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面子给足
柳成龙没过多久就醒过来了,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吩咐那个内侍:“去,给大王报喜,还有要让满城军民知道我军获得了大捷。”
“是,大人。”内侍欢天喜地的跑了,自明军从平壤败退后,他终于又能向大王报喜了。釜山溃败以来,朝廷就没有得到多少能振奋军心民心的消息,连明军都战败了。前段时间,南方全罗道也传来了一些消息,其中有李舜臣水军取得多次的胜利,还有击退倭寇对全罗道的进攻等等,但李昖和大臣们都知道其中的水分,李舜臣的奏报中已经消灭了近万的倭寇水军了,那他为什么还不去攻打釜山?李洸那里,是击退了倭寇对全州的进攻,但同时忠清道丢了不是?而这位晋州来的秦川,说是击败了倭寇水路两万大军的进攻,晋州没有丢失一寸土地,不仅斩俘数千倭寇,还缴获了大量兵器盔甲,如果确实是事实,那这就是开战以来高丽方面取得的第一场货真价实的大捷。
柳成龙仔细的打量了晋州将士们身上的盔甲和手中的铁炮,又让那位明将来辨认,最后确定这是倭军的装备,特别是那些铁炮,明将说即便京师的神机营都没有如此精致的火枪。
最后柳成龙脑海里突然灵光一闪,他问道:“秦川?你是不是和赵宪大人一起光复过清州?”
“是,当时还有灵圭大师的僧兵参战。”
“救援全州,在全州城下逼降数百倭寇的也是你?”
“正是在下。”
柳成龙有些激动起来,不顾斯文的拍起秦川的肩膀来,连声说道:“好,好,好,国难出良将,我高丽复国有望了。”
秦川肩头被拍得有些痛,心道这老家伙劲还不小,便拱手问道:“敢问大人高姓大名,官居何职?”
“本官柳成龙,现为朝廷右议政。”
一个真正的大佬。
*
此时的行宫内,却是一片惶惶。
高丽国君李昖听闻倭寇袭来,吓得他心慌意乱,站起身问大明锦衣卫同知黄应晹:“黄同知,城中明军还有多少?”
黄应晹拱拱手道:“查总兵带出去了一半,还有一千多人,想必他们也得到了消息,正赶往那边去吧。殿下请稍安勿躁,义州守军为数不少,即便真是倭寇偷袭,他们也来不了多少人马。”
光海君李珲站了出来:“父王,孩儿愿率一支人马前去剿灭这伙倭寇。”
李昖听了,习惯性的朝柳成龙站的位置看去,却没看见人,他这才想起柳成龙已经去那边了,于是他又转向领议政崔兴源问道:“崔卿家以为如何?”
崔兴源是西党党魁,自然对东党拥戴的光海君不怎么感冒,于是说道:“柳大人已经过去了,他素来办事稳妥,一定会处理好此事,就不必烦劳世子大驾了。”
李珲还想争取,就听得外面传来喧嚣之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大,高丽君臣面面相觑,难道城破了?
李珲不再顾崔兴源的反对,对李昖说道:“父王,事急矣,容孩儿率军护卫父王!”现在他的竞争对手临海君李珒,已经被倭酋加藤清正俘虏了,因此他必须利用一切机会向大臣们展示他的武勇。
李昖嘴唇微微发抖,正要下令让光海君去调兵遣将,左议政尹斗寿却阻拦道:“且慢,大王请仔细听,这不像是惊惶之声,反倒像是欢呼之声,难道他们已经诛灭了那股倭寇?”
这时,行宫大门处也传来了欢呼声,并一路向着大堂而来,高丽君臣们这才安下心来,看来倭寇已经被消灭了,毕竟有大明天军在义州城守着,想来也不会出多大的问题。李昖正要派人去打探,一个人影却跌跌撞撞的闯进了大堂,李昖一看,正是那个每日去江边瞭望的内侍,便问道:“倭寇灭了?”
内侍正准备缓口气给李昖报喜,听到这话不禁愣了一下:“什么倭寇?”
“混账,孤问你江边的倭寇灭了没有?”
内侍这才反应过来,然后猛地朝李昖叩了三个头,大声说道:“大王啊,没有倭寇,是晋州来的使臣,晋州大捷,斩倭寇首级上万,还有,贞慎翁主也找着啦!”
“什么?”李昖从王座上猛的站了起来:“你再说说。”
“大王,晋州大捷,斩倭寇上万,贞慎翁主现在晋州!”
李昖身子晃了晃,光海君李珲赶紧冲上去搀扶住他,李昖好半天才回过神来,眼中居然闪着亮光,对光海君说道:“孤没有听错吧?晋州大捷,你王妹也找到啦?”
