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斩晁错
汉景帝时,诸侯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日益严重。其中几个大的诸侯国如楚王地三郡三十六城,吴王濞三郡五十三县,各王肥六郡七十之城,单是这三王就分去天下之半。其中吴王濞最为骄横,他占据铜山可以铸钱,财益富,临海可以煮盐,招纳亡命,护充军队,势力几乎与中央南北相当。
面对这种严峻的局面,御史大夫晁错对年少的景帝提出“削藩”之策,即逐步削去一些诸侯王国的国土。他认为当今之势,削藩会激起诸侯造反,不削,将来他们也会造返,迟早是个反,现在反比将来他的势力壮大了再反要好对付一些。
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着手削藩,先后削去了赵王、楚王、胶西王的一些封地,当快削到吴王濞头上时,这个蓄谋已久的野心家开始动作了。
公元前145年初,吴王濞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游说,策划,勾结与密谋之后,联合楚王、胶西王、胶东王、甾川王、济南王、赵王等七国,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仅吴王自己就有军队二十万,一时声势浩大,震动朝野。
本来,晁错策划削藩时,已经明白告诉景帝有激起叛乱的可能,景帝也同意他的计划,可是事到临头,胆小的汉景帝又变了卦,他把责任都推到晁错头上,幻想杀了晁错,归还削去的土地,就可以平息叛乱,所以派人将晁错杀了,将他的头颅传送七国。但是,“诛晁错”不过是一个借口,杀了晁错,吴楚联军仍然不依不饶,不仅毫无止兵罢手之意,反而大举进攻不愿从逆的梁国,进逼睢阳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