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丰——白队独有津卫将
※王金丰
——白队独有津卫将
当年,一批年轻的中国足球运动员赴匈牙利学习深造,有三个天津人位列其中,他们是张俊秀、孙宝荣、王金丰。归来后,张俊秀、孙宝荣所在的国家红队留在北京,王金丰跟随国家白队来到家乡天津,他是14名白队队员中唯一的天津人。今天的王金丰已是耄耋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十分健谈。
王金丰
1933年王金丰生于“足球之乡”现在的河东区。在王金丰老人的记忆里,搬运工会子弟小学旁边的空地就是他和小伙伴们最初的足球场。他说自己的球感、球性和几乎所有的基本功,都源自那个时候的孜孜不倦,足球给了他童年的快乐。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王金丰在复兴庄一带已是踢出名气的左后卫,1953年的他风华正茂,代表天津青年队到上海,参加首届十一城市青年锦标赛及全国锦标赛。
王金丰身上后卫的潜质在比赛中得到尽情发挥,随即他入选中国青年队。他技术好、速度快,奔跑起来不知疲倦,防守极具侵略性,抢断成功后快速反击时助攻的能力令人瞩目,在很短时间里就坐稳了主力左后卫的位置。王金丰得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中国足球队主教练李凤楼先生的赏识,有了去匈牙利学习的机会。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内足球水平很低,第一支出访的球队八一队,以1∶17输给捷克斯洛伐克队;匈牙利三队来华,中国队在上海与之比赛,以1∶8落败。当年的匈牙利是世界足球强国,技战术先进,球星云集。1950—1956年,匈牙利队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43胜7平的不败战绩,夺得了1954年世界杯亚军。中国方面曾选择足球水平颇强的苏联作为学习目的地,但未获应允,而匈牙利驻华大使得知后答复非常爽快:“我们很高兴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足球运动员。”于是,通过全国青年锦标赛选拔出的24名20岁以下队员,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特批下,于1954年4月踏上了匈牙利留学之路。
王金丰回忆他们到匈牙利后就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坐火车的路途中,他们就看到了许许多多足球场。刚到匈牙利,这些优秀的中国青年队员们与匈牙利田径队比赛,结果打成1∶1;与宾馆的服务员、厨师比赛,竟然也难以占到优势。相比之下,中国队员的基本功十分薄弱,比如颠球只能两三下,甚至不及当地踢业余足球的人。
匈牙利有关部门对留学的中国足球队十分重视,特意派来著名教练尤瑟夫执教。王金丰至今难忘尤瑟夫教练:“尤瑟夫是中国足球的恩师,也是中国足球的第一位洋帅,作为他的弟子,我很怀念他。”尤瑟夫曾是著名俱乐部费伦茨瓦罗斯队的边锋、中锋,后来率领该队获得三次联赛冠军、两次杯赛冠军。当年50岁的尤瑟夫作为匈牙利对中国足球的援助教练,他的工作是义务性质的。尽管如此,尤瑟夫的执着、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中国队员。
王金丰十分赞赏尤瑟夫的执教理念,他说:“尤瑟夫首先教我们如何认识足球,因此最开始教的并非是技战术,而是最基本的能力。于是我们第一次接触了网式足球——网球场每边三个队员,相互传递,可以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控制球,控制多少次均可,但球只可以落地一次。这种训练是为了解决我们球感差和身体接触球能力差的问题。这种训练每天上午两个小时,让全队的基本功很快大有提高。”
