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第三册》(4)
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顾颉刚
去年秋闲作《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刊入《燕京学报》第六期。作完了之后又发生了些新见解,因就编讲义的方便,编入《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里去。适之、玄同两先生见之,皆有函讨论。今以《月刊》索稿,即以讲义原文及两先生函件发表。其中有复录《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的,现在也不删了。
十九,四,十四,颉刚记。
《周易》这部书,以前的儒家是不大过问的,《论语》中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句话,但这是《古论语》(古文学派的《论语》本子)的文字,若《鲁论语》,则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见《经典释文》)。钱玄同先生说:
汉《高彪碑》“恬虚守约,五十以学”,即从《鲁论》。我以为《论语》原文实是“亦”字,因秦、汉以来有“孔子赞《易》”的话,故汉人改“亦”为‘易’以圆附合。(《古史辨》第一册中编)
以前的人有说孔子作卦爻辞的,有说孔子作《易传》的,实在都是渺茫得很。但卦爻辞虽与孔子无关,却是一部古书。它里边称引的故事都是商代及周初的(见我所作《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可信是西周时的著作。
不过它原来只是一部占卜的书,没有圣人的大道理在内。自从战国后期给儒者表章了(这表章的儒者我以为是驺衍一派提倡阴阳五行的人),才在六艺中占得一个地位,和《春秋》成为孔门中带有神秘性的两种经典;《荀子》、《礼记》、《淮南子》等就引用它来论事,像引用《诗》和《书》的句子一样了。
《易传》共有七种:《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因为《彖传》、《象传》、《系辞传》各有二篇,七种传共有十篇,所以汉以后人又称为《十翼》。《史记》中《太史公自序》里曾引司马谈的两段话: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足征在司马谈之世已有《易传》了。但《孔子世家》里有一句“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却颇可疑。康长素先生《新学伪经考》辨之云:
《说卦》、《序卦》、《杂卦》三篇,《隋·志》以为后得,盖本《论衡·正说篇》河内后得《逸易》之事。《法言·问神篇》“《易》损其一也,虽惷知阙焉”,则西汉前《易》无《说卦》可知。杨雄、王充尝见西汉博士旧本,故知之。《说卦》与孟京《卦气图》合,其出汉时伪托无疑。《序卦》肤浅,《杂卦》则言训诂,此则歆所伪窜,并非河内所出。宋叶适尝攻《序卦》、《杂卦》为后人伪作矣(《习学记言》)。歆既伪《序卦》、《杂卦》二篇,为西汉人所未见,又于《儒林传》云“费直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此云“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又叙“《易经》十二篇”而托之为“施、孟、梁丘三家”。又于《史记·孔子世家》窜入“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颠倒眩乱。学者传习,熟于心目,无人明其伪窜矣!(《汉书·艺文志辨伪》)
他说《序卦》、《杂卦》并出刘歆伪窜固然没有确实的证据,但现存的《易传》不是汉初的旧本那是可以知道的。王充《论衡·正说篇》云:
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
《隋书·经籍志》云:
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
无论汉宣帝时新加入的是《说卦》等三篇,或但《说卦》一篇,要之司马迁是不会看见《十翼》的全份的。
《易传》不出于孔子,也不是一人的手笔,欧阳修的《易童子问》里说得很透彻:
……《系辞》……《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是谓《乾》之四德。又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则又非四德矣。谓此二说出于一人乎,则殆非人情也。《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所谓图者,八卦之文也,神马负之,自河而出,以授于伏羲者也;盖八卦者,非人之所为,是天之所降也。又曰:“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然则八卦者是人之所为也,河图不与焉。斯二说者已不能相容矣;而《说卦》又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则卦又出于蓍矣。八卦之说如是,是固何从而出也谓此三说出于一人乎,则殆非人情也。人情常患自是其偏见,而立言之士莫不自信;其欲以垂乎后世,惟恐异说之攻之也;其肯自为二三之说以相牴牾而疑世,使人不信其书乎!故曰非人情也。凡此五说者,尚不可以为一人之说,其可以为圣人之作乎……至于“何谓”、“子曰”者,讲师之言也;《说卦》、《杂卦》者,筮人之占书也;此又不待辨而可以知者。(卷下)
近来冯芝生先生(友兰)也说:
《易》之《彖》、《象》、《文言》、《系辞》等是否果系孔子所作,此问题,我们但将《彖》、《象》等里的哲学思想与《论语》里的比较,便可解决。
我们且看《论语》中所说孔子对于天之观念:
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夫子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
子曰:“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述而》)……
子曰:“吾谁欺欺天乎”(《子罕》)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
据此可知《论语》中孔子所说之天完全系一有意志的上帝,一个“主宰之天”。
但“主宰之天”在《易》、《彖》、《象》等中没有地位。我们再看《易》中所说之天: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始,品物流形……(《乾彖》)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豫彖》)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复彖》)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彖》)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恒彖》)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系辞》)
这些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暂不必管。不过我们读了以后,我们即觉在这些话中有一种自然主义的哲学;在这些话中决没有一个能受“祷”,能受“欺”,能“厌人”……之“主宰之天”。这些话里面的天或乾,不过是一种宇宙力量,至多也不过是一个“义理之天”。
一个人的思想本来可以变动,但一个人决不能同时对于宇宙及人生真持两种极端相反的见解。如果我们承认《论语》上的话是孔子所说,又承认《易》、《彖》、《象》等是孔子所作,则我们即将孔子陷于一个矛盾的地位。
孔子所讲,本只及日用伦常之事。……至其对于宇宙,他大概完全接受传统的见解。盖孔子只以人事为重,此外皆不注意研究也,所以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燕京学报》第二期,《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他们都说得很明白了,孔子决不是《易传》的作者,《易传》的作者也决不止一个人。我们知道,道家是提倡自然主义的,道家是发生于战国而极盛于汉初的。我们又知道,《周易》的加入儒家的经典是战国末年的事,《易传》中有几篇是汉宣帝时才出来的。那么,我们可以断说:那发挥自然主义的《易传》的著作时代,最早不能过战国之末,最迟也不能过西汉之末,这七种传是公元前3世纪中逐渐产生的;至其著作的人,则大部分是曾受道家深刻的暗示的儒者。
我们既知道了《易传》的时代,便可抽出这里边所提起的古史了。《易传》中讲古史的只有一段文字,但这一段文字却是非常重要的: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系辞下传》)
这一段记载的意思是说:我们所有的日用器物都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这一班圣人看了《易》六十四卦的象而制作的,而六十四卦的本根八卦则是伏羲仰看了天,俯看了地,又看了许多鸟兽人物的仪态而造出来的。这就是说一切的物质文明都发源于《易卦》,没有《易卦》则圣人便想不出这种种东西来。所以《系辞传》又说: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用《易》于卜筮,我们在《国语》里可以看见许多。用《易》于言,我们在《荀子》和《礼记》里也见到了不少。用易于动,书里虽没有记载,但看《左传》记邲之战,知庄子引了《师卦》初爻的“师《出以》律,否臧凶”一语以见晋师之将败(宣公十二年),可见一个将帅如要得胜,应当记着“师出以律”这句话而后动;这也是可以有的一件事。至于用《易》于制器,除了《系辞传》中这一段话以外,别种书里毫无记载,并且连类似的话也没有。
圣人看了《易》象而制器是怎样一件事呢照《系辞传》中的话推测起来,是把许多东西分配在八卦之下,再把重叠的两卦看作这两件东西合在一起时的样子,如果能从此得到一个解悟,一件新器具就可以产生出来了。为要明白这些制作的故事,我们应取《说卦传》读一下: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