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第三册》(13) - 周易正本通释 百年名家说易 - 陈德述 着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三十九章《第三册》(13)

论《周易》对中医学重阳思想的影响卢崇汉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代张景岳也说:“医易同源”,“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可见《周易》与中医学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因而探讨《周易》朴素的辩证法及其重阳思想和中医学相结合的过程,对于研究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使之能指导和运用于临床之中,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周易》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部古典哲学著作,它对后世哲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故被称为群经之首,同时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周易》在先秦哲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位置,在其复杂的内容中,包涵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周易》哲学虽然是原始的,不完备的,但是毕竟含有珍贵的萌芽,这一点正是《周易》的最有价值的部分,也可以称为“科学内涵”。

《周易》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一个“易”字。这个“易”字在《周易》中是指客观物质世界的“动”所导致的“生生化化”,用以说明这个“动”而生生化化的理论,就是“阴阳学说”,正如《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庄子的这一句话,可以说是准确地总结了《周易》全书的精神实质。《周易》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称作“易”。“易者变易也”,“生生谓之易”,又称为“道”或者“神”,如《系辞》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以及《说卦》所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易、道、神是《周易》对物质世界生生化化的初步表述,是唯物哲学的原始概念,用以说明物质世界的生生化化是存在于物质运动之中的内在规律,而不是存在于物质之外,更不是存在于物质之先,如《系辞上传》所说:“乾坤其易之蕴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并对象与器下了明确地概念:“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见到了象、器,“而易立乎其中矣”。指出了道与器是并存的,没有器也就无所谓道的存在,故“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周易》在“道器观”上能做出这样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解释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周易》认为,物质世界首先是来源于“太极”的,指出了宇宙本处于混沌不分的原始状态,通过“动”的相推、相感作用而使太极生两仪,得以开天辟地,才可能有万物的生存,正如《序卦》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进而从自然界的万物进一步引申到人类社会,并认为在“动”的生生化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是可分合的,这里的“动”实际上就是变易的阴阳二气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由太极而两仪,而四象,而八卦。并明确地指出,万事万物的化生,必须经过“阴阳交感”的过程,如《泰卦》说:“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矣。”《否卦》说:“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这里的所谓交感,实际上就是“动”的概念,“动”的过程,只有“动”才可导致天地万物的生生化化,如在《咸卦》中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象可见矣。”《系辞下传》中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认为从宇宙万物的自然界到我们人类社会,都是处在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之中,它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变化,高度地概括了物质世界,并对物质世界对立统一观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认识到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动”是绝对的,在《恒卦》中说:“天地之道恒久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所以是“物不可穷”没有终止,万事万物都是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之中而得以发展。

《周易》以阳爻和阴爻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然而,《周易》在提示阴阳矛盾的对立、依存和消长转化的运动中,始终强调了阳主阴从的两者关系,如《彖传》中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谈到“坤元”时则说是“乃顺承天”的,其意是说,阳为统辖,阴为顺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了阳气的健运,才能导致“动”而形成事物的生生化化,才能发挥事物本身应有的作用,可知《周易》的根本核心,始终强调了“动”的一面,认为没有“动”就无所谓一切事物的生生化化,生长壮大。《周易》这一原始的对于一切事物矛盾的解说,即没有阳物质的动导致阴阳二气的相推相感作用,就无所谓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发展。其核心思想始终强调了阳的重要性,也可以认为,这是《周易》对阴阳学说的基本原则和科学内涵,并以此原则道出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乾卦》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法,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从而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思想。《周易》的这一哲理,对后世中医学的重阳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周易》的重阳思想给先秦诸子的唯物哲学理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而提出了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无形之气变化而成的观点,正如《庄子·至乐篇》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荡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管子·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说明了精是更精微的气,乃由气所产生而成,精气在人体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然而生成变化仍是由于动而导致的阴阳二气相推相感作用的结果。先秦诸子的论述,虽不是专门的医学著作,也不可能对人体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论述得相当详尽,但是,这些认识的形成,却为《内经》作者的重阳观念奠定了一定思想基础,同时也可以看出,从《周易》阴阳学说的创始,到《内经》形成医学理论的学术渊源了。正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说:“易之变化参乎医……医之运用赞乎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用易者所用在变,用医者所用在宜。”如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宝命全形论》又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很显然地说明了这是《内经》作者继承了《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对宇宙变化的规律进一步做了明确的阐述,说明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离不开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是一切事物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源,揭示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本质。对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认识,《内经》作者同样强调了阳的重要性,并从人体生理病理的本质上进行了阐述,从而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认为,这与《周易》的“阳主阴从”重阳思想和先秦诸子的重阳哲学思想完全是一脉相承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是《内经》作者用阴阳来分析一切事物的功能以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一个概括,这里的“阳生阴长”是说明一切事物的生长功能,“阳杀阴藏”是说明一切事物的收敛功能。从自然现象来说,春夏阳气旺盛,万物随阳旺而得以生长发育,秋冬阳气衰减,万物也随阳之衰减而伏藏甚至死亡。结合人体生理病理而言,阳气旺盛,可以促进精的化生阴精,阳气衰减,吸收迟缓,则阴精的化生亦必导致减弱。清代中医学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说:“阳长一分,阴即随之长一分,阳衰一分,阴亦随之衰一分。”阳为阴之主,气为血之帅,气行血随,血行气附,这说明了在阴阳互根的关系上,必须以阳为主,阴为从的道理,也可以认为,这是属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内经》作者进一步概括说,阴阳的功能不外乎“阳化气,阴成形”,这里所说的“气”,指的是气化功能,“形”指的是有形的物质,故可以认为,一切生化机能是无形的,属阳的范畴,一切有形的物质,属阴的范畴,阳能化生力量,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都得靠阳的功能来化生,阴能构成形体,虽然这是固有的性质和功能,但作为形体由小而大,由弱而强,也仍然离不开阳的生化功能所起到的作用,故阳能化生阴,使阴的形得以逐渐强壮。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功能作用发挥,机体的生命仍在进行,不但借此阴可以继续向阳转化,并且“阴”物质可以通过“阳”的作用而得到不断的合成和积累,这实际上也说明了阳为阴之主的关系,可知,在阴阳这一相对统一体中,阳是主要方面,阴处于次要从属地位。

