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必须糊涂
祖承训还算走得及时,当他们赶到清川江浮桥时,浮桥还在,高丽人也不知道前方战败了,但看到了狼狈逃回的明军,守浮桥的高丽兵士顿时一哄而散。明军也不管他们,过了浮桥之后,马上就放火焚烧浮桥,然后就在高丽人的军营里歇息。
到了晚上,对岸的倭军没有出现,北边却来了一队高丽兵士,准备偷偷摸进营寨,却反被事先埋伏的明军围住,祖承训下令将这队高丽军缴械,带队的高丽军官赶紧跪在地上恳求饶命。祖承训一问,果然是奉命来烧浮桥的,其实还有个命令,就是斩杀明军的溃兵,这个当然不敢说出来。
明军将士群情激愤,王守官建言将这队高丽兵押往义州,与高丽朝廷对质。
祖承训没吭声,想了一阵,却先让那将领写了供状,再签字画押,然后大喝一声:“杀!”
高丽官兵和明军官兵都愣了下,祖承训猛地拔出战刀,一刀捅进那个高丽军官胸膛,明军兵士一看,马上跟着下手,片刻之间就将这队高丽官兵斩杀殆尽。
王守官和一众将佐看得目瞪口呆,祖承训道:“我军还得依仗高丽朝廷来与倭寇作战,脸皮不能彻底撕破,此供状本将会想法呈交给陛下,以洗冤屈。而我军不声张此事,却杀了他们的人,想那高丽朝廷自会知道厉害,以后必将收敛许多,不敢再打我军主意。”
王守官这才恍然,看来祖承训这个副总兵并不是单靠蛮勇和李成梁的照拂当上去的,自己在军中混了大半辈子还是个游击,确实是高度不够啊。
几天后,祖承训带着败兵会回到了义州,此时义州城却呈现出一种诡异的景象,不仅没有了祖承训渡江到来和出兵时的热闹场景,甚至高丽人也没有派大臣出城,来迎接这支为高丽抛头颅洒热血的队伍,反而城墙上的兵丁倒是不少,城门虽然没有关,但却隐隐有种如临大敌的气氛。
祖承训既不进城,也不派人通报高丽朝廷,带着手下径直奔向鸭绿江上的浮桥。
不久城里一个官员骑马跑了出来,询问祖将军欲往何处,结果连祖承训的面都没有见到,最后这个官员就只能眼巴巴看着明军上了浮桥,头也不回的过江回辽东去了。
等这个官员又跑回城里回复国君李昖时,行宫里已经吵翻了天,极力怂恿明军奔袭平壤的柳成龙等主战派遭到了众多朝臣的攻击,李昖却在上面装聋作哑,其实大家都清楚真正的幕后推手就是李昖,只不过不好说而已。当祖承训在清川江浮桥斩杀高丽官兵的消息传回来之后,君臣都知道这下麻烦了,祖承训肯定会回去告状,搞不好会惹怒万历皇帝,那高丽复国也就完全泡汤了,于是现在大家就准备把柳成龙交出去,给他扣个“私通倭寇、陷害天军”的罪名(虽然此事被明庭和高丽小朝廷压下来了,但后来李如松入朝后,还是找碴把柳成龙绑起来抽了一顿鞭子,算是给了手下屈死的将士们一个交代)。
吵了大半天,最后“西党”首领左议政尹斗寿一锤定音,这事是肯定不能认的,柳成龙也是不能交出去的,一旦认了,大明天子就没法向天下交代了,派出去援救高丽的军队反倒被高丽算计,这高丽还要救吗?现在高丽唯一的指望就是大明,惹恼了大明,大家连流亡政府的流亡官都没得做,现在只有低下脑袋,表白陈情恳求原谅,希望大明看在一致对外的情况下,放过此事,以后一心一意配合大明天军,绝不再弄幺蛾子。为了求得大明的谅解,尹斗寿不顾年迈,决定亲自走一趟辽东。
计议一定,尹斗寿看着跪在地上汗流浃背的柳成龙,叹了口气,说道:“柳大人,老夫是看在你一心为国的份上才救的你,望你以后好自为之,不要再自作主张,老老实实侍奉大明上国。高丽要想复国,靠你我是不成的,只能依靠上国天子。”
说罢,尹斗寿又将眼睛盯向上面的国君李昖,李昖脸色微红,不敢直视尹斗寿,垂下眼光去看跪在面前的柳成龙。
尹斗寿估计的不错,祖承训一回去就把高丽人给告了,还将斩杀的那个高丽军官的供状呈给了巡抚郝杰和总兵杨绍勋。郝杰和杨绍勋觉得这下事情大了,明军不仅全军覆没,高丽人还有私通倭寇的嫌疑,下面该怎么办,他们也不敢擅自做主了,于是赶紧用八百里快马将消息传回北京。
消息一到北京,朝廷顿时震动了,群臣一片哗然。万历帝震惊之余,也犯起了踌躇,他也怀疑起高丽人勾结倭军入寇大明了,于是就把代理首辅赵志皋和兵部尚书石星找来问询。
赵志皋看了看辽东巡抚和总兵的奏折,说道:“陛下,这是祖承训轻敌冒进招致的大败,与高丽君臣无干。”
石星却道:“阁老,这高丽君臣诱使祖总兵出兵,而且失败后还意图杀人灭口,这有高丽人的供状作证,他们国家覆没在即,难保没有私通倭寇之意。”
万历瞪着赵志皋,看他如何解释,赵志皋不慌不忙的说:“敢问石尚书,我朝是想和倭国一家打呢?还是想和倭国、高丽两家打?”
