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身不由己 - 碧海残阳 - 黄沙独行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碧海残阳 >

第三百六十二章身不由己

天渐渐亮了,万里晴空,夏日的太阳火辣辣的悬挂在东方的天空上,只有远处地平线上还笼罩在模糊的雾霭之中。近万倭军官兵用低沉的声音喊着摄人心脾的号子,缓慢而又不可阻挡的向晋州城逼进。

战场上终于响起了一声沉重的炮声,炮弹呼啸着划破寂静,随即第二、第三声炮跟着声响起,空气被激荡起来,这是堡垒上三门真正的大炮发出的炮击,三发炮弹在黑色的潮流中划过一道涟漪,然后就消失了。

细川忠信听见炮声,想站起身来,但他却控制住了自己,始终端坐在马扎上,沉默的看向前方。棋盘已经布好了,棋赛已经开始了,棋子们的厮杀已经不再为他所左右,他现在的任务就是坐在这里,表现出他镇定和沉着,扮演好一个合格统帅的角色。

昨日长谷川秀一和木村重兹苦劝他撤退,被他拒绝了。他并非不知道现在的状况,后路被断,粮草告急,九鬼嘉隆那边也指望不上,晋州守备严密,城外那奇怪的五角堡他记得西洋红夷的传教士提起过,据说非常厉害,而且城外还多半有支高丽大军在一侧虎视眈眈。这一切都说明现在他和他的军队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处境,但他必须打这一仗,这不是他想打,而是远方的太阁殿下想打,而更主要的则是他手下的兵士想打。

太阁殿下急于解决南方的问题,然后好集中兵力去北方对抗大明,而且在太阁殿下看来,上万的倭军在高丽境内就是无敌的存在,如果当初在咸安就止步不前,太阁一定会将他换下,同样如果不攻打晋州就撤军,他还是会在太阁那里留下怯懦的印象。所以他必须攻打晋州,打赢了,自然他大方光彩,打输了,太阁就会重视晋州,重新评估晋州和全罗道高丽军的实力,而他因为在晋州作过战,肯定被太阁继续留用、戴罪立功,这样他个人不管输赢都会安然渡过,当然前提是倘若战败,他能全身而退,这也是他对长谷川秀一和木村重兹为保留精锐而耍小花招,装作看不见的原因。

同时,他手下的官兵也迫切的希望打这一仗,他们并不知道军队已经陷入绝境,即便细川忠信告诉他们粮食只剩下三天,但这反倒激发起他们作战的欲望。这些指望靠在战争中捞一把的家伙,在咸安那里却什么都没有捞到,从咸安过来,他们风餐露宿、饥肠辘辘、精疲力尽、衣衫褴褛,还一路遭到高丽人的纠缠和算计,早已怒火满腔,现在晋州就像一只大肥羊摆在他们面前,那里面有数不尽的财富、可以任意蹂躏的高丽女人,还有无数可以当作军功的人脑袋,一看见阻碍他们去尽情掠夺的军队,他们就恨不得立即冲上去将可恶的高丽人踩在脚下。细川忠信胆敢阻挡他们,那些跃跃欲试、野心勃勃的武士们,没准会发动士兵哗变,干掉细川忠信,然后他们自己再去攻打晋州。以下犯上,可是倭国战国时期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丰臣秀吉何尝又不是如此,太阁虽然一统倭国,但手下的几十万骄兵悍卒却没法安置,这些拿惯了刀剑的家伙,根本不会愿意再回去当个农夫或是小贩,但倭国的官位和土地只有那么多,大量立了功战功的士兵和武士得不到应有的酬报,他们现在还能等待太阁兑现承诺,但日子一长,他们的耐心也就耗光了。另外,倭国国内还到处流窜着数量众多的武士浪人,他们也想靠着手中的刀子来改变人生,国内现在安定了,无仗可打,这些人成为了流动在社会底层的巨大隐患,丰臣秀吉如果不能把这些人安置好,就只有想办法把他们消耗掉。

天下第一人的丰臣秀吉,表面上看把倭国统一了,实际上他却坐在了一座随时都会喷发的火山口上,底层武士和军人的怨气在不断积累,上层那些手握实权的大名们也蠢蠢欲动,于是他只有再次捡起刀剑,给这帮子嗜杀如命的家伙们找仗打,打赢了,用高丽的土地和财富来安抚他们,打输了,正好把这些不安定的因素消灭在高丽的土地上。丰臣秀吉并不担心小小的高丽不够他们折腾,打完了高丽,还有明国,打完了明国,还有天竺,总之,不要让这些家伙回到国内抢地盘抢钱,威胁到他丰臣家的统治就行。

