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桂义——栽培门将硕果累累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天津体育局编著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田桂义——栽培门将硕果累累

※田桂义

——栽培门将硕果累累

守门员在足球比赛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守门员不仅仅是守门的人!现代足球里,守门员需要有更多样、更复杂的应变处理能力”。第一次听到这一概念时,田桂义还是三十二中学的一位中学生。

上小学时,田桂义练过田径。参加体育活动只要对身体有益,家人都会全力支持他。后来他又练起体操,展体、跳跃、飞身、翻滚……田桂义渐渐地练出了结实又灵活的体魄。学校开运动会,他能跑能跳,十分引人注目。当时的三十二中学地处河东区,足球活动开展活跃,校足球队缺个守门员,基于多年训练打造的身体素质优势,田桂义很自然地被推荐,从此走上了足球守门员的成长道路。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的原因,田桂义曾一度有放弃学业及足球运动的想法,但在家人大力的支持和劝导下,田桂义很快打消了务工挣钱养家的念头,努力学习并升入河东区第七中学高中部。

田桂义

在七中念高中期间,成为校足球队主力守门员的田桂义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伯乐。1958年,天津市成为河北省省会,这时出现了一位令田桂义感恩终生的人——陈朴。1958年5月,时任河北省足球青年队教练的陈朴,在一次比赛中看到田桂义的表现,赛后约见了田桂义,劝说他放弃学业,加入河北青年队。同年7月,田桂义被调入河北青年队,正式开始职业足球生涯。进队后田桂义开阔了眼界,接受了专业化的规范训练,技战术水平快速提高。为此他也付出了艰辛、伤病、苦痛,以及没有念完的高二学业的代价。当人们赞叹门将以灵敏的反应,精彩扑救每一个险球时,难以想象他们背后长年累月付出的艰辛。田桂义说,这源于日常基本功的刻苦训练。单调枯燥的动作,每一次重心下去,身体瞬间倒地,突然跃起……他谈到那时候每天要完成基本训练动作成百上千次。在熟练掌握的各项基本动作中,最让田桂义自豪和队友称赞的是他那几乎横在半空的鱼跃扑球。八十高龄的田桂义笑着说,基于体操训练的底子,这个动作练的时候很轻松,也很漂亮。

田桂义赛场精彩瞬间

但在鱼跃扑球后,落地顺势翻滚,再连接下一个动作。如此反反复复经受摔打,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而门前反应的训练,同样近乎“残酷”。他说,比赛中只面对一个球,但训练时可能是两个球、三个球,甚至更多。面对来球,左扑一个,右扑一个,倒地、飞身,目不暇接。只有通过这样“残酷”的训练,才能练就瞬息万变中的敏锐判断及正确反应。

“没有必进的球,是每一位门将对自己要求的底线,”田桂义说道,“只要我站在这里,就一定要把球扑出去。如果是我的失误导致失分,我会懊恼和反思许久,然后变成文字总结。”田桂义说:“特别感谢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教练,他们在训练中都对我悉心指导,锻炼不同高度、速度和角度的射门,并且严格要求,力求完美。但在实战中有时候扑救是不完整的,虽然接球是首选,但往往不可能。在这些情况下,只有把球击出去,还至少要能够控制球往哪里去,立即做好第二次扑救的准备。这些能力不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成百上千的苦练是做不到的。”

在谈到守门员不仅是守门人时,他的体会是一个优秀门将不仅能守住球门,而且截获到球后能快速有效地发动进攻。由于所处的位置便于观察场上情况,因此要求守门员善于分析比赛动向,协助指挥防守和进攻。这一理念现在看来理所当然,但在60年前,田桂义便在比赛中有所领悟,并有意尝试扩大自己的防守范围。

球赛的焦点仍然是射门和阻止进球,因此守门员发挥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球队的命运。1960年,国家体委为了更好地培养后备力量,决定在全国甲级联赛中增加6支优秀青年队参加,河北青年队得此良机。从1960年开始至1966年,田桂义一直参加全国甲级队的比赛。河北青年队从1960年的第十二名,跃升到1963年的第四名,并一直保持全国前六名的水平。天津的报纸曾这样评论:“河北青年足球队在20世纪60年代是一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生力军,对天津足球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着光辉的一页。”