李珲眼中也湿了,说道:“父王,您没听错,您没听错,孩儿也听到了。”
“你王妹受苦了,自京城失散以来,我和她母妃昼夜思念,没想到黄天终究不负人啊。”
“父王,贞慎她一向就有福佑,这次也是菩萨保佑。”
“你快去后面告诉她母妃金仁嫔,然后你再去大门外迎接柳大人他们。”
“是,父王。”
下面的大臣们则要沉稳得多,崔兴源、尹斗寿、李恒福等人围住了那个内侍问话,因为自开战以来,各地也有不少来报大捷的,结果最后都是子乌虚有,杀死几十个倭兵的,都敢报斩俘上千,特别是南方,全罗道的李洸报来所谓的全州大捷,实际上却是被倭寇打得节节败退,最后还是靠晋州援军才堪堪守住全州城,与此同时忠清道还全部丢失了。而水军李舜臣,也是接二连三送来捷报,算起来他已经把倭寇水军全歼了,事实呢?他一直就缩在丽水,根本不敢去攻打釜山。因此大臣们很怀疑这次晋州报来的也是注水严重的捷报。
但内侍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说那支人马全穿的是倭军的盔甲,这才引起了骚乱,要想知道更多的详情,就只有等柳大人把那位秦助防将带来了。
而秦川这个时候正骑着高头大马往行宫来,明将让了两匹马出来,一匹给秦川,一匹给柳成龙,二人走在前面,秦川的近卫营将士则穿着倭军的具足、扛着倭军的铁炮,排成两列,精神抖擞的跟在二人马后,明将带着明军骑兵在后压阵。
义州城哄动了,本打算逃亡的军民现在听说是报捷的队伍,纷纷挤上街头,一睹胜利之师的英姿。人们见到晋州军这般阵势,人虽少,但精气神与义州的高丽官军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而且听说他们的盔甲和武器都是缴获倭军的,顿时换声如雷。
柳成龙已经知道秦川是东党份子了,便格外热络,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他停下马,大声对围观的军民说道:“这是我高丽晋州的秦川将军,秦将军勇冠三军,曾以数百之众光复清州。后来在全州城下,秦将军单骑冲阵,斩将夺旗,使倭寇胆寒,数百倭寇齐齐向秦将军一人一骑跪降。这次在晋州又击败两万倭寇大军,斩俘过万,倭寇连夜逃窜,惶惶不敢回顾,秦将军真乃上天降下助我国复国的勇将啊!”
“哗——”人群顿时沸腾起来,人们纷纷附身跪拜,高呼秦将军威武,许多人还禁不住哭泣起来。秦川没想到在义州还能享受一个凯旋式,不免有些自惭,便对柳成龙说道:“柳大人,这不太合适吧,大王还在城中。”
柳成龙却说:“无碍,义州军民苦倭寇久矣,正好激发军心民心,再说老夫也相信你是真获得了大捷。”
“此话何讲?”
“原来报来的大捷,只说斩首多少,没人敢说俘获,那李舜臣的战报更是连斩首都说不清,却往往上报杀死了多少多少倭寇,他难道是从海里打捞出来的吗?而刚才你说前后俘获了近两千倭寇,这活人在那里摆着,朝廷着人去一问便知,如何做得了假?能俘近两千倭寇,而倭寇异常强悍,那你必定斩杀不下万人了。”
“这次守晋州,没有斩杀一万倭寇,俘获这么多倭寇,主要是在全州城下围住了倭寇的先锋军。”
“呵呵,你倒实诚,但你前前后后斩杀的倭寇肯定不下万人吧?”
“在下也计算过,确实没有过万,大约有七千多吧,军中都有详尽的记载,因为要靠这个给将士们记功。当然,那些受伤的倭寇大都跑了,没法计算。”
“秦将军,你倒是有古将之风,不过到了这里你还得听老夫的安排,上报朝廷的杀敌数,哪能不加点料,而且你这功勋,早已超过所有人了,岂能被他人盖过。其实你这次来,带上一些降倭来献俘就更好了。”
秦川是不愿意带俘虏来的,那些降倭跟后世二战的被俘倭兵简直就不是一个民族的,他俘虏的倭人,不管是将领还是士兵,绝大部分都老实得很,许多人还投附了保民军,死硬的并没几个人。这个时候,倭国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统一国家,丰臣秀吉依靠武力勉强把大家强行捏合在一起,一般的倭人哪有什么家国情怀,即便效忠,也是效忠自家的大名老爷。而对许多武士和兵士来说,换个主家也是家常便饭,只要给钱给饭吃,他们才不管主家是哪国人。秦川现在正缺人手,而那些倭军俘虏一般都比高丽人要精壮得多,这样的好牲口好炮灰,弄到义州来杀了可惜。
于是他就只能忽悠柳成龙道:“倭人凶残,冥顽不化,这趟路程又远,恐途中会出事端,现在那些降倭,都在晋州充作苦力。”
柳成龙道:“也对,虽然我高丽是礼仪之邦,但这些倭寇罪孽深重,理当如此。”
俩人说话间,已来到义州府衙前面,现在这里充作高丽国君李昖的行宫,秦川远远见一个身着红袍的年轻人带着一帮人在大门前站着,柳成龙对秦川说道:“快下马,这是世子光海君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