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森——桃李满枝老园丁
※李玉森
——桃李满枝老园丁
足球场上见不到李玉森的身影,他却与足球结缘颇深,是天津足球界中资格甚老的“园丁”。作为原河西区体育场场长的他,几十年间孜孜不倦地投身业余训练,培养出一大批优秀足球人才。如今,1936年生人的他已年逾八旬。
从足球指导员起步
天津市河西区的大型工厂、企业众多,体育运动特别是足球运动很有传统,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李玉森曾就读的棉纺二厂小学、第四中学的足球氛围都很浓厚。在四中上初中时,李玉森练田径,创造过学校百米纪录,又在黎国良老师的指导下练足球,是学校足球队的队长。李玉森介绍,20世纪50年代天津有4所中学的足球运动享有盛名,一中、十八中、七中和四中,天津最早组建的青年队,队员多是从这几所学校中选拔出来的。1956年,李玉森接到通知准备去天津青年队报到。当时正值学习苏联经验而大力组建业余体校,足坛名宿陈志发、夏忠麒找到时年20岁的李玉森,希望他去新华路体育场任教。于是,从1957年开始,李玉森成为天津第一批足球指导员。
当时天津市区共有8个体育场,李玉森最终来到河西区体育场。在河西区体育场扎根40年,他从青涩的足球指导员成长为优秀的业余训练教练员。20世纪60年代他担任副场长兼业校校长,河西区的足球、排球、网球、田径等优势运动项目人才辈出,不仅在天津而且在全国也有很大影响力。
李玉森
慧眼识珠出成果
李玉森担任足球指导员,带的第一批队员是沈福儒、王美生、韩宗强、王凯、柯振亚、郭嘉田等,后来这些弟子分别进入专业队,有的成长为天津队乃至国家队的生力军。
说起爱徒沈福儒,李玉森对往事记忆犹新。当年他受命组建一支青少年队,便到处选拔好苗子,从四十二中找到沈福儒、郭嘉田,还从外区选来韩宗强、韩孝忠等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这支队伍的水平日渐提高,与河东区的李家舫、薛恩洪、田桂义的球队比赛,双方不相上下。他回忆道:“沈福儒特别能吃苦,练习非常认真。从土城走着去新华路体育场训练,他和队友都拿着一块大饼,不觉得累和艰苦。”时至今日,沈福儒始终不忘恩师。“每年春节,第一个给我拜年的就是沈福儒。大年三十电话一响,我说肯定是沈福儒。他说:‘老教练我给您磕头拜年啦!’他总是说,没有李朝贵,没有我,就没有他的今天。”
李玉森在辽宁省安东市的留影
还是在土城这片土地上,李玉森又在比赛中挖掘出左树声。他和田桂义主选,还选出了李德安、赵亚旺、李刚和河东区的裴恩才等人。李玉森说:“左树声身体健壮,起动很快。第一次看他踢球就感觉这小子特别能拼。后来经过精雕细琢,把他输送到李朝贵、邓雪昌教的天津青年队。”几十年来,从河西区走出的足球人才超百人,左氏三兄弟和张来阳、刘俊鸿、翟良田、刘小牛、张大山、齐玉波、吴泽民、王毓俭、沈奕、石勇、刘云飞……其中不少都出自李玉森和教练组任职的河西区业校。
社会体育助发展
担任河西区体育场场长、河西区业余体校校长之后,李玉森又将选材范围扩展到许多运动项目,名震国际体坛的兵乓球世界冠军马文革、柔道名将佟文等人都来自这所业校。能从河西区走出众多优秀体育人才,李玉森说他有一套独特的选材标准和方法:“就拿足球为例,我感觉看一个运动员的素质很重要。一个是素质,再一个接受能力。当时我教沈福儒带球旋转,他很快就学会了,脑子非常好。在我看来,每次选材都要通过身体素质测验,通过比赛观察接受能力、反应快慢、跑的动作是否协调,等等。不是人人都能踢球,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
除了伯乐慧眼识珠,培养出人才还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那时候天津体育运动氛围浓郁,足球最好的是河东,河西也很不错,家长也重视。孩子在球场训练,家长就拿着馒头在场边看着。那时候天津市工人足球比赛相当活跃,棉纺二厂、棉纺四厂、钢丝绳厂、第二冶金修配厂、造纸总厂、起重设备厂、电焊条厂、化工机械厂……都有足球队,邓雪昌、王金丰、张宝贵他们都下放到起重设备厂,天津队下来的队员,工厂都会抢着要。”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学校体育的备受重视,还有孩子家长的热心支持,成就了河西区各项体育运动不断发展,李玉森对此感触颇深。
吃苦精神是根本
在李玉森扎根河西区的40年里,他本来有机会去天津足球队当领队,也有机会去市体委任职,但他无法割舍对河西这块体育人才沃土的感情,几次都婉言谢绝了。正是这种无私的“园丁精神”,铸就了李玉森如今的桃李满枝。
大道理人人都会讲,但论吃苦,李玉森为他的学生和后来人树立了榜样。“干业训不吃苦根本成功不了,当时我们河西体校被称为‘南泥湾精神永放光芒’。白队下基层时,我和国家队教练孙宝荣、张宏根关系不错,我们仨下点儿到台儿庄路小学,带着在校的刘小牛、李世光、张志强、翟良田他们获得1964、1965年两届全国冠军,在先农坛体育场3∶0大胜北京队。那时候我们就睡在学校,两个多月不回家,天天和学生们吃住在一起。”
成为河西区体育场场长、河西区业余体校校长之后,李玉森更是三十多年没有在家过过一个年三十。“我又是书记,我就得在那儿值班盯守,别看我这小老头儿,做人还是要讲点儿素质的。既然干了这行就要把事业干好。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我会告诉他们:明是非,讲诚信,做人多考虑别人的感受。”
天津土城小学举办足球工作会议欢迎年维泗、张俊秀一行。图为少先队员给李玉森佩戴红领巾
让孩子回到足球场
1997年,李玉森从河西区体育场党支部书记、场长、业余体校校长的位置上退休。在四十多年的业训事业中,据不完全统计,他为天津输送的足球运动员及其他运动项目优秀人才数百人。
如今虽然已经远离业训一线,李玉森还在思考,想着撰写对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感想体会。他说:“我感觉足球还是应该从娃娃抓起。在国外,一个公园有三四个标准的足球场,咱们体育场都没了还怎么踢球。要想培养运动员,第一,思想基础必须要打好,把爱钱变成爱国,不爱国是没有前途的,为祖国争光是运动员的指导思想。第二,请了这么多外教外援,花费国家百姓多少钱?老同志石坚当年的建议很对,应该把外援外教的投资用于青少年。中国怎么就不能用中国的教练呢?当年没有外国教练,中国足球是这个状态吗?比如左树声、沈福儒都是有过国家队经历的,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他们带运动队有什么不好呢?人家c罗、梅西是球星,球队可以围着球星打,你中国有球星吗?国家队有球星吗?”
李玉森说:“很多事情,我们作为一个足球园丁,只能给国家提建议,开展青少年培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先让更多的孩子回到足球场,和教育局配合好,才是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20世纪60年代末李玉森在河西体育场当场长时的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