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宣战诏书
在沈惟敬到达的前几天,锦衣卫同知黄应晹就先到了义州,他不仅给高丽朝廷带来了两万两银子,还带来了万历皇帝的诏书,诏书中说已钦差兵部和户部两位大员前往辽东前线,已调集十万精锐健卒,不日就将入朝。同时,江南诸省水军也戒备待命,准备反攻倭国本土。另外,也给琉球国王下了诏书,要其出兵助战。当然,按照惯例万历皇帝还给所有敌酋的首级上都标上了一笔丰厚的悬赏:有生擒或杀死平秀吉(丰臣秀吉)者,除封万户侯外,另有赏格;有生擒或杀死平秀次(丰臣秀次)者,封万户侯;有杀死或生擒小西行长、宇喜多秀家、加藤清正等同级别敌将者,赏银五千两,以下类推。
这是一道牛皮吹上天的圣旨,辽东哪来的十万精兵,压箱底的三千精骑都丢在平壤了,眼下能有五千都不错了,大明的精锐和战略机动部队都还陷在宁夏,各地抽调的部队更是遥遥无期,因为调兵的圣旨还在驿道上往各地跑呢(还好,万历没像他那个不成器的孙子一样,裁拆了驿站,现在李邮差张快递们还在勤勤恳恳的为大明传递信件,保障大明的神经系统正常运行)。
而水军,现在大明拿得出手只有广东水师,但现在却在南边与海盗以及红夷人打得不亦乐乎,根本就抽不出身来北上,至于反攻倭国本土,好像自从郑和之后,明朝的战船就再没出过远门了。琉球出兵更是扯淡,因为琉球已被迫加入了倭国一方,派兵来到了高丽,如有可能,让他们阵前倒戈倒是值得一试。
而万历开出的赏格,死在高丽的大名级倭将,只有来岛通总一个,不过万历并没有给这等小脚色开多少价码,至于其他的重量级倭酋,很多都是死在德川家康手中,不知道后来德川家康有没有派使者来申领这些钱?
其实这就是一道给高丽人打鸡血的圣旨,让他们看到希望,能坚持到明朝大军到来。当然万历也清楚,靠高丽的残军以及查大受的三千步兵,是不可能挡住倭军的,他把拖住倭军的希望放在一个在朝中大臣认为非常不靠谱的商贾身上,不得不说,万历皇帝的心脏不是一般的大,军国大事,居然就敢托付给一个没有任何资历、也没有任何官身(那个游击只是个不入流的虚衔)的平头百姓,颇有点春秋霸主们的风采。
但这诏书却又实实在在是高丽所急需的,吹牛的背后,却是大明对藩属的庄重承诺,这是一道宣战的诏书,代表着大明将不遗余力卷入这场战争,直到最后决出胜负。想想后世倭国人发疯去偷袭珍珠港,把灯塔国拖入了战争,那些苦撑了几年的各国首脑们,如丘吉尔,如蒋某人,他们的心理怕是和现在的高丽国君李昖的心理完全一致的。当然丘吉尔和蒋某人是不能跪拜的,还要尽量压抑住内心的狂喜,李昖却是要跪的,于是他当场就带着高丽的群臣和军民在西门外向东南方跪拜,数万人齐颂大明天子,哭号之声直达九天云霄。
李昖随后在行宫内接见了黄应晹,这次高丽人不敢再隐瞒,尹根寿和李恒福等人将能收集到的所有万历十九年以后,高丽与倭国的文书和信件统统交出,让黄应晹查验,并极力澄清派使团前往倭国见丰臣秀吉,只是为了窥探倭国虚实,刺探倭国是否会兴兵进犯,决没有投附倭国之意。
黄应晹临行前已经知晓了朝廷的意图,现在不是追究这些事情的时候,必须稳住高丽朝廷,替大明挡住倭军,于是便做出万分感概状,表示高丽对大明的事父之心坚贞不一,并当场上书朝廷,写道“高丽君臣,宁以国毙,不负天子之恩”云云,于大明使者和高丽君臣一片和谐,同仇敌忾之情溢于言表。
戏演完了,黄应晹却不走,而是坐镇使馆,不仅派手下南下刺探军情,还在义州城广布眼线,收买高丽官民,俨然将锦衣卫义州分店开张营业起来。高丽大臣去问,他只说是要替朝廷收集军情,高丽君臣这下明白了,万历对他们并不放心,把这位弄来常驻监视他们,但高丽君臣现在哪敢提意见,还得笑脸款待,生怕得罪了这个锦衣卫的二把手。
