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俭——终身享受快乐足球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天津体育局编著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李长俭——终身享受快乐足球

※李长俭

——终身享受快乐足球

20世纪50年代,天津不乏喜爱体育运动的少年,尤以足球、篮球为甚。他们上学读书,学业有成;他们身体健壮,运动成绩优秀。其中不少人成长为优秀的专业运动员,并将体育作为一生的事业。先后成为冯以理、李朝贵、曾雪麟爱徒的李长俭,便是他们中的知名人物。李长俭驰骋足坛十多载,当过干部、领导;做过《天津日报》业余通讯员,撰写比赛新闻数百条;是天津“体育之光书画院”成员,常有书法佳作问世;又喜投“方城”领域,被推任天津麻将运动协会副主席。如今年近八旬的李长俭身体康健、精神矍铄,从知“足”常乐到知足常乐。因为始终与足球为伴,李老知足地说自己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

李长俭以足球为毕生事业,充满了机缘与必然。他祖籍山东,幼时在足球沃土大连度过,对足球的喜爱在他身上打下烙印。后来全家迁居天津,1954年李长俭进入十八中学上初一,当时十八中学的足球风气很浓,体育老师冯以理组织了校足球队,他和张亚男、刘正民等同学入选。

李长俭1965年在朝鲜参加第二届新兴力量运动会足球比赛

“当时开始踢球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学校球风浓郁,就和老大哥们一起踢;另一方面我父亲也踢球,周日带我去南开体育场活动,”李长俭回忆起当年踢球的起步阶段,“那时候天津市已经有了足球业校,有个教练叫陈治发,和李朝贵同岁。那时候练球就到民园体育场,每周三、周六下午,各个学校下午都没有课,我们这些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业校踢球。业校一批一批接收孩子,培养了不少好苗子。”1956年,李朝贵受国家派遣来到天津,组建了天津市第一支专业足球队——天津青年队,从天津市各个业校、行业足球队中挑选了一批天津孩子。1957、1958年,天津青年队都获得了全国冠军。1958年李长俭正式进入天津青年队。1957年国家白队落户天津,为天津足球增添了新的活力,天津足球呈现出崭新的局面。李长俭和白队的前辈们一起生活、一起训练,有了学习的榜样,他的技艺大有长进,逐渐走向成熟。

1965年在朝鲜举办的第二届新兴力量运动会足球比赛亚军颁奖留影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天津队补充了部分青年队队员,最终获得亚军。在开幕式上,国家体委点名让天津青年队和实力不俗的火车头队进行表演赛。只有20岁的李长俭第一次走进容纳六万观众的北京工人体育场。“上半场怎么踢的我都不记得了,脑子都是蒙的,人山人海我特别紧张,”李长俭说,“就记得最后比分是1∶1。”尽管如此,经受一次实战的磨练,李长俭增长了才干。他自觉刻苦训练,善于虚心向前辈学习请教,渐渐形成了自身的技艺风格。他身体健壮、腿足有力,司职前卫勤于奔跑、善于拼抢、视野广阔、穿插有序。难得的是,他在场上拼搏讲究技术,从不粗野,从不与对手、裁判员发生纠纷,表现出优秀球员的道德涵养,因此成为队友们信赖的天津青年队队长。

1965年,这一年对于天津足球和李长俭来说都是值得回味和纪念的。第二届全运会前在朝鲜举行第二届新兴力量运动会,朝鲜、越南、几内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中国参加,国家体委决定派地方队去,于是在全国搞选拔赛,天津队表现出色,获得了这次机会。李长俭回忆道:“很珍惜有这么个机会戴上国徽,代表中国去国外参赛。最后我们0∶3输给了实力强劲的东道主朝鲜队,获得新兴力量运动会亚军。”尽管未能夺冠,但这次比赛为天津队随后的第二届全运会征途完成了很好的热身。全运会预赛在青岛进行,天津队状态一般,但到了决赛越来越好。那时候队里的主教练是曾雪麟,助理教练是严德俊、陈朴,这批队员正值当打之年,最终一鼓作气夺得全运会冠军。这是继1960年天津队获得全国联赛、锦标赛双料冠军后,天津足球的又一座全国冠军奖杯,也是天津足球辉煌的历史时刻之一。

李长俭苦练凌空射门

回顾往昔,让李长俭印象最深刻、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几位恩师,一位是冯以理,一位是李朝贵,一位是曾雪麟。2017年曾雪麟去世,李长俭怅然若失,他说:“曾雪麟是一个非常好学、很聪明、对足球很执着的人。在白队期间,他很少回北京家中,一心扑在天津足球上,十多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天津度过的。”李长俭说,1958年巴西拿到世界杯冠军,曾雪麟就觉得中国人的身体力量不占优,应该更多学习巴西灵巧的足球风格,于是他自创了一套训练前的热身操,这说明他肯动脑子。

