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浚——殚精睿智奉献绿茵
※李学浚
——殚精睿智奉献绿茵
足球圈内的人谈起李学浚都异口同声:“他踢球不单是跑动积极、速度极快、脚法精准,最主要是他会动脑子踢球,站位、时机、预判、意识各方面都很出色。”李学浚更体会到:“足球是运筹帷幄的智慧运动,但现在的中国足球多少缺失了点儿大智大慧。今天谈论足球,不可以忘却过去,要重拾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追求新形势下的先进理念,二者不可或缺。但重要的是讲‘心’,不能遗忘初心。”李学浚是一位不忘初心的足球人,又是对足球用心的人。
1938年李学浚出生在天津北塘一个颇有名望的家族,兄弟四人中他最小。他四五岁时,全家搬迁到天津市里。他先后在耀华小学和实验小学上学,又喜爱上了足球。后来李学浚考上天津一中,品学兼优,球踢得好,特点突出,是校足球队的主力队员。幸运的是,他就读的天津一中又是闻名遐迩的体育传统校,除了足球,李学浚还喜欢田径、短跑、跳远,在全校和区级、市级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总是名列前茅。田径是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他在绿茵场上显示出的优秀身体素质,也得益于田径。1956年读高二时,在一次足球比赛中他被号称“津门球圣”的李朝贵发现,选入天津青年队。由于李学浚是高才生,班主任舍不得,学校不放手,李朝贵指导费了很多口舌,做了很多工作,最后通过市体委、市教育局才把李学浚调到麾下。说到这段经历,李学浚至今不忘李朝贵、夏忠麒、邵先凯,是几位伯乐识良驹,成就了李学浚的足球人生。
进入天津青年队后,夏忠麒、李朝贵教练因材施教,重视提高李学浚速度的同时,狠抓基本功练习,跑动射门、定点打门、头球冲顶,一练就是几百次。李学浚至今仍记着李朝贵对他说过的话:“一支球队没有几名快速、准确的得分手,就别想在比赛中获胜。”忆往昔,李学浚不胜感慨:“那时候练得非常辛苦,特别是夏训,顶着烈日,忍着酷暑,一天下来累得晚上睡不着觉。”这支青年队的勤学苦练,终于收获了成果,在1957年举行的全国12城市青年足球锦标赛中,李学浚和队友齐心协力,为天津夺得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足球冠军。
李学浚
同样是1957年,国家白队在领队王伯青、教练邵先凯的率领下,14位精英来到天津安家落户。自此,天津有了一支高水平的足球队。国家白队来天津后不久,因为赛事频繁,伤号增多,又因有出访任务,14人的队伍兵力不足,于是从天津青年队遴选了李学浚、李恒益、胡凤山、陈少铭4名新秀加入。从此,以机智灵活、起动快、善于巧射建功著称的前锋李学浚披上了天津队的战袍,那年他刚19岁。1957年,天津队访问埃及、叙利亚、苏丹三国。在埃及的3场比赛中2胜1负,在苏丹的3场比赛中1胜2平,在叙利亚的两场比赛均与对手握手言和。但凡有登场比赛的机会,李学浚都表现不凡。1959年9月,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由于李学浚在天津队中尚属小字辈,比赛中更多的是当替补,并随队伍获得亚军。此后,李学浚和队友再接再厉,为天津足球捧回1960年全国甲级联赛冠军和全国锦标赛冠军,成为“双冠王”。这一年,李学浚充分展示了技能,他与陈山虎、袁道伦、孙霞丰、胡凤山被誉为津门“锋线五杰”。国家队教练年维泗、陈成达看中了不可多得的前锋李学浚,把他调入队中。李学浚凭借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很快取得了国家队主力前锋的位置。对于李学浚的球技,名宿年维泗的评价很高,他说李学浚是一个知识型运动员,是一个用脑子踢球的优秀前锋,生活中的文质彬彬与绿茵场上的彪悍机警,形成很强烈的反差。1960年8月17日,北京工人体育场,中国队迎战印度尼西亚队,这是双方第二次交锋,中国队在三个月前以2∶1力克对手。这场比赛面对对方的3241阵型,中国队注重边路进攻,进攻速度又慢,因而上半场徒劳无功。下半场比赛中国队做出调整,善于观察动脑的李学浚任内锋,跑动穿插收到奇效,第50分钟时张志诚在禁区外右侧传球,李学浚快速摆脱对手,跑动中转身劲射,足球应声入网。随后队友又连入两球,最终中国队3∶0击败对手。李学浚打破了僵局,显示出他在门前的机警和把握战机的能力。1964年12月,李学浚随天津队访问越南。在此之前的新兴力量运动会上,中国队曾负于越南队,越南队认为打败天津队更不在话下。然而,天津队在原定的4场比赛中都获得胜利,随后越南队又要求加赛两场,结果又都败在天津队脚下。6场比赛天津队一共打进22球,李学浚一人独得8球。首场比赛,天津队攻势如潮,开场仅4分钟,李学浚巧妙过人,突入禁区左侧劲射破网;第30分钟李学浚再插腹地,见门将出击便用脚外侧吊射,球飞入网底。他的精彩表演可谓出尽了风头!
