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斯大林》(6) - 世界名人非常之路:军事家大全集 - 佚名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一百九十章《斯大林》(6)

战胜法西斯为科学和技术开拓新道路的,有时并不是科学界的著名人物,而是科学界毫不知名的人物、平凡的人物、实践家、工作革新者。

——斯大林

冷静应对战争阴云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长期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

1925年斯大林就说:“由于战争的条件日益成熟而使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当然不是明天,不是后天,而是几年以后。当我们周围的国家里发生纠纷的时候;我们的军队问题,我们军队的实力和战斗准备问题就一定会成为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

两年以后,他又说:“两年以前,人们还在谈论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对均势,谈论它们之间的‘和平共存’。现在我们有一切理由说:‘和平共存’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这种看法构成了斯大林内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他相信战争已迫在眉睫,而且很可能在苏联还未来得及积聚力量之前就被摧毁了。正是出于这一考虑,他主张立即实现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加强自身的力量。同时,在国际事务中,要围绕着尽可能地避免战争而展开活动。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就以190多个师的兵力,背信弃义,对苏联不宣而战。德国海陆空军一齐出动,像一场狂风暴雨,遮天盖地而来。德国的盟友和仆从意大利、芬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也一道参加了这场罪恶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战役,在苏联国土上展开了。

战争爆发以前的苏联人民,正在努力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

但是,战争风云骤起,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加紧扩军备战,肆行侵略,对世界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早在1936年3月,希特勒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7月,德国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至此,地处欧洲心脏地区的法西斯德国就变成了最危险的世界战争策动者,成为欧洲的战争策源地。

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两国结成了侵略联盟。

1937年7月7日,日本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就这样,日本逐步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首先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国际形势不仅令人忧虑,而且十分险恶,斯大林相信战争已迫在眉睫,苏联在东西两面都受到威胁,而且很可能在它还未来得及积聚力量之前大战就爆发了。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他命令加快实现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加快国防建设。他多次指出“落后就要挨打”,不能再浪费时间了。凡尔赛和约只不过是两次战争之间的停火协定。他密切注意西方的动向,寻找即将来临的冲突的早期征兆。

斯大林希望战争将局限在资本主义阵营之内,但是,又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如果苏联一旦遭到进攻,红军就要坚决反击,把敌人消灭在入侵的土地上。

根据斯大林的倡议,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加强红军的决议,强调必须开展全面提高红军战斗力的工作。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国防人民委员部对红军和后备队进行了认真的全面的训练。

斯大林在处理外交政策中,表现了极为谨慎、克制和现实的态度。他需要时间来加强苏联的工业和军事力量的建设。在东西两面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他力图扭转或至少推迟必将爆发的战争。为此他推行一项维护安全政策。

1933年6月在伦敦举行的世界经济会议上,苏联外长建议签订一项多边互不侵犯条约,这导致苏联同它南面和西南的所有邻国都签订了条约。此举对维护苏联的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斯大林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俄国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所蒙受的耻辱仍记忆犹新。尽管日本人多次挑衅,他们仍然泰然自若,不动声色,表现了顽强的克制和极大的耐心。

斯大林最担心的危险是日本人会侵犯蒙古,蒙古当时起着缓冲国的作用,而且实际上是苏联的保护国。如果日本人这样做,战争就无法避免了。

当时日苏关系非常紧张,两国都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苏联匆忙调兵遣将,并制订计划在远东发展工业以及加强国防。

斯大林继续严守中立,拒绝同英国和美国合作反对日本,甚至不参加国联的一个调查满洲局势的委员会。他绝不做任何有可能被用作发动战争的借口的事。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战争的阴云在欧洲上空集结。希特勒一再表示敌视苏维埃政权,并宣布他对乌克兰和苏联其他领土的要求,希特勒的侵略扩张政策令斯大林不安。

在希特勒担任总理的最初几年,斯大林没有公开评论德国,他希望德国人恪守原来的边界和条约。但斯大林密切地注视着能表明希特勒真实意图的迹象。

当时苏联政府采取了非常灵活的外交政策,即坚持争取维护安全,同时不仅在道义上支持已成为侵略牺牲品的爱好和平的国家,而且给它们以实际援助。

欧洲和亚洲法西斯军事威胁的增长,迫使苏联政府采取紧急措施来进一步增强本国的经济和国防实力。苏联的经济成就是完成这项任务的物质基础。

1937年,苏联政府的军事预算拨款大大增加,军队得到了更多的新武器和军事装备。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说,所有这一切都做得非常及时,因为不久日本法西斯的进犯就开始了。

1941年春天的头几个星期里,斯大林一直颇为苦恼。斯大林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情报机构,那些情报人员不是为钱,而是为了理想从事着情报工作的。然而,他们报告说,德国正在谋划大举进攻苏联。

斯大林不相信情报人员的话,特别是这些以“撒谎”为职业的间谍。

从客观角度出发,他的这种不信任也是有道理的:情报人员们几个月前就一直在报告德国要入侵苏联,但每一次警告都没有得到证实。

1941年6月21日夜间,朱可夫从基辅打来的电话里获悉,一名德军司务长越过了边防线对苏军指挥员说,德国军队将在次日凌晨发动进攻。

朱可夫立即给斯大林打电话。斯大林把他们召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听了朱可夫报告后的第一个反应是:“也许是德国将领把这个逃兵送过来,是为了挑起冲突。”

“不,我们认为这逃兵说的是真话。”他们回答说。

政治局委员都来了。斯大林询问他们的意见,但是没有回答。沉默一阵后,铁木辛哥说话了:“应该立即命令边境军区所有部队进入一级战备。”

朱可夫把在总参谋部队订的命令读了一遍。命令强调必须根据打退敌人进攻的作战计划采取坚决行动,但斯大林仍没有放弃他的希望,以为这也许是一场虚惊。他说:“现在下达这样的命令还太早;也许还可以和平解决。”斯大林令人重新起草命令,发往列宁格勒、波罗的海、基辅和敖德萨各军区的前线部队,要他们立即做好准备,准备抗击德国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

然而,就在命令下达完毕,许多集团军尚未接到这项命令时,德军已发动了全线进攻。

歼灭东犯之敌

欧洲战火越烧越旺,而在远东,日本军国主义也越来越胆大妄为,所以斯大林对苏联边境的安全,愈发忧心忡忡了。

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旨在阻止侵略的步骤,除了加紧外交活动和强化国防建设外,还在边界一带修筑了一些防御工事。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斯大林对苏联的远东边界安全尤为担心。

所以在此以前,就组建了远东方面军,建立了太平洋舰队。1936年3月,苏联又同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

自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之后,日本统治集团一直在试探苏联红军的实力,而且往往是趁世界其他地方发生危机的时候进行试探。

1936年日本在中蒙边境挑起了三起边界冲突,此后又发生多起。

此外,日本军政头目还希望把苏联和中国隔开,从而切断援助通道。

为了进一步取得德、意法西斯势力的援助,以便早日征服中国,并回过头来进攻苏联,日本法西斯经过谈判,于1937年11月6日同德、意法西斯签订了《日本、意大利和德国决定书》。

通过这个议定书,意大利正式参加了1936年签订的“日德防共协定”。从此,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侵略集团正式形成。

事隔不久,德国法西斯由于在欧洲推行侵略扩张的需要,不满足于已有的防共协定,而渴望签订三国军事同盟。

5月初,日本由陆军、海军、外务三省,拟定了日、德、意三国加强合作以对付苏联的基本方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