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秦明(三)
第382章秦明(三)
我们猜测爷爷之所以莫名其妙的笑,肯定有好玩的事。果不其然。
爷爷脸上依旧挂着笑,说:“说起收徒弟,我记起早年间的一个故事。”
孙先生忙把手中的《易经》放下,催促道:“很可笑吗?”
“爷爷,您快讲给我们听吧!”我也挪动屁股,凑到爷爷跟前。
爷爷眉角一扬,那神情分明是说:我就想讲给你们听。
早年间,有家参铺,掌柜的姓毕,铺子里面,人参、草参、洋参、须参应有尽有。
毕掌柜为人精明,善于投机,是个老鼠嘴里也能掏米粒的主儿。
年轻时,他发家是从他第一次外出买参开始的。
做什么生意呢?毕掌柜的身上只有三块银元本钱,来到南方,住在一家客栈里,同住的一个是经营人参的参商,姓陆,聊天的时候,陆掌柜的给他介绍经营人参,利大无比,商机无限,毕掌柜的恳请陆掌柜的带他入行,当知道他身上只有三块银元,便讥笑他,说三块银元连根参须也买不到。
天真的毕掌柜的问陆:“人参的根须是不是没有用?不值钱?”
陆掌柜的说:“也不见得,东北长白山的深山里,有一种红须参,这红须参外号‘钓魂勾’,人得了重病快咽气时,只要给他灌下半碗红须参汤,就能让病人多活半炷香、多喘几口气,让人能回光返照。”
“真有那么厉害?”
“当然了,不过有什么用呢?虽说也叫参,但无力回天,早晚还的死,所以很少有人问津,卖红须参的也少,不多见。”陆掌柜的回答他。
“咦,不见得。”毕掌柜的不这么认为。
第二天开始,毕掌柜的啥事也不干,整天在南方城里瞎转悠,不为别的,在药材市场上找卖红须参的商贩。
功身上的三块银元结完房租,还剩两块银元。
夫不负有心人,苦苦找寻了三个月,终于见到一个人参摊子上有一根红须参。
一问价,老板要五个银元。
开始讨价还价,毕掌柜的掏出剩下的那两块银元,老板哈哈大笑,称:“你以为红须参真不值钱啊?两块银元我只给你半截人参。”
“好吧!你就给我半截人参吧!”说着,毕掌柜的将两块银元递到老板手里。
卖人参的老板笑了起来,哪有买人参买半截的?可话都说出去了,老板就把那根红须参一掰两半,卖给毕掌柜半截。
用那两块银元,毕掌柜只买了半根红须参,揣着这半根红须参,回到家,不停的到处宣传红须参有勾魂的功能。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无巧不成书,在毕掌柜的回到家大约半个月后,有人找上门。
原来,本村一个姓牛的富户突发急症,快不行了,可这牛老爷子还没告诉家人他的三千块银元埋在哪里?
牛家人都快急疯了,有人提醒说毕掌柜手里有红须参,可勾人魂,让人回光返照。
此时,毕掌柜瞅准时机,立即坐地起价,牛家人问多少钱,索掌柜晃着一个指头:“一百块银元。”
牛家人吓了一跳,怒道:“都是一个村里的,你这是讹人啊!”
毕掌柜揣起参,说:“不买拉倒,你们去药铺买便宜的吧!”
什么药能让老爷子起死回生?一百块和三千,那个数大?牛家人心里清楚,没法子,只得乖乖掏了钱。
半碗参汤灌下,牛老爷子果然醒了过来,告诉家人,那三千块银元就埋在南屋炉灶底下,随后才咽了气。
两块银元换了半截红须参,半截红须参又换了一百块银元,这让初出茅庐的毕掌柜开始有了本钱。
凭着一肚子精明算盘,认准了人参买卖,多年下来,毕掌柜赚下了万贯家财,可他只有一个女儿,这一肚子生意经,该传给谁呢?
毕掌柜把眼光落在了参铺里的几个小徒弟身上。
徒弟们里有精明的、有厚道的,索掌柜想:精明的徒弟,自己教会他本事,说不定会反过来坑自己;厚道的徒弟嘛,又太老实,被人家卖了,反而帮人家数钱……
到后来,一个叫华子的徒弟让他看上了。
这华子没爹没娘,长得英俊魁梧,人老实却不傻,正好符合索掌柜的择人标准。
那天,毕掌柜把华子叫到跟前,说想把自己的本事教给他,问华子愿不愿意学。
华子赶紧趴在地上,磕头如捣蒜:“愿意,愿意。”
参铺里买卖,无非买进卖出,虽然简单,却要察言观色,用尽心计。
毕掌柜教小五子如何砍价、如何识货、如何渔利?华子听得频频点头。
之后,毕掌柜把铺子交给华子打理,自己从旁观察。
观察了几天,毕掌柜看出了问题:这华子一看就属于目光短浅的那种,有时候为了蝇头小利,经常干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糊涂事。
毕掌柜教训了华子几次,效果却不大,后来,毕掌柜眼珠子一转,计上心头。
这天,毕掌柜叫来华子,问他:“在做买卖时,你是不是时常拿不定主意?”
华子点头说是。
毕掌柜的问华子:“关门打狗,权衡利弊这句话听过没有?”
华子点点头。
“那你告诉我什么意思?”
华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解释清楚:“就是关门打狗的时候,要将狗控制在自己势力范围内,然后进行有效打击。这里需要权衡的是狗和自己的能力,然后才能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对狗进行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