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第三册》(12)
遁甲之学符箓化詹石窗
过去,有些研究《易》学的学者往往把《周易》仅仅当作儒家的经典。其实,作为我国古代的珍贵文献,《周易》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共同经典,故汉代学者刘向校书时便将该书列为经部之一,以示非儒家所专有。
东汉,随着社会的变迁,道教的产生,《易》也成为道士手中之至宝。或注释,或引申,或改造。《易》几乎变成道教思想体系的基础。这种情况到了宋元之际可谓达到了高峰。道士们不仅对《周易》本身进行探讨,而且对《易》学许多支派的理论予以应用和发展。这方面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大量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等问题,颇值得研究。
略读道经,偶有所得。今就宋元道教与《易》学之关系问题,发其一孔之见,以就教于方家和前辈。
宋元道教与《易》学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遁甲”之学符箓化,其主要标志是《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以下简称《真经》)的问世。
一
什么叫遁甲之学?简言之,此系《易》学之支派。
“甲”是天干之首,始见于殷墟卜辞。《周易》更有“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之说。扬雄治《易》而有所发明,其《法言》称:“先甲一日易,后甲一日难。”注云:“甲者,一旬之始,已有之秘也。先之一日,未兆也;后之一日,已形也。”(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法言》卷六第二十五《先知篇》)扬雄已把“甲”作为一个重要关节点。《史记·历书》对“甲”有进一步的解释:“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索隐》:符甲,犹孚甲也)“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神生于无,形成于有,形然后数,形而成生。故曰神使气,气就形。”这是将“甲”与数、气、形联系起来。以甲为首的十天干同十二地支相配,构成六十甲子,以十为旬,便有“六甲”之称。《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第四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又卷二十一《律历志》上:“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华。”《后汉书·邓禹传》:“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究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勤众。”在这里,不仅甲子具有重要地位,其他“五甲”亦与甲子有同功之用。
遁,其义有三。一为逃。《后汉书·刘宠传》:“乃轻服,遁归。”二为回避。《后汉书·杜林传》:“上下相遁,为敝弥深。”三为隐去。白居易《白苹洲五亭记》:“五亭间开,万物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周易》以“遁”卦为隐避之象,“天下有山,遁”。在《周易》里,“甲”与“遁”都有出现,但并未联结起来,后之术士合而为一,发展为遁甲之学。《遁甲符应经》卷上《遁甲总序》第一云:“古法遁者,隐也,幽隐之道。甲者,仪也,谓六甲六仪在,有直符天之贵神也,常隐于六戊之下,盖取用兵机通神明之德,故以遁甲为名。”
遁甲之学的基本原理均出自《周易》,大体而言,约有三端:
第一,三才之道。《易大传·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三材即三才。三才之道即天、地、人之道。遁甲之学法之,以三层象三才。上层象天,列九星,即天蓬、天任、天冲、天辅、天英、天禽、天芮、天柱、天心;中层象人,开八门,即伤门、生门、杜门、景门、死门、惊门、开门;下层象地,列八卦,即坎、离、震、兑、乾、坤、艮、巽。八卦九宫八门有一定的排列规则。九宫天蓬及休门与坎卦相对,称三才定位。
