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光——青春逝去仍少年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天津体育局编著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李世光——青春逝去仍少年

※李世光

——青春逝去仍少年

在“文革”的特殊年代里,天津足球界的老教练和年龄偏大的优秀选手纷纷下放工厂,此间有一批后起之秀,把青春芳华贡献于最艰难的足球岁月。他们中有王仲仁、李世光、翟良田、刘俊鸿、刘小牛等,其中李世光被誉为当时天津队的“中场指挥官”。

国家队时期的李世光

立志一生踢好球

和大多数1949年前后出生的天津足球运动员相似,李世光也是从小看着白队的球长大的。李世光小时候在河西区棉二子弟学校上学,那里的足球群众基础特别好。后来他进入由李玉森带领的河西区业余体校,体校的十几个孩子给天津队当球童,民园体育场一有比赛,孩子们就拿着马扎围着球场坐一圈,一边捡球一边欣赏。李世光将记忆拉回到五十多年之前:“我从小就踢前卫,偶像是当时天津队的中场核心崔光礼。虽然天津队里也有陈贵均、张亚男等出色的队员,但对崔光礼印象最深,他敢拼敢抢,拿球射门都非常出色。”

受白队和偶像崔光礼的影响,李世光立志要踢好足球。1965年机会来了,天津市成立少年队,刘荫培担任主教练,各区业余体校推荐好苗子到民园体育场进行选拔。16岁的李世光第一次亮相民园体育场,就被孙霞丰、张亚男、刘荫培、崔泰焕领衔的选拔小组挑中,由此开启了一段长达10年的难忘岁月。

居中场组成“铁三角”

进入天津少年队,李世光实现了从学生到职业球员的第一步跨越。当他正准备继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时,“文革”开始了,少年队从河东体育场搬到了云南路的体训班。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训练和比赛都无法正常进行,李世光和同批入队的翟良田、刘俊鸿、王仲仁、刘小牛等人相互鼓励着咬牙坚持了下来。后来天津少年队经过筛选留下12个人,组成了当时的天津二队,由严德俊、刘家俊带队。到了1971年年底,李世光和刘俊鸿、翟良田三人正式升入天津队,当时的教练是曾雪麟和李元魁。李世光说:“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年底到广州二沙头基地集训,国家队、辽宁队、上海队、广东队都在,我当时只有20岁,非常年轻,国家体委的科研人员还跟踪监测了我好几天,记录数据用于研究。”

李世光的耐力好、脚下技术出色、控球能力强、视野开阔,能够根据同伴的特点找空当,传出极具威胁的球。不到半年时间,他就成为天津队的主力前卫,和同时进队的中锋刘俊鸿、左边锋翟良田组成了天津队享誉全国的“进攻铁三角”。这个时期的天津队依然实力强劲,林贵荣、杨秉正、周宝刚、张来阳、李家舫、崔光礼都在队中,右边锋是刘小牛,中卫是王仲仁,在全国成绩名列前茅。

忆绿茵难忘十春秋

李世光自1965年进入天津少年队后,就一直在民园体育场训练,而真正代表天津队在民园体育场打比赛却是在1971年。这时天津队中的白队球员已经所剩无几,这批队员延续着白队的风格,特别是中后场实力相当强劲。门将有张业福、韩孝忠和后来的郭嘉儒,后卫有人高马大的杨秉正、王仲仁等。为加强攻击力,天津队把阵型从424改为433,后腰薛恩洪,两个前卫李世光和蔺新江,三个前锋翟良田、刘作云、刘小牛。那几年天津队在全国比赛中没掉出过前五名。李世光说:“那时候天津队特点鲜明,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我和翟子(翟良田)配合,传给他的球不能太长,因为他的绝对速度并不快,进攻优势发挥不出来,但他结合球快,所以短一点儿,他只要拿到球就能发挥出带球突破的特长。大家在一起训练比赛五六年,配合相当默契,有时候一个眼神儿、一个跑动,就知道球该怎么传。”

“文革”结束后天津球市依然火爆,只要民园体育场有比赛,观众就场场爆满,天津队与辽宁队、北京队、上海队的比赛,可谓一票难求。1972年天津队参加五项球类运动会,八场比赛中仅输给湖北队一场。1972年天津队受国家委派出访西非三国,尽管水土不服,但也取得了不俗成绩。1973年全国联赛恢复在天津举行,盛况空前,天津队获得第五名。

那是李世光最难忘的岁月,却相当短暂。1975年,时任国家体委领导下令每支地方足球队25岁以上的运动员不能超过5人,年仅26岁的李世光无奈退役,同时离队的还有刘作云、韩宗强、杨秉正、张俊亭,10年职业生涯戛然而止。

育幼苗多贡献余热

在黄金年龄退役,李世光非常郁闷且无助。别无选择,他和最要好的队友王仲仁、翟良田一同前往山西大同,赴解放军某部足球队担任教练兼队员。后来严德俊回归天津队担任主教练,曾希望他们归队,但李世光、翟良田和王仲仁早已心灰意冷,没有了当年的激情。在部队的3年中,他们过得非常惬意,后来“百万大裁军”一声令下,三人又同时回到了地方。李世光经历的这段时光,正是2018年冯小刚电影《芳华》中所描述的,只不过他所在的并非文工团而是部队足球队。

按照当时的条件,回到天津的李世光本来有机会回归体委系统,但和那个年代大多数的转业军人一样,他和王仲仁、翟良田三人不约而同都地选择了工厂。李世光进了效益不错的天津冶金第二机修厂,厂里也有足球队,还是半专业的,他如鱼得水,在全市乃至全国大型比赛中,李世光带领的二机修队多次夺得冠军。

李世光在工厂一干就是十多年,直到1997年工厂效益不好,此时,先行一步去了高丰文足球学校的王仲仁,约他去执教,李世光没犹豫就直奔沈阳。“我和王仲仁的想法一样,就想发挥余热,给中国足球的青少年培养做点儿贡献,把多年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他们。”李世光脾气好,带孩子非常适合,在那里他一干又是5年。

李世光的军装照

享晚年活出好心态

回顾往昔的足球岁月,李世光自谦是天津足球人中的普通一员。“我们的历史早就过去了,挺遗憾在最好的年纪赶上了‘文革’,然后早早退役,今天的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李世光感慨地说。不过,正是数以百计像李世光这样的足球人,几十年辛勤忘我地付出,才有了天津足球的蓬勃发展,他们书写了天津足球波澜壮阔的历史。对此,李世光更有感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白队来天津,再到后来的天津足球,这是有历史性、有传承性的,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省市足球的最大特色。算下来我们应该是天津足球的第四代,后来齐玉波、王广泰、张贵来、王毓俭他们赶上了好时候,‘文革’彻底结束,还迎来了1980年夺得全国冠军的辉煌时刻。在天津足球的历史中有太多出名的大将,也有默默付出的英雄,他们都为天津足球做出过贡献。这些历史正是天津足球的底蕴所在。”

晚年的李世光从2002年开始参加天津元老队活动,近两年虽然不再随元老队南征北战,但仍会时不时地约上翟良田、段举等好友到土城小学抢抢圈、倒倒脚,寻找晚年的快乐。“要说人这一生谁没有遗憾,关键还是活个心态,不是吗?”说这番话时,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李世光笑容仍似青春年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