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王蒙自传第一部:半生多事》(51)
51.行行重行行
终于,一九六四年年底,文联领导刘萧芜找我谈话,先说你在麦盖提与史玉堂吵,两个人都不对,都是个人主义。(这样的分析对我已经属于温柔抚摩性质了。)又说经与区党委林书记研究,希望你去伊犁农村劳动锻炼,兼任人民公社一个副大队长,学习语言,深入生活,将来(注意,是将来,不是现在)还是可以拿起笔来的嘛,希望你写出真正的好作品。他还说,如果需要,你也可以带家属一起过去。他又说,过了冬天吧,那边宣传部有一个同志叫宋彦明,是我们的作者,现在宋在北京给女儿看病,等宋回到乌市,我们和他说说,你再出发前去吧。几个月的赋闲才是最难过的,一听新的安排,我非常高兴,何况是伊犁,大家赞不绝口的伊犁。我到今天仍然认为,在当时情况下,这已是最佳安排,这已经反映了刘萧芜、林渤民等同志的最好用心,我欣然同意。同时很欣赏“劳动锻炼”一词,它有一种模糊性和灵动性,它可以做到八面合适,无懈可击。我想起了赵树理的名作《锻炼锻炼》,谁能拒绝锻炼呢?汉字文化真是无与伦比。
做去伊犁锻炼的准备。一个是把不远万里接来的一位亲戚老太太打发回去,我们无权在乌市过小家庭的日子。一个是暂时把孩子送到北京,争取芳与我早日相会伊犁,一个是取消在乌鲁木齐的家。看来,来到乌鲁木齐还不算完,还得西去,还得走了再走,得一直到我国的最最西陲,到伊犁河畔去。国之不泰,民何以安?
一九六五年四月到了,乌鲁木齐正是解冻化雪的泥泞季节,我们刚刚给住房搞了一次大扫除,给炉灶火墙刷了白,屋里飘着白灰香。通知我该上路——去伊犁了。
伊犁是河名,也是哈萨克自治州的名称。具体地点叫伊宁市,但新疆人都称伊宁市为伊犁。我打好了行李卷,凌晨起床,与芳在家门口告别——她还要照顾孩子和亲家奶奶。我坐公共汽车赶到碾子沟长途汽车站,先在晨曦中爬到车顶装行李,看到司机的行李网确实罩住了自己的行李卷了,才按号挤上了车。三天后到达伊宁市,住了两天绿洲饭店。
来前就闻名已久。伊犁河谷是一大片绿洲。从乌市出发,一过三台海子——赛里木湖,就是雪松连着雪松,牧场连着牧场,农田连着农田,村庄连着村庄了。无怪乎有塞外江南的美誉,但伊犁并不像江南,伊犁就是伊犁自身。它小巧舒适,随意自然,高高的白杨,满城绿荫,明渠绕城,流水潺潺。宽大的街道,一部分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历史上这边就有俄罗斯人定居,十月革命后更有大批白俄的人迁来。这里的民俗与南疆颇有不同。南疆的女子戴花帽,这里的女子戴头巾围巾。南疆的男子也戴花帽,这里的男子戴短檐“夏普开”(又被汉族人称为“砍土镘帽子”)。南疆的货币称呼与汉语相同,称“毛钱”或“蒙(一千)块”。后一种说法还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人民币旧制留下来的。这里的货币称谓将元称为“素姆”,将分称为“钿”(tin),将一角称为十钿,将二角五分称为二十五钿。南疆称奶牛为“衣耐克”,这里则称为“斯衣尔”,而哈萨克语称男根才是“衣耐克”。
伊犁的民族成分也比南疆更多样,哈、维、汉、回、柯(尔克孜)、蒙、乌、俄、锡(伯)等一应俱全。与南疆相比,这里有更多的酒、(羊)肉、歌、酥油与蜂蜜,更多的养蜂人,更多的水磨,更多的植树人、伐木者、放木排者、牧羊与牧马人、钓鱼人和更多的骑马而不是骑驴者。
我到达伊犁的时候正逢一个民族节日,我看到斯大林大街上一排排系着花头巾的少女挽臂唱歌前行,为之神往。
我预感到了全新的生活见闻与经验即将开始。我又转寂寞为兴奋,转枯待为跃跃欲试了。这也绝了,如果是太平盛世,人反而会小打小闹,原地踏步,约定俗成,养尊处优,庸庸碌碌,大同小异。不是赶上了这种年月,你哪儿来的这些千金难买的经历,特别是巨大反差,巨大与迅猛的变化?
在绿洲饭店与几个哈萨克族年轻人相遇,当他们知道我是来自自治区文联的时候热情邀请我与他们一起小坐,弹着冬不拉给我唱了《艾妮姑娘》,他们说这个歌流行于哈萨克斯坦那边。这使我吓了一跳。那是一个谈苏色变的时代,更是在一个谈阿拉木图而色变的地方。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九日,伊犁地区发生过边民外逃事件,使中苏关系更加恶化,并从此撤销了苏驻伊犁的领事馆。我一想到闹不清这几位哈萨克族青年的政治身份就紧张,而我相信如果他们弄清了我的处境,也许比我还紧张。怎么办呢?生活已经毒化到如此地步,陌生意味着危险,言语尤其是唱歌,又会带来什么?