第二,虚数之法。《易大传·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此为虚一之法。扬雄撰《太玄经》,阐而发之,立虚三之法。“《玄》天地之策各有十八,合为三十六策,地则虚三,用三十三策。《易》揲之以四,《玄》揲之以三”。遁甲之学将“虚一”与“虚三”统一起来,谓甲为诸阳首,虚而不用。甲之下“三干”——乙、丙、丁为奇。乙为日奇,丙为月奇,丁为星奇,亦虚之。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分阴分阳,顺逆相推,六甲周流而隐。《遁甲演义》卷三《奇遁布局法》:“甲子常同六戊,甲戌常同六己;甲申常同六庚;甲午常同六辛;甲辰常同六壬;甲寅常同六癸。甲虽不用,而六甲为天乙之贵神,常隐于六仪之下为直符,其发用实在此,故谓之遁。此大衍虚一,《太玄》虚三之义也。”
第三,洛书之数。《易·系辞》曰:“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系辞》“河”“洛”并提,一为“图”,一为“书”。洛书于汉并不见其状,然“状”虽不显,其理犹存。《大戴礼》载明堂古制即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文。此九宫之法所自仿,而《易纬·乾凿度》言之尤详。《黄帝内经》及《参同契》亦可略见一斑。《太上老君中经》载其口诀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中宫者土,火之子,金之母,寄理于西南坤之位。遁甲之学盖以此为据,配之以卦。坎为一,离为九,震为三,兑为七,乾为六,坤为二,巽为四,艮为八,中为五,由此推成阴阳十八局,以定吉凶。
以上三条乃遁甲学共同之规则,《真经》亦不例外。
二
《真经》出于何时?其《出处序》云:
昔蚩尤作乱,黄帝频战不克。帝曰:“闻伏羲治天下无兵,今蚩尤一庶人,生妖气,伐而无功,战而不克,吾之过矣。”忽目前五色云从空而下,云中有六玉女持书出。二童曰:奉九天玄女圣命,送《遁甲符经》三卷,告与伐之。愿传此文,乃天地祸福,是八卦之吉凶,辨风云之变动,识气候之成败,观日月之盈亏,论阴阳之顺逆,晓星辰之休咎,知人情之胜负。此术乃万变万化之法也。
又云:
遁甲者,乃玄女之法。帝得之而设坛,造印剑令,依此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尔后厥胜,藏之金殿。
不难看出,《真经》作者在此不仅把遁甲说得古而又古,而且是万世不变之法。这不过是故神其说而已。
把“遁甲”说成玄女所造,黄帝所传,这是一般遁甲书的共同特色之一。《宋仁宗御制景祐遁甲符应经序》云:“黄帝之世,命风后创名,始立阴阳二遁,共一千八十局……”明程道生《遁甲演义》卷一第一《遁甲源流》亦云:“昔黄帝始创奇门四千三百二十局……”这些说法虽略有不同之处,但都把遁甲看作始于黄帝时。关于此,清代学者纪昀等已有辨析。《遁甲演义提要》谓:“故神其说者,以为出自黄帝、风后及九天元(玄)女,其依托固不待辨……考《汉志》所列,惟‘风鼓六甲’、‘风后孤虚’而已,于遁尚无明文。至梁简文帝‘乐府’,始有‘三门应遁甲’语。”说明把“遁甲经”看成是出于黄帝,纯属无稽之谈。道教将《真经》同以往遁甲经等同起来,弄得神秘不测,亦妄而不可信。笔者以为,《真经》当为北宋初年之作。其根据是:
第一,宋之前,遁甲之属可谓不少,但并未见有“真经”与“遁甲”相连之字样。考《南史·陈武帝纪》云:帝“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又《吴明彻传》:“彻涉书史经传,就汝南周弘正学天文、孤虚、遁甲,略通其术,颇以英雄自许。”《隋书·经籍志》录有遁甲之属54种;《旧唐书》录有9种,《新唐书》录有19种。这些经典之名,于“遁”之下,或言“赋”,或言“直指”,或言“图”,或言“诀”,或言“要钞”云云,未见其“真”字,更无什么“通玄”、“洞微”。考《抱朴子内篇》卷十七曰:“按《九天秘记》及《太乙》、《遁甲》云:入山大月忌:三日、十一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四日、二十六日、三十日。”又引《玉钤经》云:“欲入名山,不可不知遁甲之秘术,而不为人委曲说其事也。……余少有入山之志,由此乃行学遁甲书,乃有六十余卷。”葛洪在《抱朴子》中还引用了《遁甲中经》。唐道士王玄览撰有《遁甲四合图》,此亦只言“图”,而不称“真经”。可知,宋之前,《真经》之书名尚不见。