而今天来的这位沈钦差,黄应晹已经得到了锦衣卫的快报,要他全力配合沈游击完成假议和、拖延倭军的大计,当然也要全程监视和保护他。黄应晹觉得有些怪异,朝廷内官外官那么多官员,如此的军国大事,怎么会选不出一个人来,而是找来这么一个快要入土的平民老头?当然这些疑惑他是不能说出来的,特别是对高丽君臣就更不能说了,反而还要力捧沈惟敬的臭脚,让高丽君臣把沈某人当作一位了不得的人物。
于是高丽国君就带着大臣们就又一次来到西门外迎接大明的天使了,不过奇怪的是黄应晹却并没有一同来迎接,他说自己病了。
当沈惟敬走下船来时,高丽君臣还是被他那轩昂伟岸的形象折服了,确实不愧是天朝上国的钦差,于是高丽君臣摆好香案,准备聆听天子的圣旨,但沈惟敬却并没有拿出圣旨,而是张口传起口谕来:“……尔国以礼仪之邦,不知兵法,凡用兵之道,上观天文、中见地利、下察人事,前日之败,反此而致败,朕闻而震怒,发兵七十万,非但恢复尔国,直欲荡覆倭巢也。……”
高丽君臣挨了一顿训,有些懵,又听说要发大兵七十万,惊喜之余,突然又觉得没对,黄应晹拿出的圣旨说发辽东精锐十万,这一下变七十万了,高丽君臣对大明还是了解的,自从成祖爷扫荡蒙古以来,大明就再没出动过十万人以上的大军了(最多的那次,土木堡之变,实际上只有六、七万京营以及几万民夫)。不过高丽君臣也知道大明皇帝的口谕历来不怎么靠谱,还往往被传达的人注水,不过既然敢号称七十万,那不说一半,十分之一,七万应该有吧,七万天军一来,倭寇就真的只有跑路的份了。
但高丽人却没有想到,实际上到来的明朝大军,就是七万也没有,李如松手下只有四万出头的人马。当初支撑太祖、成祖动辄能够调动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大军的卫所军制,早已崩溃,百万卫所兵却只是百万佃农甚至农奴。明军打仗,几乎全靠数量不多的家丁和募兵(能战的边兵也大都是募兵,占边兵多数的卫所兵也退化成佃农了),李成梁得以控制辽东,也全靠九千家丁,这是辽东铁骑的真正中坚。而明朝的军队又不可能全是家丁和募兵,因为财政根本支撑不了,土地兼并、财税漏洞、连年灾荒,使得大明的财政状况几乎濒于崩溃,皇帝都被逼得派太监到处去敛财,后来“万历三大征”几乎打空了国库和皇帝的内库,但朝廷的财税政策还是没有得到改革,反而向最底层的农民伸手,最后把国家的根基全部掏空,于是大明轰然倒下。
而历史上明朝投入高丽的军队总数,连水军一起算也没到十万,这也是战争进程异常艰难,并拖延长达七年之久,甚至中途明庭还想议和的根本原因。此时的大明,早已是帝国残阳了,只是它的余晖看起来还是那么的壮丽和绚烂。
沈惟敬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口谕,他走时甚至连万历的面都没有见到,但他为了镇住高丽君臣,才敢于冒假传圣旨的大罪,其实他心里也有底,只要事情办妥了,万历不会计较这些。
口谕传完了,他就开始把大棒和萝卜一起朝高丽君臣头上扔去,说得李昖和文武众臣一愣一愣的,最后听了半天,这位沈钦差说了大半天,却又像什么也没说,尽在天上画月亮。不过沈钦差带来的一万两御赐白银倒是真的,于是高丽君臣们还是感恩戴德的把钦差大人迎进了义州城,然后又为他举办了接风宴。接风宴上,沈大人继续口若悬河,然而有心的高丽大臣听了半天,却发现沈大人至始至终都没有说这趟高丽之行他是来干什么的,难道就为了送那一万两银子?而且有些高丽大臣还注意到,那位锦衣卫的黄大人也一直没有来到宴会现场见这位沈钦差。
黄应晹对外称病,窝在驿馆不出,却派手下全程盯着沈惟敬的一举一动,他当然是不会屈尊来见沈惟敬的,自己是从三品的官,还是天子亲军,沈惟敬只是挂了个四品的虚衔,而且他知道沈惟敬手里没有圣旨,口谕也是瞎编的。嗯,这事他要汇报回去,看上面有什么说法,假传圣旨,这沈游击看来胆子确实不小,怪不得敢孤身前往倭营。
到晚上时,沈惟敬也被安排到驿馆来了,于是满脸酒气、志得意满的沈游击来见黄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