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静庭别院——北方有佳人(三) - 二指先生 - 笼中虎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二指先生 >

第344章静庭别院——北方有佳人(三)

第344章静庭别院——北方有佳人(三)郭老论及茶道。

在一片片小小的茶叶上,唐代大诗人李白发现了“银河洒芳津,采服润筋骨”的妙处,茶圣陆羽有“珍鲜馥烈”的说法,每个字都值得透彻地研究。

茶的种类、茶的营养;茶的种法、茶的采法、茶的炒法、茶的沏法、茶的泡法;茶与水的关系、茶与杯的关系;茶的化食功能、茶的医疗功能;精美的茶点、精巧的茶具;名茶、杂茶;北方的大碗茶、南方的功夫茶;市民的茶生活、文人的茶情趣;关于茶的书、关于茶的诗、关于茶的表演,说不尽的怡然自得。

在这静园里品茗,若摆上象棋、围棋与小吃,工作被生活化了,远离吆五喝六、没完没了的餐盘世界,心静了许多,“茶禅一味”,了悟机道,附庸风雅了。

爷爷夸赞道:“郭老雅兴,做学问的同时,也把生活当享受了。”

郭老又笑呵呵的说:中国人喜欢享受过程,不着急把事情办完,喝水与品茶是两个层次的行为,“喝”有一个“口”,“品”有三个,一个“口”满足的是生理需求,三口之“品”就高雅起来,不止于三倍的复杂,一口化三,变喝为品,越是高级的茶场面,茶杯越小,而且不可一饮而尽,“文化就是费事”,一位朋友见我嘴急便如是说,这话很经典。仅仅科学地对待人生,能够满足吃好、睡足等基本生活需求就行了,没了色彩。文化的“文”古字为“纹”,纹饰化就是文化。

古“字”是怀孕、生育、哺乳的意思,其形是房下有子,与“文”连缀为双音节词——“文字”,寓意为“文”之衍生,字是文的儿子。至于“文”,《说文解字》释:“察其物形,得之文理”,为彩色交错的现象与图形,所以“文”即“纹”,甲骨文就是占卜刻痕。日月星辰是天文,山川河流是地文,而人文最丰富,是我们的活动痕迹,天文地文是原装的,人文是原创的,人能造“纹”,便是万物灵长,写字、画画、设计都是“纹”化工作,文化就是“纹”向精神演化,力透纸背,进入文字后面的心灵天地,构筑起物质世界的意义系统。

痕检专家们能从笔迹窥测人的性格,触摸罪犯的潜意识,说明着“文”与“心”通。

初民中识文断字的不多,甲骨文供祭祀之用,所以,巫筮即为原始知识分子,教授们的先祖是跳大神儿的,他们最早脱离了体力劳动,成为解决人们心灵问题的专家。早年文牍为社会秩序与精神秩序服务,修饰语很多,得志文人多是“大忽悠”,拼命拍神仙与帝王的马屁,希望决定自己命运的人听着舒服。像屈原这样的大官,只有楚王让他下岗以后才有时间搞创作、发牢骚,如果不摘官帽,他忙在典章策论里,身后留不下《离骚》。

魏晋南北朝的学者开始区别文学与非文学,把经、史、子集划在文学之外,文学内又分为有韵的“文”与无韵的“笔”,被认为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开始。

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是不知不觉地进入文学,成了矫情的小角色与闲适的把玩物。难怪在成熟的过程中,文学不停地回顾文章,像只恋巢的鸟。唐代古文运动中的“杂著”是所谓的“杂文学”现象,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原道》、《送李愿归盘谷序》、《天问》被看作散文,而实际上是论文与应用文,比许多纯文学著述更有文学价值。

文章写道义,文学写性情,兼有道义之深与性情之真的就是美文,美文不朽!

爷爷端起茶来,对过老说:“郭老一杯茶,生出如此多的感想,佩服,这让我想起来天门慧开禅师曾写过一首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爷爷继续夸赞道:“随郭茶品茶遐思,有一种‘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的惬意。”

郭老也对爷爷夸赞道:“性洁不可污,为饮涤烦忧。饮茶洗心,涤荡心灵的烦躁。姚爷说的太好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爷爷端茶敬郭老。

郭老脸上没了一进门时的严肃,如今是满脸笑容,甚是兴奋,几杯茶后,对爷爷问道:“姚爷,和您聊的高兴,我还是请教那个问题,您认为招魂之术是外道吗?”

