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官商商帮 - 碧海残阳 - 黄沙独行者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碧海残阳 >

第一百九十四章官商商帮

秦川向在座的人表达了自己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徐元礼自是非常欣慰,只要晋州的高丽军队不被消灭、晋州的百姓不被屠戮,倭寇即便占了晋州城,又能如何,到时候大明天军一来,还不是得灰溜溜的撤走,那他徐元礼也算是对朝廷立下大功了,朝廷再不嘉奖他,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至于郑弘和钦差的事,那时候又有哪个不识趣的人会来追究呢?

当然,他也非常清楚自己是没本事守住晋州的,也没本事、更没胆量像秦川一样在山里去和倭寇大军游击,他是文官,不懂兵事,同样他年纪也大了,经不得颠沛。而秦川当初带几百个残兵游勇就能从数万倭军中毫发无损的钻出来,现在保民军有好几千人了,不信秦川还不如当初了,秦川带给他的惊奇之事已不是一件两件了,以后说不定会有更大的惊奇也说不准。而秦川立功,自然也是他徐元礼的领导有方,当然更是晋州官场的共同荣光。徐元礼深谙这个道理,所以才对秦川的所作所为全盘接收,不要怕手下比你能干,只要手下能听你的话,就完全可以放手让手下去拼去闯,这才是一个合格领导该干的。

不过徐元礼还是希望能守住晋州,他可不想去丽水当客人,在晋州当主人多好,于是他问道:“晋州能否援助全罗道,让他们坚持久一点呢?”

秦川道:“只要釜山那边倭寇不出动大军,我们就可以去援助全罗道,不过下官的意思,还是要考虑准备后路,即便不去丽水,泗川也可以考虑,泗川濒海,容易得到水军支持,倭寇如果不击败全罗道的水军,难以拿下泗川。”

李惟俭问道:“听说你跟着要去泗川,去见那个大明山东来的使者?”

“是,主要是商讨能不能在山东开埠,晋州这里人口不多,物产也少,难以支撑长久抗战,必须得到外援。如果大明山东那边能同意开埠的话,很多军需就可以从那边采购了。”

徐元礼道:“山东那个使者老夫见过了,他只是来了解战况的,也无官衔,晋州这边怕是得派出正式使者前往山东与登州府洽谈才行。”

秦川道:“下官也是这个意思,下官任命李屯田使的妻兄为保民军的使者,上次也是他去的,事情办得不错。”

徐元礼道:“他级别不够,又无品级,上次只能做探路用,这次要跟人家正式谈,必须去品级不低的人才行,不能再去个商贾了。而且此事非同小可,这边去的人品级越高,事情办成的可能才越大。”他又对李惟俭说道:“李大人,你看何人去可行?”

李惟俭想了想,说道:“此事,下官愿意去山东走一趟。”

“也好,那就以你为正使,李雍的那个妻兄为副,此行事关重大,晋州能否得到大明方面的援助,就全拜托李大人了。”

“此乃下官本份,下官定会竭力促成此事。”

徐元礼接着问秦川:“此去山东,要去几条船?还是运粮食过去吗?水军可否能护航?”

秦川回道:“泗川的船不多,能越海到山东的只有几条,下官这次也要和那李舜臣谈,看能不能从他那里弄些船来,肯定也会请他派兵船护航。这次运过去的还是粮食,今年晋州、全罗夏收都不错,各地粮食很多,屯在家里,倭寇大军一来,要么焚毁、要么为倭军所获,不如运去山东换军需兵器。昨夜晋州士绅请下官赴宴,也是为这事,他们今年收获的粮食也多,希望能够贩运到大明那边去,还望大人能够允诺。”

“哦,”徐元礼和李惟俭不动声色的对视了一眼,看来秦川对他们还是尊重的,知道要知会一声,不管谈的是不是这回事,至少态度不错。徐元礼转头问李泰:“李大人,今年晋州新增了这么多难民,粮食可够?”

李泰心中默算了一下,道:“大人,今年由于不向朝廷上交粮食了,官仓已经装满,民间的粮食也不少,城外的数万难民现在大都能够自谋生计来换取粮食,再不需要官仓放粮赈济。不过,下官以为现在距离秋收还有几月,若届时倭寇打过来,秋收不成的话,晋州这边还是应该储备足够的粮食。”

徐元礼道:“确实该考虑到这点,这样,李大人,你叫人估算一下,如果晋州秋收不成,坚持到明年夏收,还需要多少粮食?”