就内容而言,《真经》多次提及宋初的著名人物及事件。《宋尚书右仆射赵普进经表》说:“臣闻天之可度,则覆物必广;人之有奇,则建功不难……一日,有罗浮山隐士刘罕谒臣曰:‘古有玄秘之文,必得之矣。’臣曰:‘诺。’刘罕以为未也,因出紫囊于案,乃焚香设拜,启囊取书,授臣曰:‘黄帝得伐杀蚩尤于阪泉之野,藏之天府,厥后授之尧、舜、禹、汤、文、武。战国失之。秦皇独得焉,驱神阴助,既统海内。复以无道,失之。迨秦历汉,或诸侯得之,散落四海者多矣。呜呼!有得而不能奉持者,有行而不能恭敬者,皆不能成功……臣某慵懒,隐于罗浮山,积有岁矣。先师珍藏是文,积有年代,曾戒臣曰:若逢圣明真主启运,当有真人助之,汝当持此以献。’”此处再次提及黄帝,姑且不论。值得注意的是刘罕氏。《进经表》明显地说出,《真经》系来自刘罕之手。刘罕,何许人也?这段文字说他隐于罗浮山,但《罗浮山志》并未说到刘罕这个人,查《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亦不见此人之传。看来,刘罕不是十分著名的隐者或道士。不过,这不能否认此人的存在。正史、方志及较有系统的神仙传记里没有立传的道士比比皆是,故此非假托。因为假托一般都寻找名望高、时代早的。而《进经表》则直接将刘罕与宋朝相连。《表》云:“刘罕岂凡人哉?其人厥后隐遁,寂不知其所以,莫非天授我宋耶?”且进经者自称为赵普,这说明刘罕乃赵普同时代人。赵普为宋初名臣。《宋史》及《东都事略》均有传。《进经表》不仅提到赵普,而且涉及几位与赵普共事的名将。《表》云:“且若行师之日,王全斌、崔彦迪、刘光义、曹彬等惟知臣事此神。臣谓之曰:某日雨,某日风,某日火烧营寨,万不失一。”总之,《真经》出自刘罕之手,刘为宋初人,这是可信的。刘罕自言得先师之传,说明本有所依,《真经》当是刘罕参照原先遁甲之属,改写而成的。关于进经时间,其《表》署为开宝六年,则《真经》之成文应在公元973年之前的一段时间内。
第二,《真经》出于宋初,这是有特殊的历史背景的。遁甲作为方术之一,其应用是多方面的,但同军事之关系尤为密切。其《进经表》云:“惟前汉陈平,后汉邓禹,蜀诸葛亮,唐郭子仪,李靖五子得之,恭谨而行,每运用奇计,人不可测,凡行师出军,偷营劫寨,雷风电雨,随时而至。”这说明作者造作《真经》主要是应军事之需的。从公元755年唐朝“安史之乱”起,到907年唐王朝灭亡止,共一百五十多年,是藩镇势力分裂割据时期,一个统一的唐王朝被弄得四分五裂,军阀林立,不可收拾。五代时期,更是干戈并起,动乱不安。五代十国的封建统治者依靠武力,分别占据一方,大者称帝,小者称王,互相攻伐,倒戈兵变,这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也给地主阶级的统治造成危机。顺应统一的历史要求,周世宗亲自征伐南唐等地。长期跟随周世宗的赵匡胤得宠,继而穿上龙袍,当了皇帝。但要实行统一,仍需进行战争。北宋王朝的建立,引起后周地方藩镇势力的不满,如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都准备力量进行反抗。赵匡胤先后征讨李筠、李重进,接着是出兵湖南,攻取后蜀,统一南汉,讨伐南唐,消灭北汉,统一燕云,进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并且一直取得胜利。关于这一点,隐士或道士是十分清楚的。道教徒往往善于辨风向。因此,为之出谋划策,帮助宋王朝在思想上统治人民,争取战争的胜利,也就很自然了。《进经表》便已清楚地表白是为“真主”献策的。而“献策”不仅有客观的需要,而且有可能性。赵匡胤作为皇帝,对道教虽一度不感兴趣,但却也不排斥。其手下的许多名将则虔诚相信,赵普便是其中之一。这就为道教徒或隐者制作遁甲经提供了政治基础。《真经》的制作者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把遁甲之学全面符箓化的。
三
《真经》把遁甲之学符箓化的表现何在呢?
第一,符箓之形式——应以遁甲之意。
《真经》中的符箓共有45种,可分为两大类:(一)“存”甲而不用甲之符箓。取隐遁之义,这类符箓之中都隐藏着一个“甲”字。如祈雨符、祈晴符、呼风符、通仙符、如意符、枕中符、延寿符、入水符、入海符、行兵甲符、隐遁潜行入军围中符,无不如此。符箓,道教谓之可“遣神役鬼”、“镇魔压邪”。东汉之际,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即以符箓为人疗疾。《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早期的道教符箓大抵与日月星辰的运行有关,但那时并无以遁甲之术造符之例。六朝时期,著名道教茅山派大师陶弘景收集不少先师典籍,仍没有明确讲到遁甲符。至《三箓篇·〈周易内文〉三甲处》开始以“三甲”之理造符箓,这为《真经》以遁甲之法符箓奠定了基础。在《真经》中,“隐甲”符义盖取自遁甲学的“直符”说。“直符”乃符九星运行之迹。列星运行,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行中有变,或隐或显,于是造成了神秘感。与九星相应,便有九帝。九帝各有所主,于是符应九星之运行便转而为符合九帝之命。在天有九帝,在地有八卦,符合九帝之命又代以契合八卦之气。在地有八卦,在时有甲子,契合八卦之气又可以六十甲子来表示。这就是“直符”之秘义。(二)以天干地支命名之符。如六丁符、丁卯合同符、丁丑合同符、丁亥合同符、丁酉合同符。这表明:其中之符箓不仅合“直符”之义,而且同时间方位是密切相关的。
