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办证
签订完合同后,杨三明请王晓江吃了一顿饭,将张旭正式介绍给了王晓江认识,以后施工的问题由张旭跟进。当天王晓江的工程队就来到了小柳沟村,工程队开着一辆卡车和一辆面包车跟在杨三明车后面,卡车里面装着建造温室大棚的材料。将车停到院子里后,张旭就带着施工人员去工地划线去了,剩下的事情就不用杨三明来管了。
看着院里的车,杨三明心里琢磨,以后菜种起来,少不了要经常出去办事、送菜。如果有一辆车的话就方便了,毕竟从这里到市里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并且以后大棚出产蔬菜了,也需要用到车,买辆车,再给他和张旭办个驾照,以后两人开车送菜,岂不是方便多了?想到就做,可是杨三明和张旭都是外地户口,不能在京城办驾照。杨三明记得,卖水果的郭万里大哥曾经帮人办过证,他肯定有关系在车管所上班。于是杨三明给郭万里打了个电话,问能不能想办法给办个驾照出来。
郭万里接了电话,先是问了问杨三明最近为什么没去买菜,后来听说杨三明想办驾驶证,于是答应帮杨三明问问。过了一会给杨三明回电话说,他有个亲戚在冀省的车管所上班,外地身份证也能办驾照,要是着急用呢,给他一千八百块钱,加上来回邮寄时间,半个月就能给办出来。不用考试,交照片就行,但是以后每年驾照年审也的到那里年检。杨三明当场就拜托郭大哥帮忙联系,明天他就把照片送过去。多年以后杨三明想起来办驾驶证的事情,曾经戏称自己也是马路杀手班出来的,不过在国内制度不完善的当初,大家都认为这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并没有因为走后门拿证就不好意思。
正打着电话,忽然看到墙上糊的旧报纸,杨三明眼睛一下就直了。直到郭大哥那边连声问了几遍,才匆匆的回复了郭大哥明天抽时间过去找他,就收了线。
杨三明扒到墙边,就见报纸上有一篇关于未来能源的报道,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文中提到:在巨大的海水水体中,却含有丰富的铀矿资源。
文中称据估计,海水中溶解的铀的数量可达45亿吨,相当于陆地总储量的几千倍。如果能将海水中的铀全部提取出来,所含的裂变能可保证人类几万年的能源需要。不过,海水中含铀的浓度很低,1000吨海水只含有3克铀。只有先把铀从海水中提取出来,才能应用。60年代起,rb、英国、联邦德国等先后着手研究从海水中提取铀,并且逐渐建立了从海水中提取铀的多种方法。同时海水中还含有巨量的氘和氚,它们都是氢的同位素。它们的原子核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碰撞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氦核,同时释放巨大的核能。一个碳原子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时,只放出4电子伏特的能量,而氘-氚反应时能放出1780万电子伏特的能量。据计算,1公斤氢/燃料,至少可以抵得上4公斤铀燃料或l万吨优质煤燃料。因此,以海水中的氘、氚的核聚变能解决人类未来的能源需要。
杨三明如获至宝,依照阿福的说法,想要充分利用空间呢,就必须得要为它补充巨量的能源,而能源最好是收集放射性物质,空间核心熔炉可以将放射性物质转化为动力,来推动空间进行反物质具现,同时驱动空间里的实验设备。自己一直在想办法寻找放射性物质,没想到原来如此简单。
当天晚上,杨三明带着张旭拎着两条烟去拜访了张村长,说了张旭以后在这里帮助自己管理大棚,聊了一份对张村长说:
“我还要拜托张叔帮忙找几个种菜工人,最好是种过温室大棚,没种过温室大棚的话,会种蔬菜的人也行,工资每个月一千二,要招个七八个人就行。”
张万昌很高兴的说;“不用离家每月一千二百块钱,村里那么多四五十岁的种地好手闲着,哪有不愿意的,这几天我就能帮你找好人,肯定都是老实人。”
既然事情都解决了,杨三明起身说;“那就多麻烦张叔了,我先走了,回头再过来。”
回到木器厂里当然现在叫公司,杨三明告诉张旭,自己正在帮两人联系办驾照,明天两人去拍照片。因为自己手头还有别的事情,拍完照片就先不回来了,让张旭盯着大棚和招工的事情。另外,让张旭琢磨一下,回头买辆什么车。
杨三明说的别的事情是指给空间充能的事情,想要在空间里搞点儿事情,杨三明就必须给空间把能量充满了。依照阿福的说法,要想用海水中的物质给空间充能的话,自己就必须去海上,需要尽快去一趟海边,操作起来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呢。
第二天和张旭一起来去菜市场拍了照片,杨三明安排张旭去打听好的hd区农科院种子门市部按照耕种计划去买种子,自己便去找郭大哥。郭大哥人真不错,详细的问了一下杨三明现在的情况,就主动提出他有固定的门市,到时候可以代理杨三明的蔬菜。后来,郭大哥了解到杨三明要去海边办点事(杨三明说要去海边收购一些特产),就主动对杨三明说帮杨三明办驾照的是他一个侄子,叫王世伟,就在冀省的一个临海的县城上班,建议杨三明直接去办,这样省事。并且当着杨三明的面给他那亲戚打了电话,还让杨三明和对方通了话。
事情办的顺利,杨三明也就不在这里停留了,直接去汽车站,买了张到冀省沧市的票后就直奔沧市,到了沧市后又搭了公交一路往沧市下属的津n县赶。到津南的时候,已经是到了下班的时间,找个小摊吃了一些东西,就在车管所附近找了家招待所住了进去。
一夜无事,第二天早上先给王世伟打了个电话,确定他今天上班,就按着对方的提示找到了王世伟的办公室。双方打了个招呼,杨三明把装着相片、身份证复印件和钱的信封交给对方,又在对方的指点下填了两张表格,后告诉杨三明回头把证件给寄到郭万里那。本来杨三明想约对方吃顿饭的,结果对方摆摆手说最近没时间,杨三明知道人家办事也不是对着自己,也就作罢了,再次道了个谢后,就告辞离开了。
下一步怎么办,却没头绪了,对于津南杨三明当然不熟悉,只知道津南位于冀省东南部,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东临渤海,北邻tj市,属于环渤海经济圈中部位置和环京津枢纽地带,是著名的原盐、石化、五金、汽车等工业生产基地。
一望无际,与蔚蓝的天空相连接,分不清哪里是天,那里是水,耳边只听着一片哗啦啦的响声。站在渔港的码头上,望着那开阔无边波涛翻滚的大海,杨三明才明白什么叫博大浩瀚,什么叫做能容纳百川,虽然相比于家乡那一派空旷辽远、触目惊心的苍黄,少了几分苍茫,但却多了几分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