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坦诚相对 - 碧海残阳 - 黄沙独行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碧海残阳 >

第三百一十三章坦诚相对

“你知道吗,她已经被宫中点过了,如果不是因为她为母戴孝,早进宫去了。”尹元康一句话把秦川说得当场就愣了。

“另外,你知道老夫这次为什么要将你提为中人吗?”

秦川还是一脸茫然。

“你出身商贾,只是良人,她乃老夫嫡孙女,是为两班之身,岂是你所能娶的?老夫就是怕你和她有什么事,才提你为中人,这样以后也好有个回旋,没想到你俩还真成事了。但现在你还是中人,仍娶不得她,须得再立大功,让大王陛下亲赐你为两班才行,而老夫之权也只能将你拔为中人。”

这是印度?秦川有些懵,敢情尹佳慧是婆罗门,自己原来是吠舍,现在是刹帝利?他并不知道,他才到这个时空时还只是个达利特,连首陀罗都算不上。

“不过宫中那边,老夫刚才已经问过任尚膳了,这几年是点了很多女子,但现在谁还顾得上,大王尚且自身难保,又怎敢扩充后宫。”

秦川这才吁了口气,至少不用去和国君抢老婆了,然而尹元康下一句话又把他的心提到嗓子眼了。

“不过老夫得问问家里,前几年有没有聘书和婚约,被宫中点过的女子,如果没有留在宫中,还是要嫁人的。如果有,还得将事情善后,如果没有,那就看你的了,依你的造化,这两年只要没死,弄个两班的身份,应该不难。”

这是才子佳人评书的那一套,去考个状元回来娶小姐,秦川心道,不过现在有兵有地盘,相信那高丽国君也会识趣放个两班的名额给自己,秦川问道:“如果有婚约又当如何?”

尹元康奇怪的看着秦川,说道:“你不知道吗?如果有婚约,人家如果不退,那就必须嫁过去。”

秦川一口酒水吐出去,猛的站起来,厉声说道:“他敢!”

远处的稻田和姜二一见,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拔出刀就冲了过来,把凉亭周围的侍从和侍女吓得惊叫走避,秦川一瞪眼睛:“滚,你两个跑来干甚?”

稻田朝凉亭里滴溜溜看了几眼,拉着姜二鞠躬道歉:“打搅主公了,小人该死。”然后两人赶紧溜开。

尹元康风轻云淡的端着酒杯呷着酒,问道:“那是个倭人?”

“嗯,原是个倭军足轻大将,被小子在昌原附近逮住的,剑术很高。”

“倭人贪利,少有恒心,你要当心使用。”

“多谢老大人提醒。”

秦川的冲动看在尹元康的眼中,他这才对秦川放下心来,看来秦川还真是看重自己的孙女,其实即便有婚约,还不是他尹元康一句话的事情,再说现在这样,秦川有兵有人,谁还敢到晋州来强娶尹佳慧不成?现在就剩最后一个问题了,尹元康看了眼退下的稻田利吉,悠悠的问道:“郑辙的堂弟,就是泗川县令郑弘,还有柳崇仁大人,都是遭遇倭寇了吧?”

秦川心一紧,不知该怎么回答,他的脑海中迅速的翻起了波浪。

尹元康见秦川迟迟没有回话,心中已然明了,便又说道:“朝中党争,历来循规蹈矩,不会轻易过线,东西两党这么多年的争斗,都是光明正大,不会在暗中行凶,此例一开,以后朝中的规矩可就乱了,人人都难以自保。”

秦川一咬牙,说道:“秦某非东非西,只是乱世之中,须用重典,大敌当前,一切须以抗战为重,否则稍有疏忽,大厦将倾。党争之事,太平年间尚可,战乱之时,国家当一心一体,全民皆兵,否则便是一盘散沙,国家社稷必将毁于此。”

尹元康端起酒杯,看着秦川,半晌不语,最后才说:“老夫乃西党之人,此端过节,老夫或可谅解,但日后你必遭西党诸人追讨,你且小心,那李洸和徐元礼是不会替你担待的。”

“多谢老大人提点,小子自会谨慎。”

“还有,倭乱之后,轻易不要回朝,设法就留在南边,南边多是东党,自会照拂于你。至于佳慧之事,老夫尽力为你成全。”

秦川没说话,站起身,对尹元康行了个大礼。

尹元康受了秦川这一拜,表示认可了秦川的提亲,他放下酒杯,又问道:“对了,翁主一事你如何处置?”

