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秦明(五)
第384章秦明(五)
在婚嫁风俗依然浓厚的农村,结婚前,先要定亲,男方把女方及其家人邀请到男方家,男方家提前准备好彩礼,东西视情况而定。定亲前,女方叫男方母亲婶子、大娘或阿姨,定亲之后,女方再见男方父母时,就得正儿八经改口叫爹娘了。彩礼钱最初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后来是万里挑一、万里挑七(谐音“妻”)。这里的零头“一”和“七”,可以是一元和七元,也可以根据情况是一十、一百、一千、七千元不等。女方家收到彩礼钱后,需要把“一”和“七”留给男方家。不管挑一还是挑七,一和七都是男方家的了。现在,我们这儿又开始流行“两万一千八”(两家一起发,两家指新郎父母家和新娘父母家)和“三万一千八”(三家一起发,三家指新郎父母家、新娘父母家和新郎新娘的新家)。
至于彩礼钱,结婚时女方一般都会再带回男方家,当然也可以留给新娘的娘家筹办嫁妆用。
结婚那天,女方送亲和男方迎亲的队伍里,所忌之人需戴青龙帖。村里的石碾、石磨也都得盖上大红纸,压上青龙帖。新郎早晨随车到新娘家,把新娘接到男方家。婚轿去男方家的路上,每遇过桥和村口,都要放鞭炮。遇上别的婚车时,新娘要交换或扔下一枚戒指或顶针。
婚轿到男方村子后,新郎要到新娘的车前拜轿。拜完轿,两个架媳妇的和两个送糖茶的便来到轿子前敬轿。架媳妇的,一般由婶子、大娘或嫂子担任,撒麸子、纸花和端糖茶的,则是由新娘的两个小姑子担任。所谓“敬轿”,其实就是在轿子前撒一点糖茶。
把新娘架回家,拜堂前先由架媳妇的人用红线在新娘脸上比划几下“开脸”。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后,新娘新郎就要在大家的阻拦嬉闹下入洞房了。
这时,不敬上几包香烟,想把新娘顺顺溜溜抱进洞房是不可能的。
入了洞房,架媳妇的人负责用碎麦秸把新床上的两个枕头填好,即“填枕头”。然后用两根干净的葱秧当筷子,喂新郎新娘喝面叶。喝面叶时新郎新娘各用一个碗,可以吃一点也可以都吃光。如果碗里有剩余,围观的乡亲们可以抢来给小孩吃。抢面叶吃是一种风俗,这些面叶沾有喜气和好运,谁家的小孩吃了都好。
新郎新娘吃过面叶,就到了坐席的时间了。宴席上上了一半菜后,他们又得挨桌去敬酒。
敬酒时,新郎新娘先要对着上座鞠躬,鞠躬后给客人挨个端酒。新郎家有两辈人或三辈人,敬酒的次数是不同的。
如果是三辈人之家,上8个菜后,新郎的父亲和大爷或叔叔一起去敬第二次酒;上10个菜时,新郎的爷爷去敬第三次酒。如果只有两辈人,新郎新娘敬完酒,新郎的父亲和大爷或叔叔在上完10个菜后去敬一次酒即可。
到晚上闹洞房前,架媳妇的两个人又开始忙了。这时,不光手忙,嘴也不闲着。晚上天黑后,她们要为新郎新娘点喜烛。点喜烛时,有套话要说道说道。“进屋门,喜盈盈,一对贵人来点灯。伸手点着长明灯,拨灯棒,压灯虎,闺女小子二十五。多了俺不嫌,少了得给俺补。”点燃蜡烛后,还得补一句:“火柴棒,长又长,过年生个状元郎。”
在新郎家等到晚上“闹洞房”的亲朋,晚上喝喜酒前,架媳妇的两个人还要到洞房内给新郎新娘“浇床头”。她们边浇酒边有话说。“浇,浇床头,浇,浇床腿,两口子一辈子不吵嘴;浇,浇门挂,两口子不嘻(嘻是方言,意为笑)不说话;浇,浇门槛,多在家里少在外;浇,浇门后,两口子闹不够(嬉闹,永不厌倦)。”
婚嫁习俗是老辈人一代代传下来的。像大多数从农村走出的兄弟姊妹一样,我在农村长大,又回农村结的婚,因长期在外生活,对这些传统习俗却知之甚少了,听时如听趣闻。
这些世代沿袭的传统,在流传过程中,不会一成不变下去。母亲讲的这些习俗,我以前经历过,却从没关心过,一点都不懂。这次一一记录下来,免得时间久了遗忘,以致到时不知如何教授后代子孙。
杨大姐身为架媳妇的角色,她是陈老伯家的至亲,此次孩子结婚,让她担当重任,有事自然要问她。
杨大姐道:“不到中午,她们就来到中间人家,把新媳妇接到轿子上,可是走到半路的一片小树林时,忽然刮起狂风,飞沙走石,看不清东南西北,让人睁不开眼,只好抱着头蹲在地上;等到天黑时,风才停下来,这才走出小树林,抬着轿子回来。”
陈老伯抬头看看那面铜镜,心想:幸好及时挂上它,要不真出事了?