1965年9月第二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时的天津队已经全由本土队员组成,李学浚已经当上了队长。天津队的阵容十分强大:守门员张业福,后卫从右到左是李抗、宋恩牧、王杭勤、杨秉正,中场张亚男(或李长俭)、崔光礼,右边锋李家舫(或霍同程)、右内锋李学浚,左边锋沈福儒、左内锋孙霞丰。与上海队的冠军决战中,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李学浚和队友们顽强拼搏,一鼓作气连下三城,双方3∶3战平,天津队最终以净胜球多而获得冠军。
入选国家队时期的李学浚
李学浚在一次次国内外征战中,不断审视自己,总结、提高,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用他的话说,他十分崇拜世界名将克鲁伊夫,踢法也很像克氏。的确,李学浚作为内锋,经常回撤中场接应,在积极跑动中串联;他脚法娴熟,善于给同伴传舒服的球,一旦机会到来,他突然起动,快速抢点,冷静又果敢地直捣龙门!
谈到自己的成长,李学浚强调:“新中国成立前,天津是中国足球发源地。天津的优势就是有足球的底蕴和重视传承,底蕴这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没了就彻底垮了。那时风气好,大家一心扑在训练上,不管比赛输赢,过后马上总结讨论,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练出来的。”
“文革”开始后李学浚离队。1971年全国各地又重新组建足球队,名将曾雪麟再次成为天津队主教练后,李学浚在天津队担当教练员,辅佐曾雪麟工作,为恢复天津的足球运动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全国很多城市出现了女子足球队,天津也组建了一支。后来,李学浚在这支队伍的基础上重新组建。当时,天津有女足运动基础的中小学很少,只有河东区卫国道中学和塘沽八中有球队。为组建这支女足,李学浚奔走于全市许多中学、体育院校和运动队,他从卫国道中学选来赵梅、唐昆,从塘沽八中选来施桂红,从田径队里挑选了刘志梅、孙玉珍、姚建玲,又动员几个其他球类项目的女队员改项,七拼八凑总算拉起了队伍。这支女足中的不少人不会踢球,有的甚至没看过足球比赛,更不了解足球规则,李学浚在教练邓雪昌、李恒益的辅佐下,带着这些姑娘们练起了足球。可以想象这样一支队伍参加比赛会有什么成绩。在1982年和1983年的全国女足邀请赛中,天津女足都是倒数第二。面对整体上的落后,李学浚深知要迅速提高技战术水平,必须在日常训练中首先抓个人技术训练,在练就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特点,提高她们对足球的理解能力。经过李学浚等教练员的调教和姑娘们的刻苦训练,天津女足成绩提高很快,1984年在全国女足锦标赛上获得了亚军,1985年,组建三年的天津女足在全国女足锦标赛上一举夺得冠军,创造了奇迹,引起了足球界的轰动。
李学浚执教女足的能力和出色成绩,获得中国足协的认可,1984年年底他被调到国家女足,和足坛名宿、时任辽宁女足主教练丛者余一起担当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的教练,在广西和广东进行严格刻苦的训练。一年多之后,这支队伍第一次出访,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两个女足邀请赛,并获得其中一项赛事的冠军。1986年,中国女足首次亮相亚洲,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第六届亚洲杯女子足球锦标赛,中国队战胜了日本队、香港队、马来西亚队、印度尼西亚队,决赛中再次以2∶0的比分战胜日本队,获得了冠军。刚刚成立两年的中国女足取得的优异成绩,为后来“铿锵玫瑰”的绽放奠定了基础。担当教练的李学浚依然是勤于思索、善于创新的智者。
李学浚训练照
国家队的训练主要由李学浚负责,为了打造一套强有力的边路进攻阵容,他果断地改定几位队员的位置,如温莉蓉打左前卫,而把打前锋的水庆霞撤到左后卫位置,打右前卫的王斐撤到右后卫,这样左右边后卫都是中前场出身,助攻意识、能力强,攻势更加凌厉。他的知人善任还体现在不断雕琢中场队员的全面能力上,在他的刻苦调教下,辽宁的李秀馥、天津的赵梅都成为中场核心,扬威亚洲,达到当时的世界水准。左右边锋孙庆梅、吴伟英,中锋牛丽杰,都在严格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中成为优秀选手。李学浚说:“教练员的艺术是什么?是让球员训练出自己的特点,是能把队员的体能、心理、技战术发挥调整到最佳的状态。”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女足开始了长达15年的辉煌历程,李学浚是功臣教练之一。
