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第三册》(10) - 周易正本通释 百年名家说易 - 陈德述 着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三十六章《第三册》(10)

有关易经的信

郭沫若李镜池同志:

大著《周易类释》原稿接到,已经读了一遍。《科学思维·科学知识》一节,写得好。你在《易经》范围内,可以说把辩证法的萌芽写活了。但有一个时代性的问题,始终在我脑子里回旋着。您认为《周易》编著于西周末年,在我看来,似乎为时过早。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有好些地方很难说通。

八卦究竟作于何时,尚难断定。天地对立的观念,在我国发生得很迟。殷周时代的天是上帝的别名,是至高无上的,并不与地为对。周金文中无八卦痕迹,至于没有地字。甚至乾坤等字样,在比较可信的古书中也出现得很晚。

《周易》中谈到夫妇关系,已有妇人从一而终之义。如恒卦上六“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象传》说为“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看来并不牵强。但是,在春秋年间的贵族妇人犹然以“人尽夫也”教训其女。

商贾,在古代是由奴隶兼管的。成为唯利是图的真正的商人集团是在春秋年间。《周易》中屡见资斧字样,资斧是货币。斧就是齐国与燕国的刀币。刀币的产生,当在战国初年,或者春秋末年。

《益》卦爻辞中很明显地用到春秋时晋国的故事。六三“中行告公,用圭”。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中行显然是人名,三与四都不在上下卦的中位,不能解为中道或半途。《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屠击将右行,先蔑将左行”。荀林父因而有中行桓子之号,其后遂有中行氏。汉文帝时投降了匈奴的中行说也就是荀林父的后人了(《新序》把赵氏的先人“中(仲)衍”误为“中行衍”,不足据)。

“为依迁国”当是《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狄围卫,卫迁于帝丘”的故事。《吕览·慎大》“亲郼如夏”,高注:“郼读如衣,今衮州人谓殷氏皆曰衣。言桀民亲殷如夏氏也。”《吕览》的郼,自然是殷商的殷,但这个字也应该就是卫国的卫。卫字从行韦声,与郼字从邑韦声,声正相同,而卫之地域也正是殷之旧地。如郼可读为衣,则卫亦可读为依了。

《周易古经今注》讲到《睽》卦的“睽孤”,他认为是遗腹子,我觉得是妥当的。但他疑所指为夏少康的故事,在我看来,明显地是赵氏孤儿的故事。

《睽》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睽》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

《睽》上九:“睽孤见豕负途,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据我看来,这三个爻辞是把两首《睽孤谣》割裂窜益而成的。把窜益的字句除掉,原来的谣辞应该如下(各有五韵,十分谐适):

睽孤遇元夫,交孚(俘),悔亡(无),厥宗噬肤。

睽孤见豕负途,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脱)之弧。

这儿有两个孤儿,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假的一个遇到一位大丈夫,所谓“元夫”,即公孙杵臼,一同被俘获了,没有后悔,因而一家被杀绝。真的一个被程婴保护着,尽管屠岸贾领着一车子坏人(鬼)要去杀他,然而免掉了。

“豕负涂”是屠岸贾的隐语。岸通豻,野犬。故屠岸贾,照字面讲,就是杀狗卖的屠户。古人以犬、豕并举,重犬轻豕。“士无故不杀犬豕”,则屠狗者亦未始不杀猪。“见豕负涂”,是说看到猪被杀,委诸地上。屠岸贾之名跃然欲出。

赵氏孤儿故事见《史记·赵世家》,又见刘向《新序·节士下》与《说苑·复恩》,和《左传》所载者不同,前人多疑为伪。其实《左传》是有问题的书,且相异的流言蜚语尽可以当其世而并存,孰真孰伪,殊难判定。即使说赵氏孤儿故事为伪,但也不能断定它不古。

看来《易》之制作是由长期积累所成,其中有西周时代的原始资料,但也有春秋时代的资料。原始资料积累得多些,故显得很古。孔子读《易》的传说是有问题的。《周易》的完成应当在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在原始筮书中,可能只有卦象而无卦名,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是后来附益上去的。六十四卦的卦名就有一套哲理在内,并不简单。这样看,在思想发展史上才可以得到顺畅的说明。关于这一层,请你加以考虑。如感兴趣,请参看拙著《青铜时代》中所收《周易的制作时代》与《驳〈说儒〉》二篇。前一篇虽然颇有可商兑的地方,但我的看法在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大变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