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战后
北方两军合围后不久,羌戎在北大营的帮助下也顺利完成了反击,更有久受桓奴欺压的藩国趁火打劫,桓奴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龙城以北。桓奴再往北是冰原,无路可退,只有西进还有一些生路。若没有这条生路,桓奴垂死挣扎,也许还真有些棘手,然而李凤清特别留下了一条生路,于是在战场上损失了绝大部分势力的桓奴王无心恋战,老老实实地按照李凤清预先的设想往西逃窜。
不过往西的退路上,却又自大治六年年初就被桓奴王软禁的平妃北宁郡主,携带着桓奴王长女正等着他。北宁郡主在李凤清的扶持下,凭借中原暗中资助的钱、马、药、粮,在桓奴中下层里很是建立了一些势力,虽然因为时间短,成效不是非常明显,然而在桓奴兵败如山倒的时候,平妃一系就显得非常突出了,她手下有粮有人,又聚集了不少桓奴平民,往西北慢慢迁移,无疑是桓奴败兵的投奔方向。至少桓奴王是这样想的,在投奔平妃的路上,桓奴王还觉得自己错疑了平妃,不该因为怀疑她是大华的间谍就软禁她,平妃在这个情形下还能为他保存子女(虽然只救出了一个女儿,但是平妃肚子里不还有一个么)、为他召集子民,其心可谓昭若青天啊!
带着这个想法的桓奴王,到死的那天都以为自己是真的亡于流矢。
其实吧,若无大华围三缺一的筹谋、若无平妃西去留下的生路,桓奴必有拼死一战的求生之举,又岂会败得这样容易。
桓奴王死后不久,平妃之子在襁褓之中继任桓奴王,平妃为桓奴太后,太后代新王拟书,上表求和,李凤清实际夺回了被桓奴占去的领土,又剪除了大华最大的威胁,又削弱了北方诸国的实力,正是志得意满之时,考虑到再往西北打力有不逮,遂应了桓奴新太后之请,还为了昭显大华仁义,将派遣儒生往西北诸国建学塾、教化藩国子民。西北诸藩仰慕中原多年,得李凤清这个承诺,简直要举国欢庆了。李凤清还允诺诸国子民,学识过人者,可以往中原求学,通过考核者,也能入仕为官。此道旨意之后,北方诸藩无不以李凤清马首是瞻,唯恐李凤清削减他们国内进学的名额,而中原的文化也迅速在北方诸地传开,三代之后,其民皆受礼乐,不辨胡蛮也。
北方的事情刚有眉目时,卫晚与穆子延又从北蛮海港南下,呼应在南方与南倭鏖战的南安王。李凤清本就是为了示弱才没有立刻收拾了南倭,现在南倭已无作用,手下便不再留情,直接将南倭逐出海疆千里之外,将南倭侵占的诸岛尽数收回,加驻海军,回迁沿海百姓。
至此,李凤清所有的筹划都已经实现,有些不足之处,也有意外之喜,总的说来,实践结果非常喜人。
赵元帅出征有功,不过已无可再封,于是准他长子不降级袭爵。
忠顺王在大治七年八月返回京城交还兵权,因其从赵元帅出征有功,被李凤清加封晋王,领双俸。
赵雪刀战功彪炳,李凤清又因为黛玉的缘故更加偏爱他,给了个三品的爵位和西北大营的实职,将来只要不发生意外,赵家再兴盛个几十年是没问题的。
穆子延从兵部调入户部,继续观政,明白利害关系的都知道,李凤清这是拿穆子延当未来的宰相栽培,这位准相爷和准相爷他爹立刻就炙手可热起来。偏巧这两位都是没妻室的,一时间京里的媒人竟然成了最忙的人,李凤清知道后狠火了一阵,也不知他如何了局的,总算过了半个多月就没消息了。
卫晚从此后驻扎离京城不过五百里的海港,李凤清为他组建了滨海大营,卫家从此独占两个拱卫京幾的大营,荣宠日盛。
随着卫晚的身家水涨船高,东宫卫良媛的地位也渐渐起来了,不过太子妃端正大方心不藏奸,卫乐福知情识趣娇憨纯真,两人一文一武颇为相得,感情好得和亲姐妹似的,让巴望着看东宫内乱的人大为失望。
贾琏因为抚民有功,执行李凤清的命令格外出色,李凤清让他原地官升一等,成为一郡太守,凤姐儿干脆就随夫到任去了。她去前咬咬牙将放印子钱的契约、做阴私事留的把柄全部抹去了,这做法虽让她损失惨重,却是最聪明知趣不过的法子。至少李凤清后来清算齐王党羽时,没再追究她身上的官司。
李凤清忙着善后,李之戎也没闲着,齐王在大治六年九月事败,十一月被移交至邸狱关押候审。
巧的很,那里便是囚了李之戎十年的地方。
李之戎全权负责从齐王、忠昭王等人口中掏出先皇后驾薨的真相,却将齐王先冷了十个月。不是没人在李凤清那里嘀咕,李凤清反正就一句话:他既然已将齐王交给了李之戎,李之戎不叫停,他绝不会越过李之戎做什么。李凤清给他兄长的信任至少有十二分。
再者,李之戎先关齐王十个月,李凤清也乐见于此。李之戎被关了足足十年,出狱时都没人形了,太医会诊下的是必死的结论,几次险死还生,因为命硬才熬出来一条活路,李麒贤不过十个月而已,难道还关少了?等定了罪,非关他三十年再斩不可。
从大治六年十一月到大治七年九月,李之戎做了一些准备,比如他将齐王世子、忠昭王世子等齐王兄弟家的孩子都接到自家软禁,几个小孩子都不过几岁大,难哄,却也不难哄。难哄,谁家七八岁上的小孩子遭逢家难的时候还能乖巧懂事?不难哄,李之戎连李凤清都能哄得乖猫一般何况几个比李凤清少了九成心眼的孩子。
李凤清很担心他养着养着养出感情来,李之戎却没这担忧,养出感情又怎样?他这辈子有感情的人多了,到现在还没有谁是他放不下的!
培养几个孩子的时间不长,也不短,足够发生许多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