丰臣秀吉对此看得非常清楚,因此后来即便战事不利,也一直固执的坚持打下去,直到他死后,大名们急于争夺天下,才将高丽的军队撤回来以积蓄各自的力量。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德川家康,他诛灭了丰臣家族之后,将全国依附丰臣家族的、近一半的大名统统削藩,包括那些大名手下的军队和官员,这样他相对丰臣秀吉而言,就活生生减少了一半的负担,战败者就应该有战败者的命运,不想死就老老实实打工挣钱去。同时,德川家康将社会阶级固化起来,辅以严酷的手段打击流民和浪人武士这些不安定分子,迫使他们定居下来,接受替老爷们做牛做马的苦日子。而为了彻底将社会稳定下来,德川家康后来还把基督教驱逐出去,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倭国延续了长达数百年的和平,这也是日本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既没有外战,也没有内战的和平时期。

炮声隆隆,厮杀震天,细川忠信不动如山。

一个武士跑进围幕,对细川忠信禀报道:“大人,将士们开始登城了!”

众将一阵骚动,但细川忠信依旧稳坐在马扎上保持缄默。

。。。。。。

城里,府衙后院,主人的卧室里。

昨夜有点兴奋过头的贞慎翁主李华睡得有些迟,到天亮时她还在睡,本来她打算一早就去尹佳慧的救护队那里的。她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和秦川一起站在城头指挥千军万马,城头的一门大炮突然怒吼,她吓得惊叫起来,便醒了过来,她坐在床上侧耳一听,外面又是两声炮响,便喊道:“郑嬷嬷,外面是不是打起来了?你怎么不叫醒我?”

“翁主醒了么?”郑嬷嬷推门而入,后面跟着两个侍女,进来替李华穿衣梳笼。

李华坐在床上,听任侍女摆弄她,问郑嬷嬷:“尹姐姐派人过来了吗?”

“来了有一阵了,府中的轿子和要去的人也都准备备好了,就等你起来。”

李华站起身就要往外走,那两个侍女慌忙退后,郑嬷嬷喊住她:“翁主,你脸还没洗呢,慌什么,蓬头垢面的,人家怎能认识你。”

“那你们搞快点,尹姐姐那里等着我呢。”

“不着急,这仗才开始打,伤兵要过一阵才送得回来。”

“好吧,不过你们还是要快点,对了,早上吃什么,我饿了。”

“这就对了,先吃饱了才有力气,今天晚饭还不知什么时候能吃上呢。”

等李华吃完饭时,外面已经炮声连绵了,她带着郑嬷嬷等人匆匆从月门出来,却见前院几乎空无一人,一问守卫,才知道今天所有的官吏都出去了,几位大人带着一些人上城墙督战去了,其余的人则在城中帮忙调度。

府衙大门外,郑嬷嬷准备了一辆载着丝布的大车以及李华坐的轿子,还有十来个仆从和侍女,也要与翁主一同前去救护队帮忙。郑嬷嬷望了一眼,大声问道:“哪位是保民军派来的?”

正背着大门与车夫闲谈的一个健妇转过身来:“郑嬷嬷,是我,宋嫂,尹大人叫我来接你们,翁主呢?”

郑嬷嬷是认得宋嫂的,知道她是尹佳慧身边的人,而且很有可能以后还会成为秦家的人,于是笑吟吟的招呼:“宋嫂,这等小事,怎么劳你过来走一趟啊,叫个人来就行了,还让你在外面等半天。”她又对仆从们说道:“你们怎么又不通报一声宋嫂来了,还让宋嫂在外面空等?”

仆从们连声道歉,宋嫂却不在乎,说道:“没什么,正好偷闲和这些家伙聊聊天,呆会回去了,又不知有多少事要做。”

李华走了出来,临上轿前问宋嫂:“外面打得如何了?”

“秦将军带那些小子们守得住,翁主且放心。”

李华正待上轿,却又听到不远处的文庙中传来来朗朗读书声,好像人数还不少,她想起了昨日秦川要学堂正常上课的事来,便对郑嬷嬷说道:“嬷嬷,我先去那边看看,看他们是如何上课的,这炮声响个不停,他们居然能读得进书?”

郑嬷嬷抱歉的看向宋嫂,宋嫂笑道:“尹大人吩咐过我了,要听翁主殿下差遣。”

于是一行人便向文庙走去,文庙的门大开,门口也无人看守,其实现在街上除了街垒处有几个兵士把守外,也见不到多余的人了。

李华下了轿,跨步进去,却见文庙大殿外的场地上,黑压压坐了一地的孩子,一个穿白色儒袍的老者正在领着学子们朗读:“保天下,然后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是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