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秉正——凶猛强悍固城池
※杨秉正
——凶猛强悍固城池
论起天津足球的光辉岁月,前中后三条战线多年间兵强马壮,而后卫线上更是显现一抹亮色。王金丰、严德俊、邓雪昌、李恒益、宋恩牧、王杭勤、魏锦义、林贵荣等一代代球员,为津门屡创佳绩,而他们的继任者,能够扛起后卫线大旗的,就是场下内敛腼腆、场上凶猛强悍的杨秉正。杨秉正19岁那年正式进入专业队,在球场上奋斗了16年,直至35岁仍驰骋绿茵场,在当年实为罕见。
杨秉正
杨秉正1940年出生于现天津市河东区,在家中排行最小,备受全家宠爱,也最被家人寄予厚望。他不负众望,顺利升入天津第七中学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七中是所体育传统校,足球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杨秉正融入其中,踢球成为课余的最爱。然而正当他做着未来的“清华梦”时,一个人改变了他。
这个人便是李朝贵教练。说起自己的足球生涯,杨秉正觉得练足球是命中注定。他回忆,上高二的时候,李朝贵指导与打篮球的杨秉正的三哥杨秉钧同在体工大队,机缘巧合,李指导认识了杨秉正,并由衷地欣赏他的身体条件、综合素质。于是,李指导多次登杨家门,苦口婆心地说服他的父母,让杨秉正入队。李指导的诚意终于打动了杨家父母的心,由此成就了杨秉正的足球人生。
1959年9月,19岁的杨秉正入选天津青年队,司职左后卫,后来改踢中卫,成为后场核心。时值天津足球的黄金年代,更有恩师指路,杨秉正说是自己运气好赶上了好时候,凭借自己的综合实力,一跃成为天津足球队主力。赛场上的顽强作风,出色的脚下球和头球功夫,让他又登高一级,在1963年入选国家队,开始步入运动生涯的巅峰时期。“对于天津我有深厚的感情,天津是我依恋的家,当我第一次为天津出场比赛时,内心激动得不能自已。披上天津队战袍,我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我必须证明自己。从那时开始,我觉得我背上了一份责任,多年来从没有放弃过。”
今天提起足球风光的年代,杨秉正没有过多说自己。他说:“现在的人别说看,可能都很少听说过国家队来天津比赛时的情景。那时每次国家队来津都会掀起热潮,每一场国家队与天津队的比赛都是精彩得令人回味无穷。因为当年的天津队是国内足坛一支劲旅,尤其让人觉得有看头的是,天津队每逢与国家队交锋就表现极佳,几次让国家队在津门尝到败绩。”
杨秉正绘声绘色地说:“尤其是白队来到天津之后,天津队很快就成为一支与国家队不相上下的球队。国家队有比赛任务或是出访,都要来天津热身。记得有一次巴西队要来中国访问,国家队先来天津热身备战,在民园体育场和北站体育场都踢过。民园体育场内观众爆满,场外的观众从一个进口的大门拥了进来。比赛开始前,工作人员把散落在地上的鞋一筐一筐地抬走,那些挤进场内的球迷,光着脚仍然坐在看台上,为天津队助威。天津队那时实力很强,国家队虽有精兵强将,那场比赛最后还是0∶1输给了天津队。”国家队把天津队看作“假想敌”,通过比赛检验训练成果和战术配合,同样给天津球员创造了更多的锻炼提升机会,相得益彰,杨秉正也历经了考验,增长了才干。
作为全队核心,杨秉正年过30岁依然体能充沛,35岁时仍宝刀未老,驰骋绿茵场。作为队中的老大哥,他处处关爱队友,常常提携后辈。“骨折、流血都不怕。”杨秉正回忆起这么多年来在足球场上摸爬滚打的经历,颇有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超脱。场上场下的杨秉正给年轻队员做出了榜样,并且挑起球队大梁,尽到了一队之长的职责。他的技术、作风和经验得到教练的赏识和队友的信赖,身材高、速度快、选位准、视野广、意识强、脚法精,是人们对他的评价。他的年岁比同场人大一倍甚至两倍,而一登场就踢满全场,常令人不可思议。
杨秉正走上教练员岗位,同样扮演着传承人的角色。他手把手地教一批零基础的孩子练传中球,给他们示范纯熟的控球,向他们传授短传配合的技术与意识,还强调团结在比赛中的重要性,他把技艺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天津足球的幼苗。他亲力亲为,不分寒暑,奋斗在教学一线。他因人而异,独辟蹊径,常常给个别球员开小灶。有的队员只关注脚下复杂多变的盘带,忽略抬头观望队友,视野太窄,他就有针对性地让队员多跑动,拉开大幅度站位,并在体能上下功夫。有的队员总是把握不好节奏,他就耐心地从分析理论数据入手,然后在实战中加以指导。他鼓励远射,重点培养队员的任意球脚法。哪个队员的特长突出,他第一时间给予大力鼓励;哪个队员的某个环节薄弱,他想尽办法下心血攻克。他示范起动加速,把动作有节奏地分解成木偶一般,队员们在说笑过后全都记下了这个有点卡通的技术讲解动作。他的课不枯燥、不呆板,队员们总能在他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课上有所收获。每次看到队员们展现水平,踢出成绩,杨秉正心中充满了幸福感。
赛场上的杨秉正
