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倭乱由来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月,大明直浙总督胡宗宪为彻底解决东南“倭乱”,派遣心腹蒋洲远赴倭国平户,通过王直的义子毛海峰与王直搭上了线,提出招降王直。王直接受了胡宗宪招降,随后和毛海峰一起,率领自己的船队和大友家的朝贡船队,从倭国五岛出发前往浙江岑港。
由于船队规模太大,被大明水军阻于舟山,接着事情发生了突变,蒋洲居然被浙江巡抚王固本派人抓起来了,而胡宗宪却无能为力。毛海峰见事情有变,劝王直不要登陆,但王直不顾毛海峰的苦苦劝说,执意孤身上岸,来到定海向胡宗宪归降。
次年二月,王直到杭州谒巡按王本固,却被王固本诱捕。他在狱中向嘉靖皇帝上《自明疏》,恳请朝廷放开海禁,允许沿海开放通商口岸,设立海关收取关税,并承诺率领所部为朝廷效力,平定海疆。是时,他已拥有战船逾千,水手数万,几乎完全控制了北到倭国、南至南洋的广袤海域,远比后来大明招降的郑芝龙势力强大得多。
但是王直此举却触犯了大明东南士绅集团的切身利益,大明实行的海禁之策,实际上只是禁止了朝廷和百姓从事海外贸易,却禁止不了士绅们从事海贸,相反他们还能通过海禁,牢牢的垄断住大明的海外贸易,一旦放开海禁,他们的垄断地位和垄断利润自然没有了,而这个利润却是非常惊人的。
当时正值全球殖民扩张和全球贸易的大爆发期,西方各国通过掠夺非洲、南北美洲和印度,获取了天文数字般的金银财富,而这些金银却又源源不断的运到东方,换取香料、茶叶、丝绸和瓷器,而后三样正是中国把持了一千多年的三大拳头贸易产品。据后世粗略估计,1570—1644年间,仅仅是美洲产出的白银,总共就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相当于3亿3653万多两白银,占了美洲产银的大半。同期还从产银大国倭国流入中国1亿7000万两,这又占了倭国绝大部分的产银。这5亿两白银,还没算上从非洲、欧洲、印度流入的黄金和白银。
更厉害的是,当时大明几乎是纯出口国,国内所需基本自给自足,洋人们只能贩卖少量的奢侈品、钟表和武器,这些东西根本就无法抵消庞大的贸易逆差。而且中国的三大产品,生产成本极低,茶叶是种出来的树,丝绸是养出来的虫,瓷器是烧出来的土,然而它们的售价却极高,这中间的利润,简直无法想象。可以说西方殖民者满世界的杀人放火抢东西,最后却都是在为中国人打工,中国人并没有加入大航海世纪,但通过这三样商品却坐享了大航海的红利。
但中国那时却很不幸,正好处于王朝的衰落期,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大大下降,这些流入中国的金银,一没有流进国库,二没有流进老百姓的口袋,而是几乎全都流进了东南士绅们的腰包,并没有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以及改善民众的民生带来多大的裨益,只是助长了权贵阶级的奢靡之风,另外就是造就了江浙一带的畸形城市繁荣,也就是后世那些弱智的历史书鼓吹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资本主义,有的只是权贵垄断经济。
大明终其一朝,都没能从士绅们手中夺回海贸之利,这也是大明最后财政崩溃的重要原因。后来的满清对此也是非常清楚,他们最后是用屠刀终结了东南士绅对海贸的垄断,多次在江浙的大屠杀,再加上“明史案”、“文字狱”、“哭庙案”等等,其实都是针对东南士绅集团的。满清最后把海贸干脆划归皇室垄断,在广州搞了个“十三行”,专替皇室经营海贸,从而获取了巨大的利润,一举解决了困扰明朝几百年的财政难题。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东南江浙一带被打得稀烂,漕运断绝了,全国各地也是叛乱四起,使得国内的税收几乎全面崩溃,但满清仍然能挺过来,它当时唯一的大项收入,正是关税,靠着海关的关税才没像大明一样,因为国家财政破产而完蛋。
如此巨大的利润,东南士绅们怎能轻易罢手,而为了保持垄断地位,他们利用其雄厚的财力,通过把持科举进而来控制大明的官场(后来他们还扶持出著名的东林党),使得朝廷根本就不可能放开海禁,后来为了平息倭乱而实行的“隆庆开海”,也只是局限于月港一地。现在王直大呼要朝廷放开海禁,这摆明了就是要剥夺士绅们的垄断特权,即便王直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他们也不能容忍,做掉王直,再换个海商来和他们交易,也并非什么难事。
于是东南的官绅们群起而攻,欲置王直于死地。胡宗宪企图遮护王直,立即也被弹劾,说他收了王直的贿赂,连胡宗宪的靠山,掌握朝政的严嵩父子也知道不能触碰东南士绅们的底限,指示胡宗宪退避。据说嘉靖皇帝看了王直的《自明疏》,只是叹了口气,就将其留中了。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二月二十五,王直被斩于杭州,临刑前叹道:“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后来他家也被查抄,全家被流放琼岛(海南岛)。后来王直的预言成真了,东南的百姓随即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但东南士绅们的利益却保住了,至于百姓的死活,管他们何事?
