中间,总共两层,古香古色的门头上挂着一块原木牌匾,用正楷写着‘毛乌素烤鱼铺’的字样,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写着甲字一号店。

店铺从外面看空间不太大,室内按着先前拟定的装修方案,地面粗糙但平整,给人一种粗狂感,蓝色带浪花的墙壁和头顶上云纹和飞天图案很是引人注目,剧烈的视觉反差处理的很好,让人感觉不到一点矛盾。此外左翼的布置与之前杨三明看到的不一样,明显进行了微调,分成了两人区、四人区、六人区。餐厅门口的收银台边上还设置了等待席位,旁边立着两个插满报纸和杂志的展览架。更重要的是,在展柜上增加了一个展览窗,上面贴着有机蔬菜的检验报告和店里所有人的体检证明。

别说,把事情交给管理公司后,除了省时间不少外,办事的效率也高多了,很多杨三明他们俩跑几趟办不下来的事情,人家管理公司一次就解决了。

杨三明笑着对陶一萍说道:“不错,看来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处理比较好。”

两人聊了几句,陶一萍陪着杨三明一行人参观了一下餐厅以及后厨的布置。看得出来,做为公司的第一个客户,陶一萍对餐厅很是上心,准备借用这个机会打响她们管理公司的名头。杨三明本来不准备办什么开业典礼,是陶一萍硬劝着杨三明开的,并且声明到时候杨三明只管来参加,不用他张罗,杨三明才同意的。

眼看时间走到了上午九点,有服务员过来说有客人到了,陶一萍带着大家一块到门口迎接。杨三明在京城没有什么关系网,或者说他比之李学渊还不如,今天的客人除了曹仪声一家外,基本都不是他邀请的,但因为他是老板,所以必须陪着陶一萍接待客人。

“陶总,生意兴隆……”

“陶总,恭喜发财……”

一会功夫,已经有五六人到来,当然,都是冲着陶一萍才来的。

“杨总,我来为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区工商局的……”

“杨总,这位是知青菜馆的王卫国经理……”

在陶一萍的引荐下,短短半个小时里,杨三明便与十数人打了招呼,交换了联系方式。令人尴尬的是,他没有带自己的名片,一直也没有印过。结果陶一萍的助手不动神色的从身上的包里拿出一盒名片替杨三明递给大家。杨三明抽空看了一下,见上面写着‘三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留着自己的办公电话和手机号码,杨三明这才松一口气。暗暗的对陶一萍办事的滴水不漏,表示倾佩。

“瞧出来了没有……”李学渊小声在他身边问道。

“嗯”杨三明点点头,他知道李学渊的意思,方才陶一萍介绍给自己认识的人虽然很多,但其实都可以归类为两类,一是店铺所在政府机关的一些主管干部,都是一些能够对店铺直接管理的;另外一种就基本是饭店、旅社的经理或业主。看来陶一萍是真拿这个小典礼当她公司的展示窗口了。

杨三明笑笑没有接话,在社交方面,他好像确实很保守,固守一隅,但杨三明知道那是因为他以前是一个底层的草根,现在身上又影藏着一个大秘密。现在公司开始运转,他只会接触更多的人,自己身边的隐秘总有被人注意的时候,杨三明觉得自己得想办法让大家接受他身边的不平常事物。

因为大家都有事,十点钟,剪完彩后,大部分人就都走了。其实决定办典礼后,杨三明本来想邀请温玉江温老板的,结果正赶上他去外地办事去了,所以也就没能来。现在留下的人除了公司自己人,就是一些陶一萍和李学渊的朋友,大家就比较随便了。在店里开了两席,聊了会儿天,吃了顿饭后,就都告辞离开了。李学渊和张婉他们也跟着陶一萍公司的几个人去其他餐厅巡视去了。

店里开始陆续的有客人进来,不一会上座率就超过了一半,完全不像是一家当天开业的饭店,这一次又让杨三明对陶一萍的能力多了一份佩服。陶一萍并没有按照杨三明的要求去报纸上打广告,而是找到餐厅附近的几家报刊亭和报纸发行商,花了点钱,让他们将公司的宣传单和半个月有效的优惠券夹到了报纸里边,现在看来效果十分明显。杨三明相信凭着自己饭店的食材品质,几万张优惠券,只要有百分之一被人使用,餐厅的名声就能打响了。

来饭店的客人基本上和杨三明他们之前调研时候预想的一样,都是一些年轻人或年轻家庭结伴来用餐。在店里,转了一会,杨三明发现自己好像是多余的,走吧又不好意思,毕竟自己是老板,不能开业第一天就溜号。就跑到自己车上拿了本书,去楼上留出来的一间办公室看书去了,这一看就入了迷了。冷不防的传来了一个声音:

“你还喜欢看这种书?”

原来不知道什么时候陶一萍站到了他的身后,看到杨三明正抱着砖头厚的《资治通鉴》看得精精有味,于是问道。见杨三明望向她,就又补充了一句:“现在的年轻人看这个的可不多。”

杨三明白了她一眼说道:“说的好像你自己七老八十了似的!年轻人才更应该多看看史书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

陶一萍明显没有注意听后半句,喜滋滋的对杨三明说:“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我还是年轻人那一拨的?”

陶一萍一直以为杨三明是哪家爆发户的孩子呢,不知天高地厚的跑到京城搞了这么一滩。今天两个人第一次单独接触,忍不住打量了一下杨三明,也许是因为平时看得书多了,杨三明身上有了一股书卷之气,再加上最近一段时间发号施令惯了,脸上又带点威严和自信。配上挺拔的身材,还有那有点女相的样貌,整个人看着有股出尘的气质。

陶一萍忽然就想知道什么样的家庭能够培养出这样的怪胎呢,鬼使神差的问了一句,“杨总,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家里人,你家大人就放心你自己一个人出来闯荡?”

杨三明沉默了一会,叹了口气,用一种悲哀的语气回答道:“我父母过世了,家里没人了,所以也就没人管了。”

陶一萍发现自己问了一个不合适的问题,向杨三明道歉后,又聊了几句,下楼去了。

杨三明晚餐也没下去吃,店里的服务员给杨三明端上来了一份酸菜炖肉和米饭,看样子是他们的工作餐。

晚上十点钟,餐厅打烊了,店长、收银员进行了统计后又和后厨做了核对,告诉杨三明和陶一萍今天的营业额,是惊人的四万三千四百八十元,足足超出了预期销售额的一半还要多!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