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机敏灵巧显锋才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天津体育局编著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王建华——机敏灵巧显锋才

※王建华

——机敏灵巧显锋才

在众多从河东区走出来的天津足球人才中,有一位“边路快马”给老一辈球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1968年到1972年任天津队队长的王建华。虽然后来多年淡出公众视野,但鲜为人知的是,王建华始终没有离开过河东区这块足球沃土,他也始终将“感恩”二字挂在嘴边。

忆念恩师严格培养

年已75岁的王建华,言语朴实低调,聊起足球眼睛闪着亮光。小时候的王建华家住李公楼一带,最早接触足球就从老河东第四体育场开始,一群小学同学在一起踢球。后来河东区成立了业余体校,王建华成为第一批学生中的一员,其中还有他后来的天津队队友也是好朋友的薛恩洪。王建华说:“记得1959年16岁,代表河东少年队参加全国青少年比赛,拿了个石家庄赛区的第二名。从那以后我们就落户在河东体校,在河东体育场训练,一年后我们几个表现比较突出的被调进了河北青年队。”

当时河北青年队的主教练是老白队的刘荫培,队中有李家舫、万连成、韩孝忠、蔺新江。当时天津市是河北省省会,河北青年队落户在北站体育场,属于省体训班。1967年天津市改为直辖市,河北青年队回归天津,因为河北青年队是一支甲级劲旅,所以依然独立参赛训练。在河北青年队的8年里,王建华从毛头小伙子成长为球队进攻的中坚力量。“刘荫培指导是我的偶像,当年在白队他踢过边锋。后来当教练他对我们特别严格,比如训练中抻腿不到位都不让吃饭,长跑他和我们一起跑。从那时起我和薛恩洪练出了出众的体能,薛恩洪还参加过天津市长跑比赛,场上外号‘跑不死’。”

一门心思踢好足球

1968年天津队与河北青年队完成合并,在“文革”那段特殊的日子里,年龄在队中偏大的王建华承担起天津队队长的使命。当年他出任右边锋,有速度,有技术,身体灵活,头脑机敏,与薛恩洪在场上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屡立战功。薛恩洪是盯人前卫,负责盯死对方的核心人物,对手见到薛恩洪都发怵,因为确实难缠;王建华的任务就是不停地在边路突破分球,创造得分机会。在王建华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民园体育场的一场国际友谊赛,天津队1∶0力克阿尔巴尼亚队,那场比赛队长王建华出任旗手,手持国旗的自豪与激动令王建华至今难忘。

王建华

“那个年代确实挺艰苦的,和现在大不一样。我们每周都要帮着食堂干活儿,推着小车去采购粮食和菜,后来改成了汽车,给我们美的。每年还要学农、学工、学军,到部队体验生活,”王建华回忆道,“记得有一年我们从广东冬训回到北京,在北京等天津女排,凑齐了一起拉练回来。从北京走回天津,要走上一天时间,学习解放军精神。说苦是真苦,可大家思想很单纯,心里唯一想的就是踢好球。”

王建华

回河东业校育新人

和王建华同批的天津队队友有薛恩洪、林贵荣、冯建忠、刘作云、王伯远、杨秉正、王杭勤、史召环等。不过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972年,29岁的王建华下放离开了天津队,到天津市棉纺一厂当了一名工人。在那个年代,工人光荣而且待遇好,本来是干部身份的王建华“以工代干”,转为工人。在棉纺一厂王建华干了4年,1976年落实政策他回到了曾经培养自己成长的河东体育场,成为河东区业余体校的一名教练员。

当时王建华已经结婚,爱人是昔日队友朱玉田爱人的同事。提起这段姻缘,王建华的爱人张月琴笑着说:“当时家里不同意,认为踢球打弹的还能养家?又不是铁饭碗。不过后来也认可了,因为他人挺好,很实在。那时候总去现场看球,受伤也揪心。他这个位置跑得快容易受伤。现在这髌骨软化的毛病,就是当时落下的。”

出自河东又作为教练反哺河东足球,王建华怀着感恩之心投身其中,培养出刘海军、杨启鹏,还有不少后来天津女足的主力球员。在河东区业余体校的教练岗位上,王建华干到退休。“河东出人才,这里是天津足球之乡,也是全国足球之乡。我当时就想,让足球之乡的名声保持下去是我最大的愿望。”

关注足球不离不弃

边锋出身的王建华,性格开朗乐观,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活泼型的”。即便退休在家,王建华也闲不住,经常从河东万达广场走着去水上公园,权当锻炼身体,一走就是俩小时。有足球运动员的底子,他的体能远超同龄老人。直到2010年前后的一场大病,王建华才减少了自己的运动量,即便如此,现在也会经常步行去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锻炼身体。“在路上也会遇到认识我的老球迷,也会聊上几句,他们问我身体状况,还会聊聊足球的话题。”

退休在家,王建华始终关注现在的中国足球,通过电视他观看了u23国足在亚洲杯上的表现。“首场3∶0赢阿曼,我会从队伍是否成型、踢得是否有章法这个角度去看,看和咱想的能不能碰到一起。举个例子,外围倒脚要看目的是什么,如果战术需要,队员倒脚转移之后突然前插进去,那我爱看,知道这是教练要求。如果只是倒脚不进攻,除非教练有这要求,比如踢成0∶0就能拿冠军那可以,否则就是无谓倒脚。我还看个人技术,个人技术运用合理看着才漂亮。虽说足球是集体运动,但没有个人技术,整体战术也打不出来。”在王建华看来,足协的“u23新政”是对的,年轻球员必须在实战中锻炼。“没有实战经验怎么会出成绩呢?”他说,“要有少年比赛、青年比赛,经过实战才能出人才,输送到一线队。而且还不能太急于求成,让老的带小的,这样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渴望孩子们踢足球

王建华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足球。眼看着现在中国足球青少年后备力量不足,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他相当着急。王建华说:“都说足球从娃娃抓起,但很少有人去好好想想应该怎么抓起。我认为首要问题是让更多的孩子们和孩子家长想来踢足球。”

在王建华看来,如今踢球孩子少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大多数家长担心的学习和踢球不能兼顾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现在每年花好几万,真不是一般工薪阶层花得起的,更何况花了都未必能踢出来。我们那个年代,踢球练球都免费,学校球队还发衣服和鞋。后来到河东体育场练习,一开始是从李公楼走着去,后来可以坐公交车,拿着票去学校报销,别看就两三分钱,把我们美得够呛。我在河东业校当教练,一开始业校对学生也是不收费的,只收一些伙食费,教练的训练补贴都是河东区体委给。如果将来改到孩子们练球不交钱,或者只收一些合理的钱,然后还能兼顾学习,我想踢球的孩子会多起来的。”

除了这方面的思考,王建华认为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同样不可忽视。“都说现在中国足球发展如何快、投入多,可是很多东西是不能被忽视的,至少应该先教会球员们做人,然后再学会踢球。”

王建华(左)与冯建忠(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