《内经》作者在《周易》学术思想影响下,以“天人相应”的思想方法,对阴阳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强调阳为主导以及阳气在人体重要作用方面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发展,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内经》作者的重阳思想,也给后世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产生了较深的影响。环顾自然界,太阳的存在对宇宙间所有行星的运行,对地球、天文、气象、历法以及对万物的生化收藏无不有着直接影响,而人体的阳气,自生命开始之时起,就体现于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可以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机体运行与生存靠阳气。若人体的阳气受损,则会生机衰竭,贼风数至,邪气弥漫,苛疾丛生,甚者夭折生命。杨西山在《弄丸心法》中说:“一阴一阳,是为二仪,理宰乎气,源发太极……阴阳之气,妙用无穷,人之一身,阴阳而已,二气之中,阳气更尊,气盛者强,气衰者病,气聚者生,气散则死,人之阳气,犹天之日,仰观乎天,可悟乎人。”

何为人体的阳气呢?笔者认为,阳气乃人体生命的活力。人体的阳气存之则生,失之则死。可以认为,凡是对机体具有激发、推动作用之气及脏腑经脉的功能之气等皆属于阳气。

在生理上,阳气为人体生长、发育、繁殖之根源。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这里的肾气,实际上就是人体之阳气,它贯穿了人体生、长、壮、老、已的整个生命过程,阳气充盛,则人体的生机旺盛,阳气衰减,则人的生机亦随之而衰。阳气为各脏腑组织、经脉正常功能及血液输布的原动力。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得阳气的激发而各行其职,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人体的呼吸、语言、声音,耳能听、目能视、鼻能嗅、脑能思维以及肢体运动、筋力的强弱,皆与阳气密切相关。人体的精血津液的化生、输布及代谢产物的传送与排泄,也全赖阳气的作用才能达到生化不息。肌体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升则以养神,达下则以柔筋,都离不开阳气。阳气布散于肌表,可以抗御外邪,卫外为固,《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者卫外而固也。”所以,凡邪气能够中人,皆因人体阳气不足所致。李念莪在《内经知要》中说:“阴主内守,阳主外扩,阳密于外,则邪不能相侵,而阴得以固于内也。”说明了阴精所以能固守于内营养内脏,全仗阳气的卫外作用,如果阳气不能发挥固密于外的功能,阴精就无以自安于内了,阳不外护,则外邪可以乘机入侵,从而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如伤寒邪入皮毛,继而传经入里,造成内脏气机紊乱,病变百出。这是由于阳不卫外,使阴不能内守的结果。若人体阳气固密,在外则邪气无从入侵,在内则机体内脏精气平静不乱,从而维持了人体正常生理状态,可知,要使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阴阳虽然各有所主,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阳气,故李氏进一步地说:“生从乎阳,阳惧其消也,杀从乎阴,阴惧其长也,常体春夏之会,永获少壮康强,是真把握阴阳者矣。”李氏指出了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阳气最为关键,强调了若能常保持机体阳气的旺盛,即能获得健康之体。华佗《中藏经》说:“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灭。”张景岳在《传忠录·辨丹溪》中说:“人得天地之气以生,而有生之气即阳气也。”他对“阳主生,阴主杀”进一步地论说:“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而况乎无阳乎,故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张氏认为天地万物之生长、衰退、死亡,无不由阳所主宰。若打破了人体正常的“阳主阴从”的阴阳相对平衡协调和生理状态,就会导致以阳为主导的“阴平阳秘”的关系失调,从而发生疾病。

若阳气虚于外,则失其温煦肌肤,抗御外邪卫外为固之功,易为六淫之邪所侵而发病。若阳气虚于内,则导致脏腑功能动力减弱,精、气、血、津液的化生输布失常,十二经脉运行无力,精血津液的化生不足而形成机体虚衰之病理变化。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是在以阳为主导的阴阳二者相对平衡协调的结果,而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以阳气为主的阴阳对立统一协调的正常生理关系遭到破坏所致,如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说:“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著名中医家卢铸之说:“人之生成,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内,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气机而转,业医者须识得《内经》所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等奥义,认明阴阳之虚实,变化之盈缩,刻刻都随五行运化之中,上下内外息息相通,无一刻停滞,随日月昼出夜入,昼作夜息,为养生治病之一大纲领也。”这个“纲领”,实质上是提示人们要认识到人体阳气的极端重要性。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在辨证论治之中,当始终遵循扶阳为治病要诀,其“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所用药物以辛温扶阳之品为主;则人体阳气即若“日月星辰丽于天,华岳河海附于地”,“阳气司令而阴静无扰”,使机体五脏六腑安和,经脉畅通,气血调畅,生机勃勃,乃达却病延年,健康长寿。本文通过研究《周易》、《内经》和历代医家有关论述,以及笔者本人和笔者祖辈世代业医二百余年大量的临床实践积累,从而提出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于以阳为主导,阴为从属地位,并将其作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运用于临床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