爷爷说:招魂是一种神秘事象,招魂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

古人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凡是人睡眠时、重病昏迷时,以及死去时,都被解释为灵魂出窍,即灵魂脱离了肉体,要想让人活过来,就需要把灵魂重新招回到肉体之中。

所谓神鬼观念,原本指人死去后的灵魂,好的灵魂就是神,坏的灵魂就是鬼。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从原始的鬼神观念,又演绎出神仙观念。

因此,招魂不仅仅针对死者,也针对活人。

为死者招魂,其目的是将死者之魂顺利引至西天,以防成为孤魂野鬼,误了转世前程。

为死者招魂基本分为两种,一是用魂幡招魂。

此术一般用于正常死亡或者正常发丧。

具体做法是,在出灵前,由打幡人持魂幡,在死者生前卧室的四个屋角晃动,口中念念有词,再用魂幡将死者的灵魂送至宅外。

二是用剪纸招魂。非正常死亡者,大都由死者的直系亲属,在出事地点或于出事方向选点,摆设酒肴,焚烧纸钱、纸人,加以祷告,使之步人通往西天之路。

为生者招魂,古代为生者招魂,古人认为,人的灵魂平时附于人体,当人受到意外惊吓后,其灵魂就会离体旁落,难以回归,导致萎靡不振,精神恍惚,甚至卧床不起,这就是掉魂。在他们看来,对掉魂者救治的唯一办法是招魂,也称为叫魂。

叫魂的方式,基本上是采取巫术的操作,叫着掉魂者的名字,为掉魂者招魂。

在我国云南纳西族的习俗里,每家都悬挂着一个存放家庭成员灵魂的竹篓,姑娘出嫁到婆家,要进行灵魂从娘家转接入婆家的巫术仪式,只有这样才表示新人真的到了婆家,在当地的观念里该仪式甚至比转户口还重要。

当有人去世时,则要为其举行招魂仪式,这时招魂的目的不再是让灵魂返回肉体,而是指引灵魂返回祖先居住的地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叶落归根。为此,纳西族的东巴(巫师),专门绘有《神路图》,上面写着本族迁徙路上经过的地名,这些地名往往多达一二百个,招魂时东巴要面朝死者的灵柩,倒退着一边走一边按顺序依次高声念出。

有人亲自考察过纳西族的神路图,发现地名都是真实的。

“可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看不到,听不见,是机缘不够吗?”郭老干脆把用不着的眼镜摘下来,一门心思的向爷爷请教。

爷爷说:“凡人有了神通后便可以看得到,听得见。”

郭老急迫的问:“什么样的神通?”

爷爷说:神通有三种:“修得通”“术得通”“报得通”。

天生阴阳眼就属于“报得通”,因为前世是修行人,六道都可以修行。

天人和凡人有神通、鬼有鬼通、畜生有妖通,就是所谓的仙家。

还有魔有魔通。

找人开阴阳眼属于“术得通”,用偏法开使你有看见鬼神的能力,其实往往是借用鬼的眼睛看,说明白点就是鬼附身。还有看相、算命、降头、巫术,都属于术得通。

“修得通”这就是经过自行修炼,修佛法、就道法,还有修其他法门,只要努力都可能修成,就是能力的大小不同而已。

修成与否,不仅要努力修行,还要自身觉悟。

修得通虽然不担因果,不过花那么多时间只为了那些小术,人生最多百来岁,不值得。

术得通只要用在正确的地方,可以消灾免难,如果心术不正,逆天而行,害人终害己。报得通生来烦恼不断,往往看到的,听到的被周围人否决不认可,而且经常被幽冥众生打扰,身心疲惫。

术得通,学种种术法的神通。如种种符咒之类,巫术啦、催眠术啦!五术:仙、医、命、卜、相,都是术得通。

还有一种属于鬼神通,那就等于被附体之后而产生的通,叫鬼通,它不叫神通。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