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三份教旨 - 碧海残阳 - 黄沙独行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碧海残阳 >

第三百一十章三份教旨

第二天午后,高丽定远君李琈、司宪府执义尹元康和景福宫尚膳任福三人,率领钦差使团的众人和留守光州的官员将领一同登上北门,在城门楼前摆上香案,侍卫们也排出了钦差的全套仪仗,就等着李洸和徐元礼率领大军来到城下跪接教旨(高丽国王的旨一般称作教旨,用汉字文言文书写,直到甲午战争后,倭国强迫高丽变成大韩帝国,国王改称皇帝,教旨也才改称诏敕),光州城的百姓一早也听说了,纷纷涌来围观。尹元康暗自想道,届时成千上万的将士在下面黑压压的跪拜,高丽王室和钦差使团的威势自然也就起来了,想必李洸和徐元礼的不二之心也能收敛许多。

快马已经来报,南下的大军早上就出发了,估计午后即可到达,然而等到大半个下午都过去了,大军还没有影子。李琈、尹元康和任福和钦差使团的其他成员、以及光州的官员们站在城头上,被烈日灼烤,早已是汗流如雨了。李琈还算好,头上有黄罗伞盖遮着阳光,其余人就难受了,但在光州百姓的万众瞩目之下,所有人站着又不能乱动,只得强行挺着,任汗水直淌,而那些年纪比较大的,像尹元康,却是靠着旁人搀扶着才站得稳了。

在众人焦急的而又沉闷的等待中,太阳慢慢的偏了西,时间到了申时左右,阳光好歹弱了许多,阵阵凉风袭来,城头上的人们才稍微好受了些,但众人的腿脚早已酸麻。尹元康和任福对视一眼,各自咬牙苦笑,知道是被李洸那伙人摆了一道。

“来了,来了!”有人叫了出来,城外远方,终于出现了一条黑色的线,城头上的人们也长吁了口气,而原先在城下聚集的百姓,此时已剩不下几个人了,毕竟大家都要忙各自的生计,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来看官员们演戏,再加上暑天的太阳煞是晒人,没人能在阳光下站上几个时辰的。

尹元康等人也是松了口气,纷纷打起精神,准备接受千军万马的跪拜。然而令他们失望了,大军来到光州前五里处,居然停下来开始扎营寨了,兵士们四散开来砍伐树木、挖沟垒墙、搭建帐篷,只有有三四百骑兵,打着旗帜朝光州城滚滚而来,估计是李洸、徐元礼等一伙官员和将领。这队人马也不在城门前下马跪拜,而是直接入城,然后一些人下马从甬道上鱼贯而上,另外一些人则接管了城门,还有些却径直入城去了。

李洸和一众人等上了城门,这才倒金山、推玉柱、呼啦啦的跪倒一片,口称护驾来迟,请定远君恕罪。尹元康等人一看,李洸和众人居然没有穿朝服,个个都是顶盔挂甲,腰间还悬着刀剑,同时李洸带上来的一百多甲士,上来之后就一字排开,隐隐带着一股子杀气。尹元康和任福倒抽口凉气,看来李洸对他们的防范之心甚浓。

李琈见一大群穿着盔甲的人跪在面前,不禁有些紧张,下意识的朝站在左右的尹元康和任福投去求助的目光,尹元康大声喝问道:“尔等觐见王子殿下,何故着甲带兵?”

李洸答道:“值战乱之际,微臣尚在军中将兵,须得着甲,望殿下恕罪。”

郭嵘、权栗、徐元礼、秦川以及一众人等随之也一起喊道:“望殿下恕罪!”

李琈吓了一跳,手脚开始微颤,尹元康则气得老脸通红,正待发作,还是任福反应快,赶紧挺身站出来打圆场:“诸位才获大捷,击退倭寇进犯,何罪之有?诸位臣工劳苦功高,抗击倭寇、力保社稷不失,有大功于朝廷,大王特遣定远君殿下前来全罗道抚慰尔等官吏军民。”

任福说着,看了李琈一眼,示意他要稳住,然后又看了眼尹元康,要其稍安勿躁,然后拿出一卷教旨打开,微笑着说道:“全罗道巡察使李大人、光州牧使权大人听旨。”

李洸和全栗叩头:“臣李洸(权栗)恭听教旨。”

任福清了下嗓子,然后用宦官特有的尖利嗓子高声念道:“王若曰,全罗道巡察使李洸,先有龙仁、锦山之败,丧师失地,理应革职问责,然后有全州之捷,孤心甚慰,本欲许之留职立功,然国家法度,不可轻动,故兹准所请,降为监军之使。光州牧使权栗,屡败倭寇,可为全罗道巡察使。万历二十年八月二十一。”

李洸和权栗听了,叩头谢恩:“臣李洸(权栗)叩谢王恩!”

