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樵——国际执哨第一人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天津体育局编著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张大樵——国际执哨第一人

※张大樵

——国际执哨第一人

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张大樵满寿八十高龄。

他是天津足球史上一位特殊的人物,是集专业运动员、教练员、高水平裁判员于一身的第一人,在裁判事业中成绩卓越,被授予中国足协裁判终身成就奖,曾经位至中国足球协会裁判委员会副主席。国际足联批准的第一批中国国际级裁判员,张大樵位列其中。

1957年12月,张大樵被李朝贵、夏忠麒教练选入天津青年队担任守门员。当时在耀华中学读书的张大樵,学习成绩优秀,他并不情愿从事专业足球运动,理想是报考清华大学等名校。张大樵是学校文体活动的骨干分子,身体素质好,身为共青团员的他服从国家需要,于是来到天津青年队开始了足球人生。1958年至1964年,他分别代表河北青年队和天津队参加了历年的全国甲级联赛,与任文根、张业福、田桂义等人轮番镇守大门,其间曾分别师从曾雪麟、李朝贵、徐福生等名师。1965年张大樵退役,在天津青年队担任教练员。1969年下放到天津卫东电机厂当钳工。1973年,张大樵与刘正民、胡凤山等人调入河东体育场业校担任教练员。1983年张大樵调入市体工队,后历任天津青年队、天津海鸥队、天津队守门员教练。

在耀华中学和青年队期间,张大樵经常客串吹教学比赛,有了接触裁判工作的机会。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预赛分为四个赛区,身处贵阳赛区的天津队没有人去了解各路对手的军情,张大樵被派往前去。在马金才指导的带领下,他一面从事裁判工作,一面刺探军情。在贵阳赛区执哨两场比赛,他得到了老裁判翟家钧及裁判长的赏识,从而开始裁判生涯。

1972年,全国足球比赛全面恢复,张大樵参加了五项球类运动会的裁判工作,好评如潮,从而成为中国足协重点培养对象。张大樵开始喜爱裁判工作,开始勤学苦练。在天津青年队、天津队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经历,令他对足球场上的一切有着深刻的了解,为他从事裁判工作并得以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批中国国际级裁判员中的一员——张大樵

在张大樵的裁判生涯中,他坚持古为今用、虚心学习、博采众长、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执法风格。他说:“所谓古为今用,就是学习包公铡了驸马的胆略,学习包公无私无畏的精神。作为一名裁判员也要心无旁骛,依据规则,铁面无私大胆执法。”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足球决赛,张大樵被指定执哨。吹罚如此重大的一场决战,对他是严峻的考验。面对自己曾经的教练曾雪麟率领的北京队,他毅然决然地在终场前11分钟判了点球,山东队主罚成功,最后以3∶1战胜北京队获得冠军。面对自己的恩师,面对北京主场的六万多名观众,能够顶住压力下如此大的决心,体现了裁判员不徇情面、公正执法的优秀品格。其时,张大樵的执法水平已经声名鹊起,这场比赛为他在裁判界树立起“黑包公”的形象。

张大樵所言的博采众长,是坚持自己的执法风格,同时虚心学习众多裁判员的特长,例如广东钟博宏的跑位观察、北京崔宝印的准确判罚等。通过学习他人的特长,努力钻研、消化吸收、兼容并蓄,不断提升自身的执法水平。

通过不断地努力,张大樵创造了许多无人企及的历史。1978年,在中国足协对80多人的考核中,他以理论和实践第一名的成绩,被批准为国家级裁判员;他连续执法第四、第五届全运会足球决赛,并在第五届全运会上获得金哨奖;他连任第一、第二届足协杯赛裁判员,并主吹重要场次;他参加了历年的全国联赛执法工作。至1986年退出现役前,他执法国内各类比赛达700多场。

在国际足球赛场上,张大樵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成就。1979年中国足协在国际足联获得合法席位,国际足联授予的第一批中国国际级裁判,张大樵就位列其中。1981年起张大樵援外两年,在也门联赛中执法,并做裁判员培训工作,成绩斐然;1982年参加新德里第九届亚运会裁判工作,并在决赛中执哨;1983年由国际足联委派,参加墨西哥世青赛的执法工作;1984年执法在新加坡举行的奥运会亚大区预选赛;1985年执法世界杯外围赛和在中国举行的“柯达杯”赛。多年间共执法国际比赛100多场。

