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鬼差代办(二)
第413章鬼差代办(二)城隍庙供奉的是所在城市的保护神,“城”,就是城池;“隍”就是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
城隍是我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从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
《礼记·郊特牲第十一》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大蜡八”是指什么?郑玄注云:所祭有八神也。
许慎《说文》云蜡“从虫昔声……曰年终祭名者矣”。
所以大蜡八即年终祭祀的八位神,他们分别是:司啬、百种神、农神、邮表、禽兽神、坊、水墉、昆虫。
其中水墉居其七。水墉是农田中的沟渠,水墉神也就是沟渠神。后来古代的城市亦要修筑城墙,城墙之外还要有一圈护城壕。有水的城堑称为“池”,无水的城堑则称为“隍”。
“城隍”二字,始见于《易经》泰卦的上六爻辞:“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其中“城”指城墙,“隍”指城壕(护城河)。城隍一词连用泛指城池,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五礼通考》)。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城隍庙在历史上是一个城市的文明标志,是一个地区民众的精神家园。在当今社会的进步过程中,城隍庙发挥着积极的功用。
远古时期,农业经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一种潜在的恐惧心理使得民众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对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过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护佑,在“万物有灵”与“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下,出现了有关神灵的崇拜和祭祀仪式,逐步形成原始信仰。
我国原始信仰系多神论,即“万物有灵”,或祭山石、或祭树木,多在郊野。随着宗教的产生和庵、观、寺、庙的发展,各种祭祀活动有了固定的庙址、日期和偶像。
城隍庙敬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说的:“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的城隍老爷。
进士李宜春撰修的《颍州志》卷下,对城隍庙作了这样记载:
“在颍州北城之西南隅,有堂,有退室,有东西廊房,有重门大街之口有起敬坊。神有灵则当书,人有功则当记,此天下之通典,而今昔不易之定论也。神有益于人,人之祟祀乎神,故往往见诸史传。况城隍尤切于民生,保障阴司人之善恶与人道幽明相为表里,岂不可以不祀乎。颍州城隍最有灵验,保障一郡百姓之安危。”
颍州城隍爷手下领班人的神像,个个塑造得威风凛凛,神武异常,这里有速报神、华陀像,据说这是给城隍老爷治病和这信的官儿。庙外花戏楼底下,有一尊泥马像,据说这是城隍老爷骑的神马。
由于年久失修,庙址狭隘,殿庑朽栏,神像剥落,颍州前任知府福建人氏高明为之重修,经理开辟基址,正殿两庑,门廊垣焕然一新。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长垣人氏李溥由进士钦升颏州知府,既考古传,尤坊民.意,都说城隍至灵且验,不能忘记前几任之功绩,而神之灵绩亦不能掩泯,遂修其未备,补其缺略,并刻碑铭记,永志不忘,铭田:“赫赫城隍,丕著威德,监察善恶,永保斯民,保障汪淮,自古及今。
旧社会里城隍庙热闹极了,这里称为“相地”,又称“福地”,茶馆、戏楼、酒肆林立,有八家说书场,算命打卦的,练武卖艺的,玩大马戏的,卖药的,唱花鼓灯的,卖吃的,可以说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啥样的人都有。
农历四月十九日,城隍爷过生日这天,庙里各殿堂着意布置了一番,庙门口贴土黄纸露布,搭迎席棚,门楣上挂着彩纸剪的法帘,神像前挂着帏帐,凡是有神像的地方都点燃长明灯,烧起烟火,整个城隍庙里香烟缭绕,钟鼓齐鸣,善男信女,都来向城隍爷、城隍奶奶磕头焚香,祈求平安。
上海城隍庙历史悠久,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观之一。老城隍庙里供奉着3个菩萨,即护城神秦裕伯、霍光、陈化成。
关于他们的传说不一,版本很多,知道你们爱听故事,我就一一讲给你们听。
就说那秦裕伯,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这位被称为“智谋之士”的上海人,为逃避乱世,辞官回到了当时还是个小县城的上海。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多次请他出山,才应允入朝。
秦裕伯是前朝老臣,又精于世道,很受皇帝重用。朱元璋在他死后封他为上海“城隍之神”。
还有个版本是,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过。
传说他是一个孝子,因其母感叹未见过金銮殿,故专门建了一座像金銮殿的建筑。后被人告密,皇帝派员来查,他就连夜将殿改成金山神庙,躲过了一场灾祸。清军南下时,原准备屠城。行动前夜,清军将领梦见了秦裕伯,秦警告他不准杀人,这才没敢下手。
因秦裕伯“显灵”,救了上海百姓,故被列为城隍爷。
霍光是东汉时期镇守疆土的将军。永乐年间,上海县正式建城隍庙的时候,知县将位于城中心的霍光行祠迁此。