“是,大人。”

秦川说道:“府使大人,下官以为,可以在泗川建立大仓,将粮食储存于泗川,一来方便运往大明贩卖,二来泗川远离倭军,且又有水军遮护,要安全得多。另外,也可将宜宁和咸安的多余粮食收来,运到泗川存放。”

徐元礼想了想,同意了秦川的建议:“此法可行,宜宁和咸安距离倭寇太近,是得防备倭寇随时来犯。李大人,今日就下文,让泗川县开始营建仓库,另外也给咸安和宜宁下文,让他们自己估算所需粮食,多余的收来晋州,等泗州那边仓库修好了,一并运去。同时告诉他们,倭寇近来可能会来进犯,让他们加强防备,城中百姓的老弱妇幼,如愿意搬迁西来的,晋州这边也会酌情安置。”

“遵命,大人。”

徐元礼又对秦川说道:“秦大人,你可以去与那些士绅说道,首先要保证晋州的粮食,多余的可以贩运去大明,晋州府会给他们出具文书,但他们也得按律缴税,具体税率多少,让他们找郡守李大人确定。如从大明回来,贩运的是军需兵器,就可免税,其它货品,则一样需征税。”

秦川道:“大人,下官有个想法,不知妥当不。海贸确实利润巨大,但风险也巨大,像李雍家里,也曾跑过海贸,但最后船毁人亡,得不偿失。晋州士绅也是这个担忧,他们想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商会,大家共同出股,共同经营这海商之事,利益均沾,风险共承,而且他们也希望保民军和晋州官府也能参与进来,这样官军商一体,不仅能够控制晋州的海贸,免得大家相互间恶性竞争,同业拆台,同时有了官府和军队的参与,大家心里也会彻底踏实了,不会再遭到一些贪官恶吏的刁难克扣。”

李雍一愣,昨夜虽然说到了海贸之事,但并未说起成立商会,不过他又转念一想,这个商会,对大家都有好处,那些士绅是肯定不会拒绝的。于是也接口说道:“秦大人所言极是,士绅们得了利,官府也能分得利润,同时有军队护卫,那些海匪山贼自然也不敢轻易来打商队的主意,此法于各方都是大有脾益。”

李泰一听,也想起了晋州城中那些依附他的商贾,跟着说道:“晋州城中还有许多大商贾,他们精于买卖,各地人脉也广,早就想做这海贸了,能否也来入股?”

秦川一看,得,晋州士绅和晋州商贾的代言人都表示赞同了,徐元礼不同意也得同意了。

果然,徐元礼爽快的表态同意了:“既然晋州士绅和商贾都有此意,那就这样办吧。秦大人,这商会之议既然由你提出,怎么个搞法,想必你心中也有数,那商会的章程就由你拿出来,先让我们在座的几位看了,商议妥当后,再问问那些士绅和商贾有什么建议,即便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至少要让大家都能接受。”

“是,大人,下官定会征求各方建议,把这商会章程尽早完善拿出来。”秦川答道,谁提议谁干,徐元礼这领导当得不错,不过秦川确实也不放心把这么大的事情拿给别人去做。

此时的秦川,基本是临时突发奇想的提出了这个商会的建议,他却不知道,就是这个商会,以后将晋州的政治架构带上了一条“歧路”,就是类似威尼斯那样的商会政府(也可说是商帮政府),这种政治架构,实际上就是官商和商帮的合体,简单说就是官商勾结,垄断商业。虽然这种体制非常容易造成腐败和垄断,抑制社会的竞争和发展,但在初期,确实能够集中起社会的力量和资源来“办大事”,同时也给商人阶层打开了通向政治层面的一条道路,比原来的官府肆意盘剥打压商人要提升了一个台阶,商人们也从纯粹的奴仆身份转变为官府的合伙人身份,算是一个社会的巨大进步。这种官商加商帮的商业形态,实际上是世界古代商业文明的最高形态,其最高成就,就是造就了光芒四射的威尼斯城邦帝国,一个小小的、连陆地都没有多少的威尼斯城,居然能够击败拥有万里疆域、亿万人口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当然,官商加商帮这种体制,有其固有的缺陷,一方面它彻底掐灭了自由竞争,让社会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社会上豪门垄断一切,底层民众看不到任何希望,除了给豪门打工这一条路,没有别的途径能够实现某某梦;同时它还滋生出越来越大的腐败和低效,越到后来,问题越大,既得利益阶级的固化和保守,使他们不可能放弃特权和利益,特别是他们极端敌视近现代的严格、透明和近乎冷酷的资本管理和运作体制,因为这让他们无法再中饱私囊,最后这种官商加商帮的体制就在资本主义的滚滚车轮下被碾得粉碎。

从三流大学混出来的秦川自然是不知道什么官商文化和商帮文化的,他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觉得官商勾结起来,正好可以垄断贸易和经济,为战争榨取最大的社会资源,当然他也更看不到这种商业体制的弊端和最终结局。现在,一切都为了战争,为了前线,不是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