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第二册》(6)
序卦传《序卦》是解释通行本六十四卦顺序的,所以叫《序卦》。1973年出土的《帛书周易》六十四卦排列顺序与通行本《周易》完全不同,通行本《周易》起自乾坤终至既济未济,《帛书周易》起自乾否终至家人益。通行本《周易·序卦传》是以阴阳相互转化、物极必反的理论为依据来解释六十四卦次序的。它用“受之以”这句话把相关的卦联系起来,构成一个似乎有内在因果关系的系统。
一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乾为天,坤为地,这里没有举卦名,直举卦的实象,不说天地的性质,而说可以感知的天地实体。天在上,地在下,天地构成了宇宙,也是乾坤二卦所取的最大卦象。“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说明天地是生长万物的基础,乾元之气与坤元之气相交合而产生万物,天地先于万物而存在,于是充满天地间只有万物,宇宙间唯一的存在就是“万物”,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合乎科学的解释。为此,《序卦》的作者,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对六十四卦进行排序。“受”,继也。“受之以《屯》”,就是在坤卦以后接续《屯》卦。“屯者,满也”,屯就是“盈满”的意思。屯卦为下震上坎,天地间充满雷和雨。天上有太阳,地上有各种形成生命的物质元素,又有雷雨的存在,具备了生命形成和存在的条件,所以“物之始生也”。《说文》:“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有物初生的意义。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
“蒙”,通“萌”,物的幼小状态。“穉”,音zhi,即“稚”字。《说文》:“穉,幼禾也”,引申为“幼小”的意思。为何在屯卦之后继之以蒙卦呢?因为初生的万物,必然幼小柔弱,所以接继的是蒙卦。蒙就是萌芽、幼小的状态。“物之稚也”,补充说明“蒙”就是万物幼稚弱小的时候。
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
“养”,抚养、养育。物幼小,需要养育、抚养,所以在蒙卦之后接续需卦。需是什么意思呢?“需者,饮食之道也”,需不是一般的泛泛的“需”,而是向万物提供饮食养育的道理。需卦是水在天上,天降雨水以滋养万物,说的是饮食之道。
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
“讼”,争讼。讼卦内坎外乾,坎为险,乾为刚。内怀险陷而外遇阳刚,必然为了生存相冲突而争讼。由于饮食供养不足,引起纷争、争讼。“讼必有众起”,争讼必聚众闹事,所以继之师卦。师,军队。“师者,众也”。军队是由众人组成的,是用以平息聚众闹事的。师卦为下坎上坤,坤为众,坎为险,聚众以作出危险的事情,必须用军队来平息制止。人类社会有了军队,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有国家必有国王,国王治理国家,必须以亲和的方法,所以继之以比卦。比卦为下坤上坎,意为地上有水。水总是停留在地上,不相分离而相亲比。“比”,比和、亲近。“比者,比也”,就是“比者,亲近也”。国家对于聚众闹事、社会动乱,不能只采取武力的办法,必须要采取亲和、得民的政策。
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畜”,养也。要实行亲和的政策,必须要养民,使人民的衣食得到保证,所以继之以小畜卦。小畜卦为下乾上巽,乾为天,巽为风,风行天上,比喻国君推行德教的政策。推行德教政策必须要以物质畜养为基础,保证社会和百姓的基本生存。由于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只能是“小畜”,“小”,寡也。说明财富不丰盈,只能做到基本保证。
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者,礼也。
有了基本的生活保证以后,就应该对民众进行礼仪教育,使民众具有文明的行为,所以继之履卦。富之就要教之,衣食足知廉辱。履卦为下兑上乾,兑为泽、乾为天,天高在上,兑卑在下。古代的“礼”是规定社会各等级各自应该遵守的规范,不同等级的人,都应该按社会的规范行事。“履者,礼也”,履就是“礼”的意思,所以在小畜卦之后继之以履卦。
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由于社会有了礼仪制度,民众各自都按“礼”的规定作事,社会就通泰而安定了,所以继之以泰卦。泰卦为下乾上坤,乾为阳,坤为阴,阳气上升而阴气下降,阴阳发生交感,故通泰。不论是自然还社会的事物,凡交感就亨通,凡亨通就平和安定。“泰者,通也”,泰就是“亨通”的意思。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世上的事物都必定会走向它的反面,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远通泰,也会走向它的对立面“否”,所以继之以否。“否”读为pi,不通也。否卦为下坤上乾,阴阳二气不相交感,所以否塞不通。说明世间任何事物都是变的,不是永恒的,都会走向与其相反的方面去。
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任何事物不可能永远否塞不通,也会发生转化的,所以继之同人卦。同人卦为下离上乾。乾为君子,离为火、为明。在否塞不通的时候,只有刚健有为的君子才能明察事理,号召众人,上下同心,走出否塞不通的环境。
