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偏安义州 - 碧海残阳 - 黄沙独行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碧海残阳 >

第四百零九章偏安义州

沈嘉旺的下一站是肃川,他同样没有得到高丽守将的礼遇,自然也没有受到款待,害得他只有和护送他的骑兵一起啃干硬的大饼,喝冰冷的生水,夜间则和骡子挤在一起露天歇息。理所当然的,肃川的守将也遭到了他恫吓,于是等他被打发走后,朔宁的一幕在肃川同样上演了。

“大人,倭军势大,我军除了大人带来的两百官兵,其余全是农兵,如何抵敌?”

“尔等可有良策?”

“大人,三十六计走为上,到时候让县令带着农兵守城,我等以哨探为由,出城规避。”

“县令大人不就难以生还吗?这些日子他替我军又是征粮又是征兵,怎能让他陷入死地。”

“大人啊,他是地方官,有守土之责,失地即失官,搞不好还要失脑袋,他自然想要守住城池,我等是武人,哪里有倭寇,就到哪里去打,怎可拘泥于一城一地。”

“嗯,言之有理,这样,我们也不是无情无义之人,临走时叫人通知县令大人,是走是留,就看他自己了,我们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大人高义!”

。。。

沈嘉旺继续一路北去,跨过了清川江,又经过了安州、定州、宜川等地,沿路的高丽城池在他路过之后,都不约而同的上演了相似的戏码,高丽守将们听说倭军即将大举北上,纷纷做好了跑路的准备,只等倭军一接近,他们就会抛下征召的农夫和城池,逃往义州。他们相信,只要没被抓住把柄,朝廷就拿他们没法,乱世之中,朝廷还只能依仗他们这些武人。于是,小西行正尚在酝酿之中的北进计划,就这样被沿线的高丽军队知晓了,但这些高丽将领却没一个人向高丽朝廷汇报这个事情,他们只是暗地里通知亲信、收拾财物,准备在倭军一露面时就开溜。

沈嘉旺最后终于碰到了明军,统军的辽东副总兵查大受闻讯后非常重视,亲自动身和沈嘉旺一起回义州去。而沈嘉旺却觉得非常奇怪,查大受好像一点也不知道这个情况,难道前面那些高丽将领没有一人派快马往后面传消息吗?

而此时的义州,却是一副末世的景象。数万逃难的军民涌了进来,小小的义州城哪里容得下这么多人,王室和大臣们还能够挤在府衙和客栈内,军士们也可以搭建营寨,逃难的百姓们就惨了,他们只能在城墙内外搭起窝棚,或是干脆挤在城里人家的屋檐下或围墙外,于是义州城很快就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厕所兼垃圾场,污水、粪便和垃圾满街都是,一遇下雨,大街小巷就会被漂浮着各种污秽之物的泥水淹没,整个城市都散发出能熏死人的臭气,连躲在府衙深处的国君李昖都能闻到。

而表面的肮脏下面,还隐藏着更深的龌龊,由于数万无依无靠的难民涌入,义州的黑社会势力迅速膨胀起来,他们放高利贷、开设赌档妓寨、收保护费、贩卖人口、欺男霸女、绑架勒索,甚至还与衙役官兵勾结起来祸害百姓,把义州城搞得乌烟瘴气。而义州官府的掌控力早已崩溃,衙门只有一两百个衙役和帮闲,面对着黑压压的几万人,他们哪里管得过来,不仅如此,这些人还一样干着欺压盘剥难民的勾当。

大臣们担心瘟疫流行和城市失控,便下令义州衙门清理街道,但义州衙门此时已经有心无力,于是大臣们调来了军队,还请明军大兵上街巡逻弹压,算是勉强把白天的秩序维持了下来,至于夜晚,老百姓们就只有自求多福了。

而吃的问题更是麻烦,几万张嘴早把义州城原来的积蓄吃得干干净净,而周围的城镇乡村却没有一颗米上缴过来,那些地方,要么地方官跑了,无人管辖,要么也在发粮招兵,自己都嫌少,怎可能送到义州来,再说今年的秋赋时间还没到不是?另外很多地主和农民,他们都听说倭军即将杀到,于是收了粮食纷纷躲进山里,官府即使想征粮,都找不到人。

结果现在的义州,几乎全靠大明的接济才得以维持,万历皇帝派锦衣卫的黄应晹和神机营的沈惟敬先后两次送过来两万两白银,高丽朝廷拿这些钱犒赏了跟随逃来的军队,算是稳住了军心。辽东巡抚则陆陆续续送来了几万石粮食,让这几万高丽人能够勉强维持生存,王室、大臣和军队都有大明的配给,不用担忧吃不饱饭,但下面广大的民众和下级官员以及军士们的家眷就惨了,他们每天只能顶着烈日头,花上两个时辰的时间排队,然后领上一碗还算不怎么稀的粥饭,再靠着这碗粥吊上一天的命,明军士兵和高丽士兵则拿着长矛虎视眈眈的站在一旁,随时准备用矛杆抽打不守规矩的人。