先不管别的了,赶快接媳妇下轿进屋拜堂吧!
撩开轿门,接亲的杨大姐和另个妇女一左一右,把新娘子架了出来。
新娘子一出来,人群里顿时沸腾了,好漂亮啊!那弯弯的细眉,白白的脸蛋儿,红色的旗袍包裹着一条杨柳般的细腰儿…
还没瞧够呢,新娘子旁边的杨大姐便掏出一块红布,盖在了她头上。
随后,搀着她向院里走去。
人群向两侧散开,新娘子顶着红布,迈着细碎的步子往前走。
然而,就在新娘子走到正屋门口准备跨火盆时,忽然停了下来,不走了。
杨大姐的不断催促:“跨呀,跨呀!”
然而,她却像被定住了似的,就是不肯迈步。
就在宾客门面面相觑,不明所以的时候,新娘子忽然抬起了头。
众人看去,只见门上悬着一只刚挂上去的铜镜。
那铜镜,此刻在黑暗的门庭之上反射着青白的光,一股神秘莫测的气氛袭来。
众人盯着新娘,如此盯着铜镜,不知她用意何在?
站在人群最前面的,是几个看热闹的孩子,你挤我推的,好不热闹。
新媳妇不往前走,众人都僵持在门口,这时柱子从院子里出来,他是觉得陈老伯为自己弄了这么大的场面,折腾到现在,实在是过意不去,想过来牵新媳妇,赶快拜堂,也别让宾客再等下去了。
柱子一瘸一拐的分开围观的众人。
由于腿脚不灵便,还没站稳脚,一下子将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碰倒在了地上。
柱子慌慌张张上前扶小男孩。
就在柱子弯下腰的一瞬间,他忽然感觉后背一凉,似乎有什么东西压了下来。一抬头,他看见一道阴森的寒光,向他射过来,他骇然抬头,发现寒光来自门庭上的铜镜。
那一瞬间,柱子感觉脑袋里‘嗡’的一声,后背就像被一个重物压着,很想大叫,却发不出声音。
这时候,地上那个小孩不知道摔到哪里了?感觉疼痛,“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孩子的一声啼哭,让柱子突然觉得后背一轻,那种压迫感不见了。
难道刚才是自己的幻觉?柱子这样想着,迷迷登登的扶起那小孩儿,然后,恍恍惚惚的站在了那里。
“嗷儿”一声怪叫,把柱子从恍惚之中猛然间拉了出来,声音凄厉而又尖锐,这声音是从新娘嘴里发出来的,似乎看到了某种极为可怕的东西。
一声惊叫之后,只见新娘一把揭下红盖头布,挣脱杨大姐的束缚,怪叫着往后退去,边退边叫:“镜子!镜子!”
众人都被吓懵了,杨大姐最先反应过来,冲过去,一把拉住新娘子的一只胳膊。
要知道,在跨火盆前丢掉红布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更何况,还往后退缩?
新郎柱子见状,也一瘸一拐的冲过去,由于太过慌张,差点把火盆给踢翻了。
他从地上捡起红布,跳尸一样蹦过去,盖在了新娘头上。
总算将新娘子制住了,但她却不停的喊着:“镜子!镜子!”
众人惊恐的看向那面镜子,见它好端端的挂在上面,并无特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