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物”,人也。“归”,归从、归附。与人同心同德,人人都会来归从,所以继之以大有。大有卦下乾上离,乾为天,离为火,火在天上象征一国之君明察,国君明察,政治清明,国家富裕,所有者大也。大有者,民众都来归附,国家不但大而且富有。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盈”,满也。国家且大而又富有,不可自我满足。因为满会遭受损失,只有谦虚才能得到好处,所以继之以谦。谦卦为下艮上坤,艮为山,坤为地,地下有山,象征谦恭。在自然界山在地上,山居地下表示尊高的反居于下。国君认识到满遭损的道理,将富有的财富自觉地捐给贫穷的人,就能给国家带来整体的好处。
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乐也。国家大有而又捐财富给民众,必然使民众快乐,所以继之以豫。豫卦为下坤上震,坤为地,震为雷,地上有雷。古人认为,雷春天从地下出来,经过夏天,秋天回到地中。春夏秋三个季节是万物发育、生长、结果的时节,从自然界来说,万物勃兴而喜悦;从社会来说,人类有生养的物质而快乐,所以用豫卦接继谦卦。
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
“随”,追随、随众。随卦为下震上兑,震为阳、为君、为动;兑为阴、为臣、为民、为顺、为悦。国家富有又捐财富给民众,民众生活安定而快乐,国君有诰命而民必定追随响应,所以继之以随。
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
民众以喜悦的心情追随国君,必然会有所作为而干事,所以继之以蛊。“蛊者,事也”,败坏之事。蛊卦为下巽上艮,巽为风。艮在上为止不动,巽在下巽逊顺从,上下萎靡因循,因喜悦追求享受,上下都无进取之心,社会必生惑乱败坏之事,必须要整治。
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
社会上有了惑乱败坏之事发生,必须要加以治理,所以继之以临卦,临卦为下兑上坤,兑为泽,坤为地。《象传》说,“兑上有地,临”。孔颖达疏:“泽上有地者,欲见地临于泽,在上临下之义。”“临”以上视下,治理之意。虽然地在泽上,但地包容着泽,即是说治理败坏之事,要用包容的方法才能获得实际的效果。去除了败坏的事情,社会得到了治理,成就了大业。所以说:“临者,大也”。
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有了大的事业出现而后是可以观察、观看得到,所以继之以观。观卦为下坤上巽,坤为地,巽为风。《象传》说:“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象征国君的德教施行于全国,百姓得到德教的润泽。
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合”,融合。噬嗑卦为下震上离。震为电,离也为电,所以“合也”。离又为明,明察。震为雷、为刑。《象传》说:“先王以明罚敕法”,即是治理国家不能只用德教德治,还要用法制,要明辨刑罚之轻重,理正法令之疏严,所以要继之以噬嗑。只有用德治和法制相结合,才能使社会的矛盾消解而有所融合。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
用刑法的强制而形成的融合是勉强的表面的“苟合”,任何“苟合”都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继之以贲。贲者,“文饰”的意思。贲卦为下离上艮,离为火,艮为山,象征山下有火。有火的照耀万木百草都显示出光彩,所以为“贲”。“贲者,饰也”。《象传》说:“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君子要察明各项政务,不能以表面现象断狱,要以事实为依据。如果只重文饰,不重实情,必然会走向反面。
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
“致”,尽也,极也。过分的文饰亨通必然穷尽,过度必走向反面,所以继之以剥。“剥”者之“剥”为卦名,“剥也”之“剥”为败坏、剥尽之意。剥卦为下坤上艮。五阴在下,一阳在上,表示一阳将被剥尽。剥卦之义就是“剥尽”的意思。
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剥卦是五阴在下,一阳在上,说明阴已经到了极限。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剥到了尽头,就会穷上反下,所以继之复。剥卦是阴到了尽头,必反归于阳。复卦为下震上坤,一阳复生于下,表示阳气复生,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不妄”,不能妄为。由剥而复必须是阴极变阳,阳极变阴的有规律反复,不能妄自返复,所以继之无妄。无妄卦为下震上乾,震为雷,乾为天。《象传》说:“天下有雷,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要按自然的规律做事,不要违背自然规律。
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无妄”不妄自作为,遵循阴阳变化的规律,就可以使天地间万物顺利生长而积聚起来,所以继之大畜。大畜卦为下乾上艮,乾为日,艮为山。《象传》说:“天在山中,大畜。”阳光照耀山中,万物生长茂盛而积聚起来。象征国君不主观妄为,按治国的规律办事,使国家富裕起来。
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
物质财富积聚、丰富起来,就可以养育人民,所以继之以颐。“颐者,养也。颐卦为下震上艮,上动下止,中间四阴象征柔软的食物,上下各一阳刚象征牙齿,有咀嚼食物之象。人吃下了食物,就得到了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