张大樵执法国际赛事

值得一书的是,在第九届亚运会上,亚足联裁判委员会主席、来自菲律宾的阿尔瓦莱茨先生对过往的中国裁判员的水平缺乏信任,因此前几轮一直未安排中国裁判员,后来给了张大樵一次机会,日本队对尼泊尔队,双方实力虽有差距,但是比赛较为激烈。张大樵在本场比赛中连续的有利判罚促成进球等精彩场面,受到阿尔瓦莱茨先生的好评,也得到了同行们的尊重。比赛结束后大家给予张大樵拥抱,握手祝贺。他凭借良好的表现一路进入决赛执法工作,从此奠定了在亚足联的地位,逐步获得亚洲重大比赛的执法机会。1983年,经亚足联推荐、国际足联委派,他参与了墨西哥世青赛的执法工作,有机会看到了与欧洲足球强国裁判员间的差距。他扬长避短,在巡边员的岗位上寻求突破,几场执法表现出色,被路透社评为最佳巡边员。由此,国际足联也对中国裁判的能力与水平有了新的认知。从此,越来越多的中国裁判走上了国际大赛的舞台。

1986年,48岁的国际级裁判员张大樵退役,开始了天津足协裁判管理和裁判员培养工作历程,并于1988年至2009年担任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副主席,为天津、为全国培养了一批优秀裁判员,直至71岁高龄才离开心爱的裁判事业。

作为国际级裁判员,掌握英语是不可或缺的。为此,张大樵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由于在耀华中学期间学的是俄语,所以需要从头开始学习英语,幸好他父亲在民国时期的美国花旗银行工作,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张大樵一方面向父亲求教,一方面参加广播电视英语讲座,并将英语卡片装在衣兜里,利用训练、比赛后的业余时间背诵单词,熟悉语法,逐渐能够熟练地运用口语。在天津队当教练期间,张大樵利用训练、比赛之余,熬夜一个月完成了一本裁判英语日常用语手册的编写。这本书深受中国足协裁委会领导和同行们的好评,凡出国执行任务的裁判员都需要拿着它学习或参考。当时的中国裁判员英语水平普遍偏低,虽然手册编写中有一些语法上的纰漏,但毕竟对一些裁判员出国执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同时,为他参加亚足联讲师培训班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张大樵与国际足联原主席阿维兰热合影

1992年,张大樵受中国足协委派,到吉隆坡参加亚足联讲师学习班,并获得了亚足联讲师证书。此后多年,他经常承担各级别比赛的裁判长、比赛监督工作,并开始了培训工作。1999年,中国足协在广东清远举办了第一届高级裁判学习班,当时的裁判精英悉数参加,张大樵作为主讲师,为中国顶级联赛培养了很多裁判中坚力量。2000年中国足协再次举办高级裁判员学习班,他亲力亲为,继续培养出一批堪用之材,例如后来执法顶级联赛的王学庆、王津等。2001年,他开始负责女子裁判员的培训工作,带出孙玉珍、张冬青、左秀娣等出色的女足裁判员。2004年,张大樵再次肩负起培养优秀青年裁判员的任务,培养出王迪、王哲、石祯禄等一批国际级裁判员。

在张大樵担任天津足协管理裁判的教员期间,天津足球裁判事业最为兴旺发达,天津裁判员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裁判员的学习交流活动积极活跃,培训工作常年不断。训练、实践贯穿全年,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并在全国推广,例如坚持理论学习制度、每年两次体能考试制度等。多年来,天津裁判人才源源不断,成为中国足球顶级联赛的裁判骨干力量,培养出国际级裁判7人,其中有王学智、李海生、张宝华,女足裁判孙玉珍、周秀云、孟四新,室内裁判刘炳成,以及后来的国际裁判李玉红,国际助理裁判穆宇欣等。穆宇欣入围2010年南非世界杯执法队伍,崔永梅参加了里约奥运会及加拿大女足世界杯的裁判工作。

2009年,71岁的张大樵结束了裁判生涯,仍然心系足球,被天津电视台邀请,主讲一档叫“大樵评哨”的节目,为广大球迷答疑解惑,客观公正地评价裁判员在联赛执法中的得与失,从专业角度对比赛中的每一个热点、难点判罚进行解释,既开阔了球迷的视野,又进行了足球场上的“普法”。

这一节目的收视率一直很高,尤其在比赛中出现争议判罚的情况下,观众都争相收看他的评判。为做好这一节目,张大樵搜集了大量原始素材,逐条多次观看、研究,结合规则做出最客观、公正、符合比赛规律的评判。对于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前期准备的工作量是很大的,而他始终坚持不懈、一丝不苟。

对后辈裁判的传承和成长,张大樵寄语道:“时代不同了,年轻人的享乐主义比我们那时候要严重,所以首先要克服享乐主义,要肯于吃苦,加强自我管理,加强基本功训练。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要知道功夫在场外。二要博采众长,善于引进、消化、吸收同行的优点,把别人的长处学到自己的身上。三要把握住机遇,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提供的,所以要时刻准备迎接机遇和挑战。”他说:“天津曾经是出优秀足球裁判的重镇,期盼继续潜心抓好后备力量的培养,多出人才,多出精品,再展当年雄风。用两句话形容我的心情:‘满腔热血育新秀,笑看后人争上游。’”

今天的张大樵坚持锻炼,身体健康,安享晚年,而一颗挚爱足球的心依然炽热。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