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罗斯福》(9)
三巨头吹响反战号角从1943年起,同盟国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为了协调盟国的作战行动和探讨盟国的战后政策,罗斯福先后与盟国首脑举行一系列重要会议。
1943年,各条反法西斯战线捷报频传,尤其是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实现了根本性的转折。苏联战场的胜利,有力地鼓舞了苏联军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斯大林格勒战役刚刚结束,罗斯福就致电斯大林,热烈祝贺苏联红军取得的这一伟大的胜利。
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电报中说:
你统率下的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作为美利坚合众国武装部队的统帅,我谨向您祝贺。为保卫这座已使大名永垂不朽的城市而进行的160天史诗般的战役,以及全体美国人都在为之庆祝的决定性胜利,在这场各国人民团结起来反对纳粹及其同伙的战争中,将永远保持为最光辉篇章之一。
你们在前线作战的部队指挥官和战士,以及在工厂和田野支援他们的男男女女,通过共同努力,不仅增添了自己祖国部队的荣誉,而且以自己的榜样激发了一切联合国家重新下定决心:竭尽全力彻底打败共同敌人,迫使他们无条件投降。
除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在非洲,在地中海地区,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已经完成了对最后几股轴心国军队的包围。非洲敌军被迫投降,仅突尼斯一役,敌人就损失30万人。
“火炬”战役胜利结束后,美英远征军正向意大利本土进军。7月25日,当巴顿的新七军和蒙哥马利的老八军席卷西西里时,墨索里尼终于遭废黜,巴多格里奥元帅在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领导下,出来接管了意大利政府。
罗斯福兴奋地向美国人民宣告:“轴心上已裂开第一道口子。”
“但是,”总统补充说,“我们对意大利提出的条件仍旧跟对德国和日本一样:无条件投降。”
1943年9月8日,在艾森豪威尔军队的强大攻势压力下,意大利政府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太平洋战场,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也正在把两支进攻的箭头一步步地向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逼近。美军继在中途岛等一系列海战中取胜之后,又于3月8日击毙珍珠港事件的罪魁祸首、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美国太平洋舰队正向所罗门群岛一带进逼。
为了促进胜利形势的发展,研讨盟国协同作战问题,1943年11月下旬,罗斯福和丘吉尔飞抵德黑兰与斯大林举行了“三巨头”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极为重要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吹响了战略反攻的号角,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行了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在开罗会议举行前,罗斯福曾经踌躇满志地对儿子埃利奥特透露他对国际局势的看法。他说:“美国将不得不出面领导,领导并运用我们的斡旋进行调解,帮助解决其他国家之间必将产生的分歧:俄国和英国在欧洲,英国与中国、中国与俄国在远东。”
在开罗会议上,罗斯福满怀热情,丘吉尔信心不足,蒋介石则是抱着讨价还价的目的要求罗斯福增加军援。整个会议是关于远东战略问题的辩论。
罗斯福、马歇尔、史迪威极力主张把日本驱逐出缅甸,保证中国陆上国际交通线,加强中国军队力量,作为最终打败日本陆上主力的重要战场。
丘吉尔否定缅甸有重要战略价值,他更不希望由中国人和美国人收复缅甸。他认为打败日本靠海上力量就够了。
开罗会议最主要的成果是美、英、中三国联合发表的《开罗宣言》。它宣布:
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谋求利益,也无意于扩张领土。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此外,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
开罗会议一结束,罗斯福就带着一个70多人的班子乘“圣牛”
号飞机前往德黑兰。这次航程大约六个小时,要越过巴勒斯坦全境。
可是罗斯福不同意如此仓促。“我们应该有一点多余的时间,”
他说,“以后我也许再也不会飞这条航线了。”他和飞行员布赖恩少校拟订了一条路线,使他们几乎能够飞经每一处名胜古迹。“低飞!”