幸亏两天后我走了,到了伊宁县红旗人民公社,地名巴彦岱(蒙古语,富庶之地),距伊宁市区五公里。宋彦明把我安排到这里,也是多行方便,有不让我太脱离城市生活之意。
伊犁的维吾尔老百姓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叫“塔兰其”,这是蒙语,意为种麦者。盖因早先北疆一带地广人稀,为了边境的安全,清廷乃提出从南疆向北疆移民,传说制定了若干优惠政策,其中有可以抢一个女子做老婆。故至今,北疆的习惯是如果男女同骑,女前男后,因为男子要谨防女子逃逸,而南疆的习惯,永远是男前女后,夫唱妇随之意。从南疆来的维吾尔人,比本地的游牧民族善于农耕,故被唤作塔兰其——种麦者。
另一部分人是后来从南疆迁移而来者,原因是伊犁地区相对比较富庶,交通比较便利,自然条件也好一些。而巴彦岱地区,是后来的南疆人为主的地区。
经过一个熟悉的短短的过程,我分到了二大队一小队参加劳动,后任二大队副大队长,住到了一小队社员阿卜都热合曼·努尔家中。此老汉个子矮小,被戏称为“半个子阿訇”。他曾临时做过几天为清真寺号令祈祷的事,有时又被人称为“麦僧”,但他自己不承认。他一直受穷,“土改”后才结的婚,对方是丧偶、无子的寡妇赫里倩姆。可以想象,赫里倩姆年轻时相当漂亮,轮廓鲜明,皮肤白里透红。他们现在住院的土屋小院,都是原来赫里倩姆从亡夫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为了避免纠纷,阿卜都热合曼坚持把原来院落的主要部分给了住隔壁的赫里倩姆的继女萨蒂姑丽,而他们只要了小小的一隅。从院落的格局,可以看到从前伊犁这边还是比较富裕的,一个中农居然有这样大的住所。
我来到这里还有一个缘由,他们家有一个养子,原是兰州孤儿院的孤儿,汉族。一九六〇年困难时期,甘肃饥馑的情况极其严重,孤儿院办不下去了,迁到了伊犁。这个十岁左右的汉族孩子,被阿卜都热合曼家领养,起名为阿卜都克里木,行了割礼,正式成为穆斯林阿家的后裔。克里木五官端正,讨人喜欢,能说很好的汉语,正好暂时充当我的翻译。他对我讲到他自幼丧父母,被醉鬼舅舅殴打的情景,与被收养后第一次尝到的家庭的温暖。
他们家有一间小小的(约四平方米)厢房,原来放一些什物,其中有一张未经鞣制的生牛皮,发出腥味。房中有一个矮矮的炕,能够住下一至两个人。根据它的布局,我去伊宁市巴札(集市或市场)买了一块羊毛毡子,铺在小炕上,上面放一条旧灰棉毯,再放一条结结实实的久经使用的褥子(这条褥子似乎是来自故乡河北沧州的为数不多的上一代传下来的旧物),再放上同样来自北京的被子与荞麦皮枕头,就是很好的床榻了。
躺在那里,一是觉得牛皮味儿有些怪,慢慢也就习惯了,又不久主人把它拿走了。厢房有一处小小的玻璃窗,但窗玻璃上已沾满尘烟,完全不透明了。还有令人纳闷的是,这间小房的门歪歪斜斜,门楣处露着一处三角形的大缝子,直若有意为之。
我在这里入住没有三天,金三角空隙便显示了它的重要意义:两只燕子飞来做了窝,一公一母,情深意长,叽叽喳喳,沟通信息,友好切磋,抱怨牢骚,哼哼唱唱,示爱友好。一天过去了,一个香巢已经构建完好。真是不能小看幼小和柔弱的东西啊,只要坚持,许多大事它们都能做到。
而老乡们激动起来,他们说,老王真是一个好人啊,你看,那么多年别人住的时候燕子就不来,老王一住进去,燕子立刻就来了……
燕子筑巢与主人品行的关系,这是无法证明的一个课题,但是老乡的反映仍然使我快乐,这至少是一个美丽的说法,一个美好的想象,一句美丽的话语吧。年逾而立的王蒙,自命不凡的王蒙,正处于不尴不尬的状态,别的做不到,还做不到无害生灵、善良谦逊吗?
从此我与一对燕子夫妻同住一室,每天凌晨,被它们的呢喃叫醒,农民都是勤劳的,也该醒了。然后它们下蛋孵蛋,燕子是最讲情义的伟大的鸟,雌鸟孵蛋时雄鸟不离其左右,并负起了照料雌鸟饮食的任务。孵出雏燕以后,年轻的父母又捉虫哺育,令人感动。一天早上,我看到一个雏鸟落到了地上,我连忙援之以手,将它放回巢里,但是它立即被其“父母”再次啄抛到地上,奄奄一息,旋即灭亡。我懂得了大自然的竞争淘汰的规律的严酷性。可能此雏有病,只有舍了它才能保住小燕全家。也可能它原来无病,不慎自行失足落地或被兄弟姐妹们挤到了地上,已经受伤,留之无益,只能淘汰,牺牲个别,保存整体。呜呼!何堂堂男子,革命人,却不懂小燕之道理焉!
……青春是伟大的财富,信任是永远的靠山,率真是制胜的法宝,好奇点燃了学习的热烈,友善铺就了向前的坦途。王蒙仍然快乐。王蒙仍然充实。王蒙仍然立志扎根边疆与少数民族农村。王蒙坚决要做到许多旁人做不到的事情。例如,三同,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不相信有谁做得比我还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