那时的天津足球正处于高峰,不少球队都以攻破天津队球门为荣,当时在主力阵容中的田桂义的压力可想而知。他大练特练身体素质,把技术练得娴熟,变压力为动力。比赛时他积极贯彻教练员的战术意识,放松心态,尽情发挥。由于田桂义在赛季中的优异表现,前国家队一位老教练称赞说:“国内我到现在还没有见过田桂义这样漂亮的扑球动作!”令田桂义最难忘的还有和国家队的一场比赛,他扑出了一个又一个必进之球。“当队友把我抛向空中时,所有的苦、累都被喜悦代替了。”他说。

田桂义

转眼间12年过去了,32岁的田桂义退役,成为一名守门员教练。组织安排他在市体校为专业队培训后备力量。田桂义扎根基层一干就是20年,尽心尽力地挖掘好苗子,全心全意培养津门新一代门神。他年复一年地和孩子们一起训练,同吃同住,兢兢业业,培养出王建英、袁国庆、李敦、施连志等多位守门员,为天津队和国家队输送了优秀人才。1981年,田桂义被任命为国家少年足球队主教练。同年,他率领包括付博、张振强在内的这支队伍赴新加坡参加“狮城杯”冠军赛,获第四名的优异成绩。

提到爱徒施连志,田桂义回忆起,施连志报考体校时,篮球、排球、田径无一不报,结果均以各种原因落榜。正当怀揣体育梦想的施连志彷徨时,遇到了时任主考官田桂义。面对这个对梦想锲而不舍的少年,田桂义拿起了足球,让施连志做了几个基本动作,凭借多年的选材经验,田桂义看出这是一块守门员的好材料。他向体校领导推荐说,施连志身体瘦长、反应灵敏、判断准确,经过正规训练将会很有前途。施连志被录取后,在田桂义的严格训练下,不怕苦、不怕累,凭借自身的领悟,他的技术水平飞速提高。1982年,田桂义把施连志介绍到时任天津队守门员教练张业福的门下,为后来施连志的一路崛起奠定了基础。1987年,施连志已是当时国内的优秀门将之一,并入选当年高丰文执教的国家队。在国家队期间,他参加了亚洲杯和世界杯预选赛。其后,他多年为天津队效力,作为主力立下诸多战功,又是天津足球职业化以来第一位出色的门将。退役后的施连志继续坚守在门前,成为天津队的守门员教练。他借鉴了当年田桂义教授的训练方法,结合自身经验,带着年轻守门员刻苦训练,收获硕果累累。

每每说起曾经培养过的弟子,田桂义总是充满深情和爱意。他说,当年训练时,他们从来不怕吃苦,而且能细心领会,自觉下功夫。经过田桂义细心指导过的弟子们,有的如今已是津门足坛的门将教练,在各级梯队培养着新生代。他为昔日的弟子们成长起来后又继续培养新苗、一代一代孕育着更具活力的新鲜力量而深感自豪。

田桂义(右)和好友薛恩洪(左)的合影

田桂义强调,作为一名合格的守门员,还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本领,即手上功夫和脚下功夫。手上的技术都好理解,而脚下功夫也是门将必备的一项技能,毕竟足球就是要用脚踢的运动。对于现代足球而言,守门员是同伴后场倒脚必不可少的一个接应点,因此门将不能忽视脚下基本功的练习。除了一些基本的球感训练外,还需要重点练习20—30米接球,即门将与后卫连接配合时的传球,因为门将是一个队的后防核心,要统筹好后防线。田桂义的这些体验和训练要求,当年都用于队员身上,使他们得以全面发展。

多年以来,“天津足坛出门将”在全国一直传为美谈。田桂义说:“天津为什么出门将?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东西,有自身的特点,没有亲身经历过天津足球青训,恐怕不会知道答案。我希望能够保留住咱们天津足球这些好的传统,千万不要丢失。”

亲历天津足球青训体系的建设,田桂义从中总结出以下五点:一、发现好苗子,培养好苗子,发展他的优势,就成功了百分之五十;二、面对少年运动员要采取多样化方法示范性训练;三、训练中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因材施教;四、启发队员的自觉性、创造性,开动队员的脑筋,把合理的动作运用到实战中;五、不断培养队员的战术意识、与全队配合意识,不断培养队员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战斗力。

看到国家队中已经很多年没有天津门将,田桂义有些伤感。他希望天津的校园足球广泛开展,在优越的俱乐部梯队建设条件下,教练能够不忘初心,在培养球员中不要忽视守门员,期待着优秀门将尽早扬威赛场。

田桂义与爱人合影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