他下命令,“当你飞临每一处圣迹时,尽你的胆量贴近它兜兜圈子。”
他们首先飞临贝尔谢巴及其著名的井泉,继而飞越山谷,翻过濯濯童山,来到伯利恒。布赖恩把飞机倾侧得似乎快要使一只机翼触及地面了。
罗斯福凝视着耶稣诞生的小教堂,心里真希望降落。接着,飞机沿着大路朝耶路撒冷飞去,不到一分钟,就已经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城市上空盘旋了。
罗斯福一一辨认那些神圣的建筑物,并且激动地向坐在他旁边的麦金太尔报出它们的名称:大卫墓和天国之门!耶稣拱顶;耶稣受难地,坡上是伊斯兰陵墓;大马士革之门,圣墓教堂,哭墙。
接着,他们绕着橄榄山的梯田形山坡飞了一圈,山顶上耸立着耶稣升天教堂,然后朝死海飞去。
飞机穿过巴勒斯坦上空后,总统就陷入沉思了。对罗斯福来说,在德黑兰会议上的艰巨任务就是同他认为“难以捉摸”的斯大林建立自己同丘吉尔保持着的那种私人关系。
据美国外交官墨菲说:“总统的计划是使俄国人感到,美国人绝对相信他们,并把苏美两国在战时与平时的合作置于任何其他未来的联盟之上。”
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在“三巨头”会谈之前,1943年10月底在莫斯科举行了一次外长预备会议。
赫尔在进行他在战争期间唯一的这一次重要外交活动时,以顽强的意志争取说服俄国人发表一项四国宣言,保证成立一个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的组织。斯大林向赫尔保证,一打败德国,苏联就将参加对日本的战争。罗斯福心想,这次会议就以上问题能达成协议,就算取得“重大成果”了。
当罗斯福一行抵达德黑兰时,斯大林为了罗斯福的安全而友好地建议他移住苏联大使馆。丘吉尔则住在附近的英国使馆。
罗斯福总统的车子驶进使馆大院的绿色大门,在一幢大而无挡的建筑物前面刹住。这幢建筑物很像一所百万富翁的豪华住宅。但已年久失修,不复有昔日的光彩。它那富丽堂皇的门框上的油漆显出裂纹,墙上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里面的泥草露在外面,活像一个从破洋娃娃肚子里漏出的木屑。纳粹分子离去前在墙上到处乱涂的“??”字,给人一种讽刺味儿。
罗斯福的安全由苏联警卫和便衣人员负责。他们个个都是两米以上的彪形大汉。斯大林前来拜访罗斯福时,便衣人员故意不让美方翻译在场,只让斯大林的翻译帕夫洛夫担任翻译。
罗斯福对他儿子说,“这是表示我的信任和毫不猜疑的一个姿态。”
罗斯福和斯大林握手时说:“见到你,我很高兴。我早就想同你见面了。”
斯大林说由于军务繁忙,迟迟未能实现,感到抱歉。罗斯福感谢斯大林把主要客房让给他住,并向斯大林祝贺苏联红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他们在正式开会之前举行了一个赠剑仪式:丘吉尔从伦敦给斯大林带来了一柄“斯大林格勒”之剑。仪式简短而动人。
一位年轻的英国上尉高擎着那柄修长笔直的宝剑,丘吉尔作了一席感情充沛的简短发言,斯大林用俄语致答词。接着,丘吉尔庄严地双手托剑,把它赠交斯大林。
斯大林接过宝剑,俯首吻了一下精美的剑柄。他缓慢地把剑从鞘中抽出一段来,然后又迅速插入,把它交给伏罗希洛夫。仪式到此结束。
“我想看一下宝剑。”罗斯福说。他右手握住剑柄,试试它是否平衡称手。这把剑的制作实在精美绝伦,拿在手里简直感觉不到它的重量,倒像是自己手臂的延伸。
罗斯福高兴得笑起来:“真是登峰造极的杰作!”他把剑高高举起,从空中猛劈下来,雪亮的钢刃发出一道寒光。
第一次会议于16时举行。出席会议的除“三巨头”外,还有霍普金思、艾登和莫洛托夫以及三国的参谋部的负责人。斯大林和丘吉尔共推罗斯福总统主持第一次会议。
罗斯福总统在会议开幕时说,他很高兴把苏联人作为“家庭小圈子里的新成员”来欢迎,并向他们保证说,这次会议将始终像朋友们的聚会那样,在各方面都充满着完全坦率的气氛。他相信三国的代表会紧密协作,不仅在战争的整个期间,而且将继续到子孙后代。
丘吉尔说,这里所体现的是世界上从未见过的权力的最高集中,而人类幸福的未来就掌握在这些与会者手中;他祈望这些人将不致辜负上帝所赐予的时机。
斯大林说,这次兄弟般的集会的确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时机的到来,而这个时机极需与会者明智地使用各国人民所赋予他们的权力。
德黑兰会议大部分时间是讨论军事问题。在“三巨头”介绍了各自战场的情况后,集中讨论了斯大林所要求的迅速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