为了一口饭,人们不再顾及脸面和良心了,当他们花光了随身携带的积蓄、卖光了一切能卖的东西后,就只有卖人了,于是卖身为奴、卖身为妓、卖儿卖女的现象不可避免的蔓延开来,高丽和明国的人口贩子、妓院老鸨,义州的黑帮份子、官兵和衙役,都趁机发了大财,每天运送哭哭啼啼女人和小孩的船只络绎不绝的朝江北驶去(大明官军不准高丽人过鸭绿江,封锁了浮桥)。不久,义州城的市面上便出现了畸形的繁荣,与民众普遍吃不饱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处的酒楼、青楼又火爆了起来,发了国难财的人们大肆享用着鸭绿江里的鲜鱼,还有从大明那边贩运过来的各种高档食材,以及那些刚刚卖身的青涩女子。

国君李昖听说了,也只是叹口气,然后把大臣们找来,商量着又派谁去跑一趟顺天府北京城,向大明天子哭诉。现在高丽朝廷几乎每隔两三天,都要派个使臣前往北京或是辽东去恳求援兵,使臣们接踵而去,络绎不绝,声泪俱下的告急文书也如雪花般的飞向万历皇帝的案头。现在北京城和辽阳城都滞留了许多的高丽使臣,他们每天都挤破脑门想去拜见各路大神,然后表演申包胥哭秦的戏码。兵部尚书石星和辽东巡抚郝杰的门前,更是从早到黑都排起高丽人求见,惹得明朝的大佬们烦不胜烦,如果不是看在要一同抗倭的份上,早就把这些家伙撵走了。

而最近这段时间的义州,更是人心浮动,各种消息漫天飞,一会说几十万大明天军就要来了,一会说倭寇顺着鸭绿江从东边杀过来了,全城军民的心态也随着大起大伏,犹如当下秋日的天气一般变幻不定。

当然国君李昖和一干重臣是不信这些谣言的,他们的眼睛一是盯着平壤的小西行正,一是望着西边的北京城,小西行正倒是守约没有发兵,但北京城那里也迟迟没有消息传来,李昖每天派人去江边眺望,结果不要说望眼欲穿的明朝大军,就是那个夸夸其谈的沈某人都没有踪迹,这种等待的无助之感,让李昖和大臣们真的是度日如年,如果不是有明军在城里守着,李昖是无论如何都要渡江跑到大明去的,就是最坚决主战的柳成龙,也是愁得头发都要全白了。

这天,君臣又聚在一起,不过不是讨论去大明的人选,而是下面的官兵们为了争夺地盘,发生了火拼,居然动了刀枪,出现了死伤。这可是原来未曾有过的事,以往的火拼,大家都还注意把握分寸,绝不使用兵器伤人性命,现在这种情况出现了,就说明下面的军队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哗变或是营哮,这事必须强力弹压下去。

于是李昖让柳成龙请来了明国锦衣卫同知黄应晹,以天子御军的名头,将几个肇事的主犯抓了起来,当街斩首。现在,李昖正在痛骂斗殴两边的主官将领,威胁要把他们也弄到菜市口砍脑袋。

一帮文武大臣和大明锦衣卫的黄应晹则站立两旁,眼观鼻、鼻观心,这两个小角色,还不值得劳他们的大驾来为之求情。但他们却不知道,这两个人中间,有一个是李昖宠妃金仁嫔的侄儿,叫金日正,是李昖专门弄进军中去掌握军队的,李昖当然不想自断羽翼。于是他一面骂,一面等哪个大臣出来替这二人求情,然后他才好顺台阶下来,给个不痛不痒的处分就算了了,但看现在这架势,好像没有一个大臣愿意出来说话,气得李昖在心里将大臣们逐一骂了个通。

李昖正在伤脑筋的想如何收场,这时每日派去江边瞭望的内侍跑了进来,跪下大声说道:“大王,来船了!”

李昖和大臣们全都一喜,柳成龙赶紧问道:“有多少船?是不是大明天军到了?”

“只有一条船。”

哦,那多半就是沈惟敬回来了,高丽君臣们有些失望,不过沈惟敬回来了也好,眼看与倭寇五十日的停战期就要到了,明朝大军还没有影子,还得仰仗沈某人往平壤走一趟,忽悠住小西行正继续傻等。

然而内侍却说道:“大王,来的不是大明的船,而是我高丽的板屋战船。”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