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三位议政 - 碧海残阳 - 黄沙独行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碧海残阳 >

第四百一十六章三位议政

秦川陪着李昖一家人吃完了饭,最后由光海君李珲送了出来,一直送到行宫(府衙)的前院,让在在此办公的大臣和官员们吃了一惊。刚才国君让李珲出门迎接,已是天大的恩典,但主要还是因为城中的动静太大,朝廷也须做些姿态来,而现在光海君再次亲自把秦川送出来,这礼就显得有点重了。

一个官员正在等候秦川出来,便躬身趣步来到二人面前,跪下说道:“见过世子殿下,领议政崔大人和右议政柳大人、左议政尹大人请秦将军过去议事。”

李珲道:“正好,父王也有旨意要孤传给他们,秦将军,你我一同去吧。”

“好,世子先请。”

高丽的内阁此时挤在一间不大的签押房里办公,三个议政都在,见了李珲带着秦川进来,一起起身作揖行礼:“见过世子殿下。”

李珲与议政们客气几句,就直起胸膛大声说道:“大王有旨。”

三位议政赶紧跪下,秦川则闪到一旁。

“釜山佥使郑拨、多大佥使尹兴信、东莱佥使宋象贤,与倭寇死战,以身殉国,堪称忠烈,着追谥追爵,抚恤家人。其余殉国官吏将佐,查实后也一并抚恤。此等忠烈之臣,当为世人楷模,待倭乱平后,建忠烈寺,国人永祭之。”

“大王英明!”三位议政齐齐叩头称颂。其实这事他们也早议论过了,但一来不知那些官员将领的真实下落,二来朝廷现在一片混乱,连活人都顾不过来,哪里还顾得上管死人的事。

“三位议政大人平身。”李珲宣完父王的旨意就要离开,他可不敢在这里久留,一个世子没有父王的准允,就和三位领议政聚在一起商议老半天,这事传出去就是大问题了。

三位议政自然也不会留他,客气几句便送走了李珲。随即议政们便叫来吏曹和兵曹的判书(相当于大明的尚书),吩咐他们落实国君关于追恤的旨意,这事不能再拖了,否则难免会寒了官绅士民的心。领议政崔兴源提出,只要城池失陷、军队战败而官员和将领没有跑回来、也没有公开投敌的,统统算成殉国,按照吏曹的名录挨着封下去,以后人若是跑回来了,取消便是,其他两位议政也表示同意。至于几位高级官员和将领的谥号,由吏曹按例来定,报内阁和大王批准。

秦川心道,这名单若是列出来贴在外面的照壁上,恐怕会将整面照壁全贴满了,高丽现在几乎全境沦陷,一二十万军队也丢得差不多了,能跟着李昖跑到义州来的毕竟是少数,那这份名单基本就囊括了高丽大半的官僚阶级。

“秦川,你过来。”柳成龙道,现在三位议政已经挤到屋中间的矮桌前,桌面上摊着一副地图。

秦川躬身走到空的那边,跪坐下来,这副地图不再是山水写意图,而是白描线条图,密密麻麻的标注让秦川眼睛都看花了,不过他还是认出了高丽半岛的轮廓。

柳成龙问道:“能看懂地图吗?上面的汉字也能认得吧?”

“大致看得懂。”秦川答应着,心中却只想翻柳某人一个白眼,老子连四色等高线的地图都看了无穷遍,还有电子地图、卫星地图,会看不懂你这原始地图?不过上面有些汉字确实认不到,因为是繁体字。

“先说说晋州和全罗道的情况吧。”

秦川指着全州北面的砺山说道:“倭寇加藤清正的大军退后,忠清道尹大人就率领忠清道的残兵在此与倭寇对峙。”

柳成龙问道:“忠清道还有多少兵?”

“不会超过五千。”秦川接着说道:“全州这里,东北方是锦山,倭寇现在占据着锦山,不过全罗道军控制着熊峙要隘,倭寇要想再攻全州,就比较艰难。全州东面的镇安、东南的南原也都在我军手中,当面的倭寇兵力不多,那里的地势也较为险峻,易守难攻。晋州这里,北面的宜宁、东面的咸安俱为我军占据,与昌宁和昌原的倭寇遥遥相峙,只是不知细川忠信的大军如今退到哪里去了。”

“全罗道和晋州现在还有多少能战之军?”

“全罗道李洸大人,哦,现在是权栗大人当巡察使了,他们麾下还有两万多人,但一半是辅兵和民夫,现在他们又在征召民壮,但上次勤王已经征召了大量民壮,估计这次他们招不到太多的人。晋州这边,军队有七八千,民壮一万多,但这次晋州之战,折损了一两千人。”

“李舜臣大人的水军呢?”