使上海人真正顶礼膜拜的是第三位城隍爷陈化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供奉在大殿后进,表达了上海人民的抗战决心。
南京城隍的历史很早,而且是可查的有名有姓。据记载,汉末秣陵(即南京)尉蒋子文逐贼至钟山脚下,不料反被贼所害,故蒋的亡灵经常在钟山一带为祟。
后孙权建都秣陵,蒋子文即托梦孙权,叙述其被害过程,孙权遂追封他为“中都侯”,辖南京之阴曹地府,并在南京为之建庙——蒋庙,并改钟山为蒋山,到梁武帝时又追封蒋子文为“石头城主”。
南京城的建制与朱元璋密切相关。据说这位农民皇帝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对他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
各地城隍庙与当地官署等同,形成阴、阳两套衙门。
现存全国各地的城隍庙大多是朱元璋那时修建起来的,朱元璋还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这种传统的因果教化,规范了百姓的道德行为,德治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法治国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就像神教里所说,人们看到了十八层地狱的各种酷刑惩罚,还有谁敢再起恶念而为非作歹呢?
宁波的城隍庙又称宁波郡庙,位于市中心繁华地带。
宁波府城隍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隍庙之一。该庙建于明洪武四年,建成后屡遭火灾,现存的庙殿是清光绪十年重建的。郡庙有照壁、头门、二门、戏台、大殿、后殿,建筑完整,气势宏伟。
戏台建得尤其精美。戏台是单檐歇山顶,藻井呈鸡笼形,雕龙画凤,朱金装饰,远远看去,熠熠生辉。郡庙内保存着三十余块碑刻及宋井等古迹。如今,城隍庙已经成为宁波最大的购物中心,这里商店林立,小吃遍布,实为了解宁波民间风情的一大好去处。
阜阳有两个城隍,一是府城隍,在西边;一是县城隍,在府城隍之东,府、县城隍相邻,县城隍只有一层院港,三间大殿,供奉着城隍爷、城隍奶奶的神像,规模甚小,香火不大。
我听着听着,等李尔一住口,我便说出我的想法:“李叔叔,您说的这些,让我长见识,这些是您所研究的吗?”
李尔点头,道:“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东西,我要思考的是兼容并包是:我们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最显著的特点。”
“城隍信仰亦是最有代表性的。随着城隍在民间百姓中的影响日益显著,道教也将城隍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杜光庭编纂的《道门科范大全集》中,就有在斋蘸请神仪式中开列城隍的法位的记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城隍神就逐渐成为了道教尊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道教许多法事活动中,都要请城隍神到场。道教源于民间而又影响民间,甚至渗透到千家万户。城隍原本是民间的神祀,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后,接受了佛教的冥界体系,城隍神开始成为阴间的行政长官,掌管阴间事务。如宋代佛教的“水陆法会”就开始将城隍神列为重要的恭请神明之一。”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它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从而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民间信仰的神灵群体可以说并无体系可言,但这些信仰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间信仰“尚和”的文化精神特质。”
“城隍,从我国先民的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发展到后世的宗教信仰,它们原发于农耕文明。古长安作为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以其长期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成为精神文化的传播地。由此,古长安也自然成为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
“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希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
“在城隍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的过程中,汉代的纪信最早,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
“神有灵则当书,人有功则当记。”城隍庙的历史地位应当隆重的记载;“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是立城隍神的目的;“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作为一个人,更应该活出自我以外的东西才对,切莫做了行尸走肉。
我连忙问道:“纪信,我真不知道他,李叔叔,能给我讲讲他吗?”
李尔点头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