尤瑟夫的教授循序渐进,向中国队员传授了先进的技战术。以往中国队员的进攻只是大脚往前开,他耐心地教授如何三角短传,通过地面配合层层推进。他强调全队风格,在“稳、准、巧、低、快、智”上下功夫。在阵型打法上,他把匈牙利足球经典的442阵型传授给中国队员们,令队员们耳目一新。
像今天的许多优秀教练员一样,尤瑟夫要求多打比赛。当时,一周内中国队至少要进行两场比赛,一年半内打了83场。技战术进步飞快,加上运用了新阵型,中国队的整体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高,逐渐成为会比赛的球队,不仅能赢下匈牙利三级联赛的球队,还具备了与欧洲一些甲级队对抗的能力。在阵容配备上,尤瑟夫通过训练观察球员,用心地分别指导培养,逐渐确定了每个人适合的位置,这些队员们的场上角色以后多年不变,王金丰的边后卫位置也就此稳定下来。
1955年底中国队留洋归来,随后出访印度,取得8∶1大胜,一时传为美谈。一年后中国队参加波兰世界青年联欢节,首场出战东道主华沙队。
青年时期王金丰
赛前人们预测的保守比分是华沙队6∶0胜,但是结果为中国队2∶3惜败。其中天津籍门将张俊秀的表现极为抢眼,留学匈牙利前还没有见过鱼跃救球的他,经过苦练后技艺攀升,对方几次必进之球,都被他飞身跃起化险为夷,赛后张俊秀被当地媒体誉为“攻不破的万里长城”,同时配发了大幅图片。留洋匈牙利的中国队,成为中国足球走上发展之路的转折点,中国足球也收获了一批中坚力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后来走上了教练岗位,带出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有近半数人多年来担当中国足协官员、国家队领队、教练重任。
自匈牙利归来,以这批队员为班底组成了国家红队、白队。1956年,国家红队、白队和上海、八一等队参加选拔赛,备战墨尔本奥运会,白队以1∶2不敌红队,最终落选。王金丰回忆,1957年3月,国家体委两位副主任荣高棠和黄中召集白队,宣布了下放天津的决定。那时天津的足球运动十分活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领导也重视,但缺少一支实力雄厚的球队,难以承担国内外重大比赛的任务。1955年苏联泽尼特队来华安排在津比赛,迎战的却是吉林队和红旗队,有时也请火车头队参赛。全国性的比赛也经常在津举行,可很少有天津队参加,天津老百姓希望有一支自己的球队。王金丰永远记得那一天——1957年4月2日,全队离京赴津。“火车一到天津,即刻置身于温暖的气氛之中。市体委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热烈欢迎我们,李耕涛市长亲切接见我们。从此,白队的全体队员穿上了印有‘天津’二字的球衣。”
国家白队的14名队员,多数是从1953年首届全国青年锦标赛中选拔出的优秀选手。组队时的教练是李凤楼、邵先凯、薛吉竹和鄂伯尔。队员们接受过苏联、匈牙利专家的系统训练,技术全面,战术配合熟练,作战意识强。队员们虽来自全国各地,讲话南腔北调,吃饭口味各异,但在共同的理想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以队为家,团结一致,责任心强,保证了天津队在几年内的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王金丰说。刚到天津不久就赶上了全国甲级联赛,第一阶段又在天津举行,大家得以很快地亮相。首场迎战武汉队,该队拥有原国家白队袁吉发、秦维豹、张英忠等好手,实力不俗。比赛那天的新华路体育场人声鼎沸,热情的天津观众拥进体育场。“天津怎么出甲级队了?到底由哪些人组成?”也有部分球迷已得知这就是原国家白队,都争先一睹他们的风采。比赛一开始,天津队就占有明显的优势,防守稳健、进攻得法,踢得有板有眼。特别是由严德俊、邓雪昌、王金丰和李元魁组成的防线,当时在国内属一流,加上稳健、机智的曾雪麟把守大门,令对手难以攻破,最后以2∶0取得胜利。随后,天津队又以2∶0胜上海,6∶1胜红旗队,2∶1胜南京部队队。几场比赛轰动了津门,观众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赛后不少人握着队员的手,激动地说:“我们天津有自己的甲级队了!”