“李大人与倭寇水军多次接战,颇有斩获,迫使倭寇水军不敢越过巨济岛一线,但他那里船只兵员和火药箭矢都损耗严重,却又得不到朝廷的接济,因此无力反攻釜山。”

“李洸没给他援助吗?”

秦川苦笑:“现在全罗道历经几次大战,早把家底打光了,哪还有余力增援李大人的水师。晋州这里也是难以为继,因此秦某斗胆派人去了大明登州,恳请大明施以援手,现在大明已经同意对我国开埠登州了。”

“什么!”三位议政大吃一惊,柳成龙问道:“秦川,你居然让大明同意开埠登州了?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怎么不向朝廷禀报?难道大明山东水师就是为这个来高丽的吗?”

秦川道:“大明山东方面先是派了位幕僚来晋州打探战况,末将就收罗了一些粮食、派了几艘船跟着回登州去,由金海郡守李惟俭大人带领,准备向大明换些军械和钢铁,却不想大明那边非常爽快,不仅允诺提供军械兵器,还同意我国在登州贸易,不过仅限我国和在倭乱期间。回来时,由于运载了许多军械,大明就派出水师护航,结果正好撞上李舜臣大人与倭寇大战。末将这次北上义州,也准备向朝廷禀报,但一直没来得及开口。”

“不错,你能想到向大明求援,还求来了援助,”右议政尹斗寿道:“可惜义州这边却迟迟盼不来大明天军。”

领议政崔兴源说道:“秦将军,你回去写个条陈交来,明日我等便向大王建议开通与登州贸易之事。”

“遵命,大人。”

“好,再说说你对倭寇有多少了解吧。”

“是,”秦川接下来根据地图大致说明了入侵高丽的倭军数量、部署,以及他预计倭军的下一步动向。

三位议政大人的神情越来越凝重,实际上高丽朝廷到现在为止,都不知道倭军到底来了多少人马,更不知道各部倭军的兵力及部署。前方的战报一片混乱,特别关于倭军兵力的情报,几乎完全是那些官员和将领臆想出来的。同时派出去的间谍和斥候也非常不得力,没人敢靠近倭军的城池和营寨去仔细侦察,自然带不回什么有价值的情报。现在可以说高丽朝廷对战局和敌情的了解,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朝廷唯一了解得比较清楚的只有平壤的小西行正军团,但小西行正到底有多少人,大家还是不知道。秦川却如数家珍的把九个倭军番队报了出来,连同各军的主将、兵力和现在的部署地,三位议政大人觉得这简直难以置信,而秦川则说是审问降倭得来的情报。柳成龙赶紧喊来几个官员,将秦川所言一一记录下来,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

尹斗寿叹口气,说道:“二十万倭寇啊,小西行正那厮仅用不到两万人就差点灭了我国,看来非大明不可与之抗衡矣。”

秦川道:“倭寇虽多,但仍不足以占领我国全境,各地百姓基本逃散,倭寇无法征集粮草赋税,目前是依靠缴获我军的粮草以及从它本国跨海运粮过来,因此它不得不在沿途部署大量的军队来保障粮道,从釜山到汉城再到平壤,两三千里路,基本就把它的兵力锁住了,是故小西行正才在平壤逡巡不进,因为平壤到这里,又是好几百里路,他已经没有多余的军队来维持这条道路了。”

柳成龙问道:“但小西行正和加藤清正的后面,毕竟还有数量庞大的倭军,一旦他们平定了地方,一定会抽兵北上。”

“他们已经在这样干了,这是为了抵抗即将来到的明国大军,据末将所知,福岛正则和小早川隆景业已北上,但他们在路上也需要耗费不少时间。”

尹斗寿捻着胡须想了想,问秦川:“倭寇不来再次攻打全罗和晋州吗?他们两次进攻都失利了,难道不会来报复?”

秦川当然不会把自己和倭军勾结走私的事坦白出来,便托辞道:“全罗和晋州几番大战下来,损失也颇为严重,目前守有余、攻不足,估计倭寇也是看出来了,这才会集中兵力去对抗大明天军,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够击败明军,我们就只有乖乖的投降。”

尹斗寿道:“希望大明天军能够横扫倭寇,一鼓作气将他们赶回东瀛老巢,否则高丽就难了。秦将军,若是明军作战不利,或是未能大破倭寇,倭寇定会南下攻伐晋州和全罗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