做青少年足球教练,不如带成年队容易出成绩,因此教练员不能心浮气躁,不能急功近利,需要踏踏实实。这其中的苦与累,杨秉正没说过一个字,他认定在这个岗位上培育足球苗子是自己的职责。足球是身体对抗十分激烈的运动,队员们年少气盛,一旦情绪上来,难免放肆,对此,杨秉正态度鲜明,要求他们随时克制、控制情绪。杨秉正说:“足球倡导团队合作精神,重视培养道德修养,这有益于青少年的成长。只有掌握良好的技术,学会运用战术,凭借智慧战胜对手,这样的队员才有不可限量的未来。”
健硕的杨秉正
杨秉正根植于基层足球土壤,还得益于老教练李朝贵的熏陶。李朝贵特别关注青少年足球,杨秉正对此印象十分深刻。当年李朝贵率领杨秉正等一行人,坐着一辆20世纪50年代的“大鼻子”公共汽车去郊区千里堤,和一个学校足球队打比赛,推动了学校足球运动的开展。当时很多足球名将都是青少年心中的偶像,大街小巷、体育场、海河两岸到处是踢足球的人们,一些小学生做完作业后就是踢球,足球运动遍布全市的各个角落,足球人才辈出。今天恰恰相反,青少年足球人口锐减,培训工作也跟不上,因此,杨秉正接手青训工作后,一种继承优良传统的意念驱使着他,做出了应有的成绩。让杨秉正更为感慨的是一次经历。他回忆,有一年比赛途经法国,当地俱乐部的青少年比赛,对他的震撼相当大。七八岁小孩子的比赛,双方球队的小队员都是家长开着汽车送来,有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叔叔阿姨。球赛开始了,裁判着装整齐地领着两队精神抖擞的孩子进入场地。比赛过程中,家长为每一个孩子的精彩表现欢呼着、尖叫着,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比赛结束后,大人们跑进球场将进球的孩子举起抛向空中,欢呼着、叫喊着。看到这一幕,杨秉正感到,中国与世界足球强国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国家对足球的重视程度,也存在于普通国民对足球的认识。
杨秉正说:“中国要发展足球,上上下下都要付出努力。在城镇化中,比如我们当年的足球之乡广东梅县、辽宁大连、天津等地,都要把孩子的足球场好好规划,把足球场作为城市的重点工程之一去对待,让孩子们有踢球的空间。像巴西、法国、德国、西班牙一样,城市、乡间到处可以看到足球场,家长把孩子送进足球场,抱着锻炼孩子身心的心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中国足球。现在的足球人赶上好时候了,只是较之过去,最大的不同在于粉丝聚合的速度加快了,当下的足球人想的、关注的、在意的、追求的都多了很多,同时喧嚣也多了。这就更加需要我们从业者时刻保有内心的宁静。这么说吧,我们都知道自己内心的需要,但我们更应该知道不需要什么。”
赛前杨秉正(右)和对手交换队旗
青春是人生的黄金时代,短暂而美好,逝去而不复来。退休后的杨秉正积极投身天津元老足球队的一系列活动,从第一届元老杯踢到第二十届。直到三年前摘除了左肾,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他不能再踢球,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足球、对绿茵场、对老伙伴的思念。
“我要和足球说再见了。”杨秉正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说道。大半生的足球经历让他知道如何与伤病抗争,但这一次不同以往。他动情地说:“天津队是我唯一效力过的球队,它给我带来荣耀和骄傲。我很光荣能从一而终代表天津,无论是年轻或年老,胸前的‘tianjin’分量十足。”杨秉正概括自己的一生,说了四个字:一帆风顺。做运动员时一帆风顺,当教练员时一帆风顺,即便是经历了严酷病痛,还是说“一帆风顺”。而走过的那些崎岖之路,他就是不说。“嗐,谁还没点儿坎坷啊。”杨秉正激动地说。他说这一生的一帆风顺,要感谢的人很多,感谢恩师李朝贵,感谢过去的所有同事,感谢曾经的队员。“还要感谢我的爱人。”的确,杨秉正长年专心足球事业,回到家里洗衣、做饭样样不会,真真正正地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不用管。爱人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一家三个壮汉,日常生活起居全靠她一人承担,更有操持孩子学业的辛苦,多年的操心劳累可想而知。
1968年,杨秉正和杨洁喜结良缘。正可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夫妻二人同姓,又有同时从事体育运动的机缘。杨洁曾是天津女篮选手,也是一名后卫,一度作为全队核心,和丈夫一样担当组织防守和进攻的重任。两个儿子遗传了爸妈的基因,颇有运动天赋,尤其是身高,大儿子1.96米,是一位男排运动员,二儿子是一位网球运动员,退役后做教练工作。一家人囊括了三大球和网球,顽强竞争和倾力奉献的体育精神在杨家人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