白队落户天津仅半年,就赢得了观众的信赖。1957年夏天,匈牙利国家二队访华,天津队迎战客队的情景令人难忘。20世纪50年代的匈牙利是世界足球强国,来访的国家二队实力很强。天津队的这批队员曾受过匈牙利专家的训练,踢法上与之有相同之处。尽管水平逊于对手,但是占有天时、地利之便,在万名观众的呐喊助威下,表现出很高的水平。90分钟的角逐,双方踢得有章有法,精彩镜头一演再演,天津队虽以0∶1失利,但从临场来看双方互有攻防,天津队错失好几次得分良机。更令人激动的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贺龙、陈毅特乘车来天津观看,给予队员们很大鼓舞,更为体育场增添了热烈气氛。比赛一结束,两位首长由李耕涛市长陪同,兴致勃勃地步入球场,同双方运动员一一握手。这时,许多观众都想靠近一点目睹领导人的风采,争相拥入球场,秩序一时不好维持,全体队员立即组成“人墙”,请两位领导人到运动员休息室。那天气温很高,屋子很小,队员们找来两把扇子给领导驱暑。陈毅元帅却说:“你们比赛辛苦了,你们热,扇子你们用吧!”几句话感人肺腑,多年来一直令队员们难忘。
1959年4月,天津队又接受了国际比赛任务,对手是位列苏联甲级联赛第三名的球队泽尼特队。这个队拥有数名国家队和国家青年队选手,到天津前已在全国赛过数场,获得全胜。不能让他们“扫平”中国!当时已经升任国家体委球类司副司长的李凤楼,亲临天津参加赛前准备会。是役,双方短兵相接,瞬间展开了激烈争夺。天津队踢得十分顽强,边后卫严德俊、王金丰逼得紧、铲得凶。终场哨声响起时,双方以1∶1战平。比赛结束后,球迷们久久不愿离去。他们高兴地说:“别看咱们没赢这场球,可队员们拼了全场,打出了风格和水平,到底没让他们‘扫平’中国,为中国人民争了光。”
1959年和1960年是白队来津后天津足球的鼎盛时期,继获得全运会亚军后,又连战外国队,以1∶1平苏联泽尼特队和瑞典尤哥登队,2∶0胜伊拉克队,5∶1胜阿尔及利亚队。在这些比赛中,天津队表现得十分出色,锋线上中路的双内锋大范围交叉渗透,双边锋突破下底传中,配合甚为默契,中场队员能攻善守,后防线严密。在随后的比赛中,有意铺垫新老接替的王金丰时常带着张尚云、林贵荣、杨秉正等年轻队员踢。在领队刘振山、教练曾雪麟的组织下,全队同心同德,1960年一举夺得全国甲级联赛和全国锦标赛双料冠军,在天津足球史册上谱写了新篇章。那几年间,王金丰和白队老将率领天津新秀,共取得五次全国冠军、五次亚军、五次第三名。
1992年王金丰参加白队莅津35周年活动
1962年,眼看一批批新秀在成长,王金丰欣慰地退役,他先是任青年队教练,后去北站体育场工作,任场长直至退休。
王金丰至今记得当时国家体委负责同志在动员他们去天津时说:“天津是开展足球运动的肥沃土壤,你们将在那里生根、开花。”“我想我做到了和天津广大球迷的心连在一起了。”对于天津卫的老球迷们来说,王金丰所在的老白队,承载了太多的光荣和梦想。那是没有太多功利色彩的时代,那更是整座城市为足球痴狂的年代。王金丰用他最炽热的青春岁月,带给这座城市难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也给人们留下了无法忘却的美好回忆。
他在场上永远兢兢业业,不惜体力,拼出来一条属于自己的左路走廊,在天津足球和中国足球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人们永远铭记和歌颂。
今日的王金丰老人满头银发,几年前的头部手术让他担心自己的记忆力大不如前了,其实他早已把足球岁月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他永远怀念那些逝去的日子,而它们也将永远伴随着他的生命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