第二,符箓之运用处处贯彻遁甲精神。
《真经》卷下《三真君祈求召符》曰:“急速烧纸,并符于乾亥之地,此春祭太和、太玄、太泯三真君地也。”所谓“符于乾亥之地”乃从“真人闭六戊法”而来。此法布局成一方阵,乾坤巽艮各立一角,乾在右下方,坤在右上方,艮在左下方,巽在左上方,天干地支分属四面,卯酉界东西,子午定南北,戊己在中央,亥恰好在乾之左,为西北方向,故乾亥并提。“符于乾亥”之说,其理又与作为遁甲学重要内容的《罡步》相通。《真经》卷上第五《罡步》云:
藏形隐迹,步我罡魁。
我见其人,人无我知。
动植如意,叱声鬼随。
疾如水火,鼓舞风雷。
变泽成山,翻地复天。
我身坚固,安然默然。
万载长生,与道合仙。
这段文字,开头六句欲明“隐遁”之意,谓只要步罡踏斗,便可超凡入圣,我可以见到别人,而别人却见不到我,一切行动,随心所欲,连“鬼神”也随声应和。中间四句具体说明罡步的方法,中含八卦。(一)“疾如水火”乃坎离定位之谓。水者,坎卦。《坎·彖传》:“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火者,离卦。《说卦传》:“离为火,为日,为电。”(二)“鼓舞风雷”乃震三巽四之谓。雷者,震卦。《象传》:“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风者,巽卦。《象传》:“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三)“变泽成山”乃兑七艮八之谓。泽者,兑卦。《象传》:“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四)“翻地复天”乃坤二乾六之谓。地者,坤卦。《说卦传》:“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天者,乾卦。《说卦传》:“乾为天。”最后四句说明行持罡步所能达到的目的。从罡步的阵法来看,走完九步,刚好形成一个九宫八卦阵,乾与丁亥之位合,稍加变通,即成“真人闭六戊法”。这就是《三真君祈求召符》所谓“急速烧纸,并符于乾亥之地”的理论基础。当然,《真经》中45种符箓,用法不一,所谓“万种所为,各有符法”。但万变不离其宗,遁甲学是其根本。
第三,符箓之“功效”条条体现遁甲之理。
符箓作为“召神”的手段,它的“功效”是同“神”的“本领”相联系的。因此,当道教说某一神明有何神通时,也就意味着“直符”于“神命”的符箓有何“功效”。这里就以“六丁符”说明之。
(一)丁卯“掌草木,能呼啸风雨岚雾,障蔽道途;又能驱旱疠,救苗稼;在天主木,青气春生,镇人肝魂,应苍石”(卷中第五页)。这仍然是从遁甲布局的基础“罡步”之理脱颖而出的。由罡步观之,丁卯之位在震,正东方向,于四时为春,于五行为木,故曰“在天主木,青气春生”。人体与之对应,肝为木,木色青,而“苍”亦青之意,故曰“镇人肝魂,应苍石”。
(二)丁丑“掌虫兽,能推运宝货,发泄伏藏,又能增长百药,疗人疾苦;在天主五谷,四时之中,气镇人泥丸,应碧石”(同上)。丁丑之位在艮,东北方向,于时为冬尽而春来,交接之际,由伏藏而发泄,虫兽惊起,故曰“掌虫兽”。人体与之对应,泥丸属之,泥丸乃百会之穴,阴阳转换之根,故曰“气镇人泥丸”。
(三)丁亥“掌山河,能运泰岳,掇为小山,填塞道路,疏决河渠,又能使金石,裂地道;在天主水,黑气,冬藏,镇肾精,应玄石”(同上)。丁亥之位在乾,西北方向,于时为冬,故曰“冬藏”;于五行为水,水色黑,故曰“黑气”。在人体,肾属之,故曰“镇肾精”。
(四)丁酉“掌江海,能鼓风涛,淘沙拆岸,回潮卷日;又能吹一叶成小舟栮,浮度载人;在天主金,白气秋收,镇肺主魄,应白石”(同上)。丁酉之位在兑,正西方向,于时为秋,秋风啸啸,故能掌江海,鼓风涛;于五行为金,金色白;在人体肺属之,故曰“镇肺主魄,应白石”。
(五)丁未“掌岳渎,能化阴兵,助征战;又能救生产水火刀兵诸厄;在天主土德,四时余气,黄色,镇脾胃命,应黄石”(同上)。丁未之位在坤,西南方向,而“中五”亦往往寄居于西南坤之位,故“主土德”,土旺四季,罗络始终,故可救刀兵水火诸厄;在人体,脾属之,而胃与脾相表里,故能镇脾胃命,应黄石。
(六)丁巳“掌城社,能决阵解围,取城破寨;又能呵气决诸寒热不时之病;在天主火,赤气”(同上)。丁巳之位在巽,东南方向,于五行为火;以火攻城,其速非常,故谓之能决阵解围,取城破寨;又此火乃“真火”,以“弄火”之法攻之,寒热不时之病自消。
《真经》对六丁神符的叙述,乃依罡步之法,逆时针转之;若反转过来,恰好是东南西北之序。这巧妙地把遁甲之理化入其中。
四
符箓化的遁甲之学有一些什么思想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主阴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