杀了一个一心想投效朝廷的海商,东南官绅们弹冠相庆,自觉除了一个大害,随后明军水师突然围攻舟山的毛海峰和大友家的船队,结果根本就不是毛海峰舰队的对手。毛海峰击溃明军水师之后,扬帆回归倭国,随后和王直的部下谢和、李旦等人,发动了对明朝长达近十年的战争,而这场战争根本就不是以往那种“倭乱”了,而是真正的战争,发动战争的也并非什么“倭寇”,而就是中国的海商集团。这场战争其实就是国人之间的内战,点燃战火的,却是明朝的东南官绅集团。
战争初期,毛海峰率兵屡屡进犯大明,攻击沿海城镇,把大明的东南海疆搅得天翻地覆,大明官军却是羸弱不堪,根本无力对抗。后来胡宗宪启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将领,另外征招“募兵”(即没有编制的临时兵,也叫雇佣兵,戚家军原本是雇佣军,等后来被收编成正规军了,战力就远不如以前了),不再使用大明的卫所兵,这才逐渐扭转局势。
但总的看来说,明朝还是出于被动,海商们控制着海洋,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地方进行攻击,让明军疲于奔波,颇像后世的中英第一次战争。但当时的大明可不像后世患有软骨症的满清,对外一向都是以强硬著称,打得赢打不赢都要打,直到打倒对方,或是自己被打倒才罢休,这就注定了海商们不可能通过战争达到自己的目的,毕竟那时的大明还不是崇祯这个自以为是的白痴在当政。
期间,俞大猷曾提出组建国家海军,在海上击败倭寇,不仅可以让陆上的百姓免遭战火侵害,还能最终控制海洋,这无疑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建议。但组建海军,则意味着朝廷将会控制海洋,海禁政策自然也就没有必要了,东南士绅们当然是不允许的,他们宁可在陆地上“抗倭”,也不愿意在海面上去彻底打败“倭寇”,于是俞大猷的建议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另一方面,战争的持久逐渐对海商们也不利起来,毕竟海商们的组织不是国家组织,他们的手下也不是正规的军队,全都是亡命之人,大家聚在一起,为的是“利”而不是“义”,他们不是国家的官兵,这样一场没有多少好处,同时又望不到头的战争,让他们逐渐的离心离德起来。而且大部分的船和人员都要参与战争,无法从事贸易,不仅损失了大量的人员和船只,还丧失了大量的收入,同时海商集团的储备也在以看得见的速度在飞快的减少。
李旦和谢和都察觉到了危险的倾向,于是提议与大明言和,只要开放一个港口,能恢复以往的交易就行了。但毛海峰却持强硬态度,他一心想为义父王直复仇,不愿意与大明妥协。“利”和“义”发生了冲突,于是海商集团分裂了,又到了需要兼并的时候。而毛海峰所部因为一直是攻击明朝的主力军,损失也最大,他虽然打着老船主王直的旗号,但却挡不住其他人的联合攻击,要知道,江湖儿女虽然口中从来都是“义”字当头,但最后大家想的、讲的,都还是“利”,于是最后李旦众望所归的取代毛海峰,成了海商集团的头目。
不过李旦也不好赶尽杀绝,他让毛海峰带领手下的人出走,毛海峰最后一次出海,去了琼岛,他听说义父的家眷被流放在那里。后来听说毛海峰在那里和大明军队发生了战事,以后就再没有消息回来了。
毛海峰的出走,使得海商和大明之间的战事逐渐的降低了烈度,后来几年的战事,更多的是一些边缘的团伙打着海商的旗帜,纯粹在搞窃掠了,他们随即遭到戚家军的围剿,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到了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宣布开海,开埠福建漳州月港,海商们也宣布停止对大明的进犯,持续数百年的“倭乱”这才得以真正平息下来。
又过了几年,一只小船队来到了平户,带队的是原来王直的亲卫颜九,带回来了毛海峰的消息。毛海峰在琼岛一带不仅和明军作战,还和当地的海盗以及红夷人作战,渐渐的耗光了他的兵力,最后他死于一场和红蛮人的战斗中。颜九同时带回来的还有一个幼小的女孩,这是毛海峰派人在琼岛上找到的王直的唯一血脉,王直小儿子的遗腹,王海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