“小子临行前问过翁主了,她不愿意到全罗道来,也不愿意回北边去,她担心到时候又被抛弃,大概是小子因为救过她两次吧,她坚持要留在晋州。”

“你和她没有什么吧?”尹元康有些不放心,怎么秦川到处都在救美啊。

“我能和她有什么,她可是翁主啊。”

“明日你走时,任尚膳会派一位內官随你去晋州,一是确定翁主的身份,如果没问题,就会留在晋州侍奉翁主。”

“不会有假,当初在水原,李洸大人认出了郑嬷嬷。”

“但李大人没见过翁主本人,老夫倒是见过,定远君还是她同母之弟,不过老夫和定远君一时半会都去不了晋州,翁主暂时也来不了这里,任尚膳派的这位内官,是见过翁主的。”

“这没问题,让那位内官随我走就是。对了,老大人,还有件事,全罗道水军左使李舜臣大人也屡败倭寇,怎么没有封赏?难道朝廷还不知晓?”

“果真如此?朝廷只知道庆尚道两路水军全军覆没,还斩杀了逃跑的水军左使朴泓,水军右使元均不知跑哪里去了,估计知道了也要问罪。”

秦川笑道:“看来是大王和朝廷跑得太快,李大人的奏折没有追上。”

尹元康呵斥道:“休得胡言。”

“那元钧把一百多条船全部弄沉了后,就带着剩下四条板屋船投奔李舜臣去了,现在他跟在李舜臣屁股后打酱油呢,可怜那几千水军还被他给丢在巨济岛上了。”

尹元康一皱眉头:“打酱油?什么意思?”

“就是跟在人家后面蹭功劳罢,李舜臣带着全罗道的两支水军跟倭寇大小接战十几次,居然没一次落败,估计现在打掉了倭寇上百条船了,让倭寇水军一直没法过泗川和丽水一线。”

尹元康一下来精神了,急切的问道:“如此大捷,他怎么没有及时上奏折啊?”

“他上了啊,每次出海打胜仗后都上了,还是小子刚才说的,朝廷跑得太快了,他的奏折追不上。不过不要听他在奏折上胡吹,他是打掉了很多倭寇战船,但绝对没有像他吹的那样,打掉了人家上千条船,杀了人家几千上万的兵士,整个倭寇水军都才万余人,照他吹的,现在海面上都没有倭寇水军了。”

尹元康笑道:“这你就不懂了,朝廷屡败,颜面全无,不拿出几个像样的大捷来,何以振奋军心民心,再说百姓知道个什么,他能跑到海面上来点数吗?不仅是他李舜臣,你不是也打了几个胜仗吗?还有这次全罗大捷,老夫会尽快给朝廷发捷报。你叫人快马回去找李舜臣,让他赶紧用快船向义州报捷,原来怎么写现在就怎么写,估计他的三道水军统制使是跑不掉的了。”

“这有点不妥吧,到时候大王一看,倭寇水军都没有了,命令他去打釜山怎么办?”

“官场上的事,没那么认真的,李舜臣也是在官场上侵淫几十载的人了,他自有办法。至于你,正好用你的功勋捞个两班的身份,两次昌原大捷、清州大捷、宜宁大捷、还有这次全州大捷,斩俘倭寇万余,朝廷不拿出个兵马节制使来,都说不过去了。你不是还俘获了倭寇吗?弄些到北面去献俘,最好把那些倭寇将领送过去。”

秦川听了,眼睛都瞪大了,说道:“这怕是不好吧,哪有上万倭寇?献俘更不成了,那些降倭大都投靠我军了,在为我军效力,弄些倭寇的盔甲兵器和旗帜送回去行吧?还有那些被俘的倭军将领,明年都必须还回去的。”

“你不愿交人,”尹元康下意识的看了眼远处的稻田利吉,说道:“弄些旗帜旌鼓回去也行,另外......嗯?你要把被俘的倭将还回去?怎么回事?老夫没听错吧?”

秦川因为尹佳慧的缘故,也不再对尹元康隐瞒了,便把与小早川隆景停火的事说了,尹元康仔细的听,不发一言,最后秦川道:“这也是没法之事,倭军势大,我军现在还无法与之对抗,正好北面有事,小早川隆景才不得不与我军暂时息战,如果坚持打下去,把福岛正则又引过来,全罗道将面临灭顶之灾,晋州自然也无法保全。”

“所以你就用他的儿子要挟他停火?还同意与他走私贸易?”

“李大人、徐大人和权大人都是同意的,当时情况非常危急,连李大人都两次亲自操刀上城墙厮杀了,据说砺山那边打得更惨,郭大人带了六千人过去,回来了一千五,全罗和忠清两道的军队,这次基本打残了,现在整个南方,还能战的军队,就只剩下晋州的万余人和权大人的四千光州军。老大人您说,与小早川隆景继续拼下去,再来支倭寇大军怎么办?”

尹元康站起身,在凉亭内走了几圈,叹息道:“没想到情势如此之危,这件事也是你们无奈之举,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但如何与大王和朝廷说,确是难事,不说,则是欺君大罪,说了,尔等背着朝廷与倭寇私相媾和,也是大罪。”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