任福又拿出一道教旨:“金海府使徐大人听旨。”

“臣徐元礼恭听教旨。”

“王若曰,釜山沦陷,军民惨遭屠戮,人神共愤,金海府使徐元礼,率兵民数万走避倭寇锋芒,仁心敦厚,堪为孤之牧民之使,今设晋州府,徐元礼可为晋州府使。万历二十年八月二十一”

“臣徐元礼叩谢王恩。”

原来高丽内阁还只想设晋州牧,以柳崇仁为晋州牧使,但柳崇仁被杀之后,尹元康和任福觉得事态严重了,晋州有割据和投敌的危险,于是只得让徐元礼继续执政晋州,但徐元礼本是金海府使,不可能降一级当牧使,于是两人便把晋州升级成为府,让徐元礼继续当府使。

众人听了两道教旨,正待起身,任福却又摸出了第三道教旨:“晋州保民使秦川听旨。”

秦川一愣,怎么自己还有旨?

任福念道:“王若曰,釜山义士秦川,先有不畏强暴,揭竿而起,数击倭寇,后又拯翁主于乱军之中,功在王室。特赐中人之身,位五品兵马虞侯,职晋州助防将,所募保民军,编入兵册为晋州防军。万历二十年八月二十一”

“臣秦川叩谢王恩。”

任福笑道:“恭喜秦大人,以后就是朝廷正式官身了,你我同为大王效忠。”

秦川懵了一阵才反应过来,连忙爬起身接过教旨意。这个时代的高丽人分三等,两班(王室贵族和士大夫)、中人(贵族的庶子女和级别不高的官吏将佐、一般的有功名的士子)、良人(庶民,即农、工、商),实际上三等之下还有贱民(奴隶、奴婢、贵族官员和贱婢所生的子女、山林中的野人)。秦川当初被绝影岛烽燧台守兵救上来,由于身份不明,实际上是属于“贱民”一等,因此队上连名册都不造他的,自然也没有军服、兵器和粮饷,烽燧台权当养了头干活的牲口。后来他假冒郑拨的亲兵,算是自己给自己升了一级,变成了“良人”,再往后秦川拉起了队伍,又值战乱,就没人来过问他的身份,他也昏头昏脑的这么过来了,甚至还不知天高地厚的想娶“两班”出身的尹佳慧(尹佳慧是尹元康的嫡子的嫡长女,响当当的嫡长孙女,可以入宫竞选王妃的)。

秦川不怎么懂高丽的阶级制度,但其他人却懂。实际上现在尹家是决对不会允许秦川娶尹佳慧的,毕竟尹佳慧是“两班”身份,而秦川只是个“良民”,阶级差得太远,只是徐元礼和李惟俭等人看重秦川的前景,才支持秦川的,只要秦川有实力,迟早都能弄到“两班”的身份。至于贞慎翁主想下嫁秦川,因为李华的生母是中人,且又不是王妃,李华自然是不可能成为某个“两班”贵族的正室,而只能成为“两班”贵族的侧室,或是“中人”的正室,她的子女即便贵为王族血裔,也只能算是“中人”。当时她把秦川当成“中人”了,自然可以嫁给秦川并理所当然的成为秦川的正妻,以后秦川做大,捞到了“两班身份”,她也会水涨船高,至少她和秦川的子女就会妥妥的成为“两班”。

而自打尹元康到了光州,打听到晋州的事情后,就开始关注起秦川来,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秦川救了尹佳慧的缘故。尹元康是过了无数大江大河的人,自然估计到自己的嫡孙女很有可能失节了,还有可能与秦川扯不清了,为了家门的声誉,他开始考虑如何善后尹佳慧的事情。尹佳慧实际上早就被王室看中,要么入宫去当李昖的尚宫、尚义,要么去当临海君的侧妃,只是因为尹佳慧的母亲去世,她要留在家中戴孝三年,这才耽搁下来,没想到跟着父亲到多大浦,却撞上了倭寇入侵,后又被秦川搭救。

现在高丽王室肯定顾不上尹佳慧入宫这档事了,而尹佳慧多半跟秦川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即便二人之间没有事情发生,秦川也是知道某些事情的,比如尹佳慧到底有没有被倭寇侮辱,而要堵住秦川的口,就只能让尹佳慧嫁过去。但尹佳慧下嫁给秦川,至少现在还不合适,秦川只是个“良人”,尹佳慧嫁过去同样会令家门蒙羞。于是尹元康公器私用,拿出一张空白旨书,大笔一挥,升了秦川的官,同时耀升了秦川的身份,为以后尹佳慧可能嫁给秦川埋下伏笔,当然,现在秦川也才只是“中人”,还是高攀不起“两班”的尹佳慧的。

尹元康是拿收买秦川作为理由,来说服任福和李琈同意发出这张教旨的,李琈人小,自然听尹元康的,任福看了看尹元康,想了片刻,也同意了。

于是城头之上,就出现了第三份教旨,秦川也就此踏上了第二阶级的阶梯。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