和男足不同,带一支女孩组成的队伍,教练员在严格要求外,更须细心、耐心,姑娘们的日常心理、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都要处处关心留意。李学浚自己就是两个女儿的父亲,他把每一个队员都视为自己的女儿。李学浚看到这些女孩子付出的辛苦常常超过男队员,她们的身体病痛让他记挂,她们的心态压力让他惦念,他会想尽办法帮她们舒缓压力。李学浚和队员们在一起的时间比女儿多,两个女儿多少受到“冷落”,还小小地吃过醋。
说起妻子和女儿,李学浚骄傲地说他家里有三个温柔似水的女人。妻子曾经供职旅行社,在“国旅”是位靓丽且工作尽职的职员。多年来丈夫全身心地投入事业,她由不谙家务被“逼”成“煮妇”,成为一家的主妇。她深知丈夫带队十分辛苦,李学浚每次回家,她总是把关怀的心意传递给他。她优雅从容,讲究品位,喜爱戏曲,尤其是越剧,常去观看。
从中国女足回归后,李学浚坐过市体委竞赛处的办公室,做过电台足球评论员。足球职业化后,他又一度担任过天津三星队领队。在之后的年月里,他一直关心天津足球和中国足球的建设和发展,并且为天津足球出谋划策。谈论起当今的足球,李学浚更关注预备人才和优秀选手的培养,认为不可急功近利、本末倒置,否则后患无穷。李学浚认为,渴望有一个好的未来,搞好学校体育是关键,通过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全面的身体素质,沿着这条道路才能发现并选拔适合从事不同运动项目的人才。在此基础上积极普及校园足球,多创建足球特色学校,让更多的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都参与进来。“校园足球需要经历一段时期,可能是默默无闻,尔后则是厚积薄发,我们要给自己一点儿时间,理清思路才能走好每一步!”他说:“我们那个特殊的年代,要么踢球,不再念书;要么读书,放弃踢球。当时专业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和文化教育完全脱节。其实体育本身就是德育,不仅可以促进智育,还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所以德智体美四育是相互交融的。但体育的功能过去被忽视了,现在要回到根本的位置上来,真正成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球场上的李学浚
在李学浚看来,踢足球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坚强的意志品质。李学浚倡导足球回归校园,还因为通过足球运动,孩子们同样能锻炼学习所需的能力、素质,如意志力、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力等。足球的魅力是无法替代的,它还可以让孩子学到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团结、合作、如何对待成功与挫折,等等。
李学浚深刻地指出:搞好校园足球,才能谈及中国足球的未来,中国足球不缺热情,也不缺钱,一是缺场地,二是缺人,尤其缺少懂校园足球的教练,即那些踏踏实实、闭关修炼、潜心钻研、扎根基层、不图名利、真正干事的人。抓好校园足球,也需要快速普及科学严谨的校园足球教材。比方说,青少年每一个年龄段,最好都有一部教材,结合男女儿童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身体变化,制定出可行的有依据的教授方法。另外多搞一些以赛代练,比赛最能激励孩子身心向上、奋勇争先,增强集体荣誉感、个人成就感,能够促进孩子全面成长。
如今的李学浚步入八十高龄。从18岁到80岁,无论做队员还是当教练,他的人生轨迹清晰可见,更充满着荣耀,不为名誉所累,不被功利牵绊,追求淡然超脱。他小有脾气,对众多弟子既严厉,又善解踢球人的艰辛。他小有个性,在足球圈内捧人但不恭维,夸人超真实,谦虚而不卑不亢。李学浚的足球人生应该是痛并快乐的。离开球队后的日子里,李学浚更是洒脱,在天津乃至全国各地的桥牌桌上,每每再现他的智慧。李学浚是十分值得人们推崇的一位足球人。
李学浚与天津女足弟子们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