李长俭夫妇为李朝贵庆祝生日

另外一位恩师李朝贵,李长俭将他视为“天津足球的祖师爷”。“李朝贵很严肃、很正统,那时候大家都怕他。不过后期他变了,自己培养的人一拨一拨被一队调走,他就没了脾气。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李朝贵选材和培养年轻人的能力突出,为天津队输送了众多的后备力量。到了后来虽然叫天津青年队,但实力已经‘成年’了,在全国也是响当当的。”李长俭回忆道。李朝贵当时是以队为家,两个男孩一个女孩都交给师母,自己白天带队训练,晚上还要看二十多人的训练日记。正是因为李朝贵桃李满天下,所以到现在很多弟子学生为他过生日,逢年过节也都去看望他,每逢有足球圈聚会,大家都会想起这位“天津足球的祖师爷”,还要把他请出来。

1966年“文革”开始了,正值27岁黄金年龄的李长俭的足球生涯戛然而止,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天津足球也就此停摆。李长俭去了运输四场,很多人也都离开或者改行,比如张业福改打篮球,原班人马的天津队不存在了。但是这批优秀运动员的下放带动基层足球运动火热起来。在那时,天津的足球氛围依然浓厚。比如,只要运输四场有比赛,场里那些开油罐车的师傅们就一早去大港,只为早一点儿回来看球,河东体育场周围经常停满了油罐车,成了一道风景。后来恢复五项球类,李长俭也在1974年被调到民园体育场从事行政工作。从民园体育场到担任市体委办公室主任,再到任韩家墅训练基地主任、市体工大队大队长、天津市足协副主席,李长俭始终没有离开足球。1980年,天津队时隔15年再夺全国冠军的那一刻,他感慨万千。

李长俭如今已是奔八十的高龄,年轻时他爱好广泛,唱歌、读书、写写画画,是体工大队文艺活动的领头人。他写得一手好字,现在以挥毫书法为乐;他结识了一群“麻友”,在天津乃至全国各地会友,他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屡次在竞技麻将比赛中获奖;他健步如飞,早几年还能参加马拉松比赛。年迈的李长俭过得快活自如,用他的话说就是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我总说知足常乐,能做到的其实没几个人。”2007年,曾经的国家白队在天津相聚,李长俭忙前忙后,最后与几位圈内朋友合作出版了画册《绿茵情缘五十春》。现在,这本画册中的很多主角都已离世,那次聚会是白队的最后一次齐整聚首的绝唱。

李长俭有一位志同道合的好伴侣和文采出众的好女儿,他的家庭是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老伴于汇亭从事排球事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天津女排主攻手。日本著名教练大松博文来华传授技艺,她是大松博文的专训队员之一。于汇亭带队曾获全国青年女排赛三连冠,并被国家体委外派科威特执教两年,带领俱乐部队两次获得冠军。每每回味二人的体育人生,李长俭平静而感慨:“我们当年经风云、得甘甜,如今更要珍惜时光,健身养性,自息保健,多些同娱乐,多些共相伴,生活简约清淡,心态平和。”

近几年,李长俭对国内足球的关注并不多,他热爱足球,但对足球的现状产生失落感。用他的话说:“现在足球好像失去了自己本身的东西。过去天津足球之所以蓬勃发展、成绩斐然,在于各个区的业校积极开展,比如河东、河西、和平、南开,有一批好教练精心工作,不求回报。可是现在职业化在不成熟的情况下展开,盲目与国外接轨,俱乐部不断烧钱,很多孩子家长急功近利。”对于中国足球的现状,李长俭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中国足球就好像得了一场病,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到病根,然后彻底根治才行。那么病根在哪儿?我个人观点就是路子不对。”

李长俭书法作品

对于中国足球的发展之路,李长俭有自己的思考:“想让中国足球回到正确的轨道,说到底还是要找对路子。中国叫校园足球,国外来说就是梯队。按照职业化的规律来搞,先搞好梯队才行,没有别的路可走。我希望中国足球的领导者们,能多听一听专家、球迷、企业等各方面的呼声。”

李长俭还认为,提高足球水平不单纯是足球人的事,还包括教育等方面的配合支持。“各行各业的人才离不开天赋,足球也不例外。还是要从兴趣开始,爱踢球就让孩子去踢,在他们玩儿的过程中发现天才,可是现在更多是硬生生地培养,结果可想而知。同时还需要有一批默默无闻的基层足球教练的奉献,上上下下共同努力,中国足球的未来才有希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