石星一怔,万历却反应过来了,不过也不说话,继续听赵志皋的下文:“借道伐明?这也信?高丽是不会投附倭国的,否则也不会逃到义州来,而且还想内附。这事不过是高丽君臣急于收复平壤,想法诱使祖承训出兵,结果招致大败,之后又怕陛下问罪,就想收拾后尾而已。祖承训杀了他们的人,想必他们也不敢再犯了。以后与倭军大战,高丽君臣不可或缺,贸然兴师问罪,倒有可能真让高丽君臣生出二心。”
石星问道:“难道此事就如此了了?高丽可是有欺君之嫌。”
赵志皋道:“大敌当前,当不计小节。而今各地征发的大军尚在途中,李如松的辽东军也在宁夏,辽东空虚,此时还得靠高丽君臣来稳住阵脚。老臣估计,现在高丽君臣定是慌了,估计会派重臣前来陈情,我朝可以借此将此事揭过。”
“那辽东副总兵祖承训该如何处置?”石星问道。
赵志皋对万历作了个揖,说道:“祖承训战败虽是受高丽君臣蛊惑蒙蔽,但轻敌冒进确实不假,恳请陛下让其戴罪立功。”
万历虽然知道必须采纳赵志皋的建议,但还是有些冒火,被高丽君臣摆了一道,死了这么多将士,他不想就这样轻轻放过,但同事他也知道,这是非常时期,稍有不慎,就会铸成大错。于是思索了片刻,说道:“厚恤战死将士,着人训诫祖承训,允其戴罪立功,另赏白银五百两。”
赵志皋和石星都愣了下,但马上就明白万历的意思了,这是做给高丽人看的:你们干的好事,我可是一清二楚的,这次算了,下次再犯,就饶不得了。
万历还没完,又说道:“遣锦衣卫同知黄应晹去义州,查勘战败之由,并着其驻高丽,负责侦探军情。”
黄应晹在锦衣卫中专门掌管四边夷情的收集,是锦衣卫两个指挥同知之一,而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却专心于国内事务,现在万历把黄应晹放到高丽去,骆思恭应该明白锦衣卫的工作重心该转为对外战争了。万历把一个锦衣卫同知放到高丽君臣的身边,除了不再依靠高丽人不靠谱的情报外,还有敲打和监视的意思,现在高丽君臣的任务就是发动民众、征集粮草、维持治安,替大军做好后勤,至于以后战争的指挥权,是肯定不能再让他们染指的了。而且现在战争升级了,战争指挥权同样也会由辽东方面上交到朝廷,交由兵部来负责了,其实是皇帝和内阁直接指挥。
石星随即提议:一、调派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三千步兵,渡江护卫义州;二、调山东水师参将骆尚志率舟师前往义州,驻屯鸭绿江;三、再运两万两银子给高丽朝廷,让他们征集粮草,以备后来大军使用。
万历一一照准,最后石星还是觉得不把稳,毕竟现在辽东空虚,如果倭军杀来,不要说义州难保,就是辽东也要受波及,前不久倭军就打过图们江,与女真干了一仗,努尔哈赤还请求出兵高丽,现在难保倭军不打到鸭绿江来。于是他说道:“陛下,祖承训败后,辽东空虚,可遣人说以议和,拖延倭寇进犯,以待大军赶到辽东。”
赵志皋眼睛一翻:“假议和?恐有损朝廷威仪。”
万历却不管这些,说道:“阁老才说的大战在即,不拘小节,兵不厌诈嘛。石尚书,可派何人出使?”
石星道:“陛下,阁老说得也是,毕竟这假议和有伤朝廷脸面,可在民间寻觅有能之人,充作朝廷使者,只给虚衔,不叫入流,以后一旦议和不成,朝廷也能撇清关系。”
万历一听,这样也成?忙问道:“可有人选?”
“有,嘉兴人沈惟敬,为臣内子同乡。此人之父沈坤原为浙直总督胡宗宪麾下千总,沈惟敬年方弱冠就和父一道抗倭,曾救过宗宪,父子皆受宗宪器重。后宗宪受严家父子牵连下狱,沈氏父子也去职还乡,惟敬随父经营海贸,去过倭国多次,通晓倭语,知其国情。其父死后,家道中落,惟敬寓居顺天府,得以与臣内子之父相识。臣与其交谈数回,此人思维敏捷,口才甚好,可当此任。”
万历听了,转头问赵志皋:“阁老认为如何?”
赵志皋看了看石星,心道这石尚书还真是敢干,用民间之人,最后若是成事,则将得罪无数科举出身的官员,若是不成,早晚牵连与他,而这沈惟敬一旦踏足进来,不管成事与否,都是死路一条。唉,赵志皋暗自叹口气,辜且让石星去做吧,事情总要人去做,至于以后如何,也只能到时候再说了。
“臣附议。”赵志皋恭恭敬敬对万历行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