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俊——从球员到民园当家人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天津体育局编著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刘家俊——从球员到民园当家人

※刘家俊

——从球员到民园当家人

在1957年天津青年队补充到国家白队的队员中,踢中卫的刘家俊是比较踏实低调的一位。退役之后,无论是短期从事教练工作,还是后来长期从事体育行政工作,他始终不张扬,踏踏实实,默默无闻,至今仍是如此。

刘家俊

小皮球踢进专业队

刘家俊自称他步入足球圈是从踢小皮球开始的。依稀记得,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体育运动的群众基础雄厚,足球更是如此。刘家俊从小学就踢“野球”,是那种小皮球,后来在南开中学上学,经常在校门口和同学踢小皮球。刘家俊说:“我没进过业校,当时足球在天津中学里发展很普遍。像十五中(南开中学)、十六中(耀华中学)、十八中(汇文中学)、一中都出人。十八中有冯以理,他以前是华北队的队员,到汇文教书,组织校队特别强,所以十八中出人特别多,刘正民、张亚男、李长俭、张尚云、张宝贵等都很优秀。一中出了李学浚、宋恩牧、张业福、韩孝忠。足球普及程度很高。”

当时足球运动在学校中开展得很广泛。刘家俊从南开中学到二十一中,1956年天津青年队组建,他被征召到市体训班,在重庆道100号,大部分队友都是高中生。这些有一定知识的队员对足球有很好的理解,大家在一起很团结,很用心,如果输球,中午大家都不睡觉,一起分析为什么输,该怎么踢,更不会有人抽烟喝酒。正因为有了如此奋发向上的集体,加之教练的悉心指导和队员们的刻苦训练,天津足球在不久以后迎来了上升期。

“苦”字伴青春

1956年的七八月份,李朝贵指导来到天津,为天津青年队开辟了成功之路,刚组队就获得了全国锦标赛亚军。随着李朝贵的到来,天津青年队人员逐渐增多,队伍趋于稳定,到1957年已经夺得全国锦标赛冠军。“后来白队来了,我们这批人的训练更刻苦了,一天三练到四练。早晨不用教练喊起床,大家都很自觉起来练球,教练到的时候,我们都一身汗了。”刘家俊说。

1957年白队到天津时只有14个人,陈少铭、李恒益等相继补充到白队代表天津队,而刘家俊则继续在天津青年队锤炼自己。刘家俊拿着照片回忆往事:“那年我们去广州冬训,苏联国家队也在那里冬训,我们向他们学习。那时候到广州我们都是自己带行李、带铺盖,坐火车还不要卧铺。那时我们住的破棚子是人家放器材的仓库,四处透风。即便条件艰苦,我们也没有任何怨言,大家还是比着训练、比赛,没有偷懒的。”

念恩师难忘父子情

国家白队的到来为天津足球掀开崭新的一页。在白队前辈的影响下,天津青年队已经在国内打出了名堂。刘家俊对此印象深刻:“白队到来的贡献不可磨灭,他们让天津足球提升很快。不过当时我们这批人已经成长起来了,1957年我们去广州和国家队打比赛,国家队有年维泗、张宏根那批人,我们也曾赢了他们。记得当时报纸标题写道‘天津白袍小将将国家队拉下马’。当然那时候白队的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也把我们带动起来了。”

青年时期的刘家俊

那时候有天津队(一队)、天津二队,后来有河北青年队、南开学生队,天津四支球队并驾齐驱,人员上下很频繁。“现在想起来,李朝贵对天津足球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刘家俊说,“我们形容二队就是个大鱼缸,李朝贵是‘养鱼’的,一队需要就在里面捞,不需要了就回到鱼缸里,李朝贵继续养。他不图名不图利,勤勤恳恳,一批批地为天津足球输送人才。没有他的付出,白队难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正是因为多年的师徒情谊,刘家俊这批队员都与李朝贵情同父子,有什么事儿只要一个电话,弟子们义不容辞,随叫随到。

忆领导关爱运动队

1960年天津队获得全国甲级联赛和锦标赛双冠,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天津队成员,回忆起来大同小异,但刘家俊的记忆与众不同。拿着那张夺双冠后的大合影,刘家俊笑着说:“你别看照片上服装整齐,每件衣服上都有‘天津’二字,但都是找体委借的,照完之后又还回去了。拿个全国亚军,体委奖励我们每个人一件白布衬衫已经难得了。双冠之后,体委以市委的名义在干部俱乐部请大家吃个饭完事儿。过去真没有所谓名利、锦标主义。”

1960年天津队获得“双冠”时的颁奖照

天津足球在那段时间的辉煌,离不开深厚的群众基础、白队榜样的激励,同样也离不开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刘家俊回忆说:“那时候天津市市长是李耕涛,他下班后常常来到重庆道100号,坐在高台阶上和我们聊天,他谁都认识。有一次晚上我们正在聊天,天津女排转天要去外地比赛,队员雷怡夹个布包袱走过来。那时候穷,没有什么行李箱、手提包之类的,正好让李耕涛看见。他开玩笑地问:‘雷怡,你这是干嘛,回娘家?’雷怡回答说是去外地比赛,没有提包。结果李耕涛市长马上要求体委给每个人买个包。第二天姑娘们提着包出征了。这就是那时候的领导,特别关心运动员和运动队,这只是个小例子。”

逾八旬年迈不服老

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刘家俊因故没有参加,后来他和严德俊还带过一段时间的天津青年队。1970年,刘家俊退役去民园体育场当场长,从事行政工作。在民园刘家俊一待就是十多年,除在业余体校培育青少年外,每当体育场担负全国和国际重要足球赛事、田径比赛、运动会及大型活动时,他就带领全体员工操持多种多样的竞赛和繁杂的事务工作,可谓尽心尽力。后来民园体育场改造,刘家俊被调到市体校,依然从事行政工作,直至退休,始终潜心敬业。

在体训班时,刘家俊结识了后来的妻子,她也是原天津女篮队员。两人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原来在天津男子手球队,现在在奥体中心游泳馆工作,女儿曾在天津女排效力。一家四口均从事体育,可谓名副其实的体育之家。

由于爱人两腿膝盖都做了人造关节置换手术,行动不是很方便,如今年逾八旬的刘家俊担起了家里的大事小事。“前些天女儿教会我骑‘小黄车’,人家和我开玩笑:‘行啊,还玩上高科技了。’”刘家俊笑着说:“我还学会了拿手机等公交时看‘车来了’,还有几分钟到站,省着挨冻。虽然人老了,但思想还是要与时俱进,手机看看新闻、用用软件都没问题。人嘛,就活个精神劲儿。”

至于足球,现在刘家俊已经很少关注。用他的话说:“天津队没有天津人,一到全运会就傻眼,有嘛意思。”他的话表达了那一代足球人的心声。而现在天津足球正在下大力气培养后备人才,国家对于青训也较以往更重视。重温辉煌,对于天津足球也许并不遥远!

刘家俊全家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