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牛——绿草茵茵猛牛骁将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天津体育局编著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津门足坛双百颂 >

刘小牛——绿草茵茵猛牛骁将

※刘小牛

——绿草茵茵猛牛骁将

刘小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一路走来,他见证了足球运动的发展与转型。有时候刘小牛会觉得,好多东西都变了,唯一未曾改变的,可能就是他们这一代人曾经的足球梦。

1949年7月出生的刘小牛,父亲是国营棉纺二厂总工程师,大哥是厂长,十个兄弟姊妹中他排行老九。父亲年轻时练单双杠,小有名气,对体育的钟情也使他非常支持儿女多参加运动;二哥是全国冶金行业足球运动员,三哥、五姐都是体育老师。刘小牛的家庭算是体育世家,具有优秀的运动基因。刘小牛二哥的儿子刘洪一度是天津队主力前卫,现在泰达梯队任教。刘小牛的儿子刘浩,在天津火车头青年队踢过球,算是把足球传承到了下一代。

青年时期的刘小牛

刘小牛的足球梦起源于他二哥。年幼时的刘小牛跟二哥学踢球,二哥在墙上画个圈,让刘小牛瞄准墙上的圈踢球,练腿脚力度和精准程度。二哥定期考核,他总是能通过,二哥就奖励队服背心和崭新的球鞋。

那个年代别人舍不得买一双球鞋,刘小牛不一样,哥哥姐姐都给买,常常是好几双新球鞋摆在床下。刘小牛没有辜负家人对他的期望,凭借天赋与喜好,小学时他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小边锋。作为台儿庄小学校队主力,他随队代表天津小学生赴京比赛勇夺全国冠军,受到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的接见。足球情结就这样在刘小牛的心中,一点一点地扎下了根。

刘小牛越踢越有名,风之子的速度,让他有机会入选天津中学生代表队,去内蒙古自治区参加全国中学生足球比赛,取得全国第七名,而前六名队伍都是专业队。

进入四十二中读书的刘小牛声名远播,在一年暑假的比赛中,他先后被八一队教练唐立功、国家队教练张宏根和天津本土教练刘荫培同时选中。刘荫培教练看准他绝对是块好材料,为留住天津自己的足球苗子,不失时机地抢先把刘小牛和刘俊鸿的关系调入天津足球体训班。刘教练随后组建了天津少年队,刘小牛便正式进入专业队,接受系统训练。在恩师严格的教导下,刘小牛的技术有了进步。他回忆起如父的刘荫培,动容地说:“一笔写不出俩‘刘’,有人甚至以为我和刘教练有什么私人关系,有时候自己也真的是拿教练当父亲,觉得他教会我的太多太多。他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该练习什么,什么时候应该出现在场上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绝对禁止做的一些事……那时候冬天比现在要冷好几倍,可是刘指导每次带我们训练他都能练到汗流浃背。他亲力亲为,多年如一专攻技术训练,让我们这些球员拥有了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战术素养和执行力。刘指导为天津足球做出很大贡献,功不可没。”

1966年8月,日本横滨少年足球队来华访问,在民园体育场进行友谊赛。下半场,司职右边锋的刘小牛突破下底,日本队员追不上球,从后方猛铲放倒刘小牛,没想到身体强壮的刘小牛猛力起身守住球,稳健而又准确地传中。让人钦佩的是,他及时转身走向倒地不起的日本队员,并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将他扶起。这一充分体现中国少年友好和大度的举动,博得全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有了刘荫培前期刻苦有效的技术铺垫,“文革”之后,刘小牛顺利进入天津二队。随着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相同位置的王伯远老大哥临近退役,刘小牛顺理成章地进入天津队。此时的刘小牛不忘刘指导的话:“在球场上记住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初期,队中“三刘”(刘作云、刘俊鸿、刘小牛)均是刘荫培的弟子。他们配合非常默契,又同住一间宿舍方便交流,常在一起研究技术细节。刘作云踢中锋,刘俊鸿踢右前卫,刘小牛踢右边锋,三点一线,心有灵犀,打得得心应手。比较经典的一场比赛是“三刘”大战毛里塔尼亚队,先是刘小牛向禁区突破后传给刘俊鸿,刘俊鸿一记妙传,刘小牛迎球向后一顶,皮球直飞球门右上角,率先打破僵局,然后是刘作云、刘俊鸿锦上添花各献一球。最终天津队以3∶0赢得比赛,“三刘”各建一功,一时传为美谈。

进入天津队后,刘小牛的视野更开阔,技术更娴熟,自身的快马速度渐成招牌,令无数对手极为头疼。这其中时常挠头的,当属国家队的徐根宝。那时一和国家队比赛,左后卫徐根宝“抢逼围”主要负责盯防刘小牛。他一看见灵活多变的刘小牛就来气,俩人常从后场就开始较劲,一路纠缠到前场。二人在比赛中总能迸发出火花,看点十足。不只徐根宝,不少队的后卫都“烦透”刘小牛。几乎每场比赛,他都是被重点“照顾”,不是被踢就是被抓,对手千方百计防他突破。刘小牛不等对方靠近,一个快速起动,带球一趟轻松而过。

刘小牛(右)比赛中的英姿

有一次在民园体育场和广东队比赛,对方左后卫知道底细,死死粘住刘小牛,这时看台上的球迷大喊“过他”!刘小牛受到激励,脚下提速带球,巧妙闪身躲过撞击,又从场外田径跑道边绕个圈轻松躲过对手,回到场内得球下底传中,队友射门得分!刘小牛的整套动作潇洒流畅,又是一个满堂彩!

刘小牛比赛中的英姿

一切都如此顺利,直到刘小牛左大腿受伤。这一年全国集中冬训结束,组织各队速度最快的边锋进行一场速度之争,遴选优秀。刘小牛兴致勃勃地参加这一“足球人的百米飞人跑”,前五十多米时他还是最快的,信心满满势在必得。突然,随着一声响声,刘小牛顿时跌倒,痛得满地打滚儿,他的左大腿后侧肌腱断裂。

考虑到刘小牛的运动青春初现光芒,医生建议暂不手术,打针按摩保守治疗。在长达4个月的养伤期间,刘小牛以顽强的毅力进行肌肉和力量训练。伤痛没使他颓丧,反而令他更加勤奋,他苦练不辍,期待重回赛场继续驰骋。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次严重受伤使他被迫和绿茵场告别,1975年刘小牛退役。

刘小牛随队出国访问时的留影

刘小牛知道离开足球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是他并没有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苍白,他开始学习新的一技之长,找寻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刘小牛骨子里有股牛劲儿,学驾驶考本子,终于有了到市委机关车队工作的机会。刘小牛结婚并有了儿子,变得成熟了很多,没用几年,他在单位站稳脚跟,从球场走下来更加阳光。工作上他不怕苦累,工作方法、技能一步步得到领导认可。

他说:“我在车队主要是担负国家领导人来津的车务工作,好多人都羡慕,但肩负的责任只有我们自己清楚。加班出差是常事,我爱人一个人照顾整个家,在她眼里我就是个大男孩,这么多年多亏了她。”儿子刘浩是他们夫妇的至爱。基因这东西有时真是神奇,刘小牛慢慢发现,儿子颇有运动天赋,不仅块儿头比一般孩子要大,还特别结实,更遗传了老爸的速度。别的孩子还不会动,他已经能打滚儿满地爬。没人去有意引导,刚上小学的刘浩已经表现出对足球的热爱,于是子承父业。

几十年来,尽管刘小牛倔强地说不再关注足球,但是早已融入他的血液里的足球情分,还是让他割舍不掉。对于天津足球的现状,他还是有自己的见解:“现在我看足协在推动改革,咱天津应尽量抓住这个势头,利用现在已经搭建好的中超顶级俱乐部平台,用几年时间真正培养出几个本土球星。谁先冒出来,谁就在将来的竞争中占优势,就将代表中国足球的潮流!这个意义比现在的中超竞争要大很多。”他继续说:“我在日本的朋友常给我拍来当地少年踢球的视频,对比国内,我特别有感触。足球问题的根本是国民教育,足球环境的改善必然将促动教育体制改革。喊了多少年的素质教育,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最终提高民族精神,加强团队凝聚!这才是足球梦。”刘小牛认为,足球改革意味着足球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并不只是为解决竞技水平低下的问题,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竞技体育方面,中国人在集体对抗项目上每每难有作为,这也反映出尚武精神与协作意识的退步与缺失。而足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能让国人更勇武、更团结。刘小牛认为,足球不仅仅是体育,更是一种修炼。

刘小牛更对天津足球寄予愿望:“我们找回真正的天津足球精神,希望新赛季看到真正在延续天津足球的传统,不再陷入连年保级的博弈中。天津广大球迷需要精神寄托,从中汲取力量。”

接受本书编写组采访时的刘小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