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大理菩萨(三)
第306章大理菩萨(三)观音菩萨化作游方焚僧,接受了奇王妇洱弥脚和儿媳梦讳的施舍,她们看到了焚僧显现的美丽幻景:焚僧捧盂端坐于石盘上,头顶彩云,光芒四射,坐有朱鬃白马,头上彩云环绕,云中坐伺童手持铁仗,右有白象,头顶亦出彩云,云中坐一伺童端扶方镜。
于是婆媳二人虞诚地信仰观音,并喧染了蒙细奴逻见到五彩云雾中观音的形象。
在《南诏图卷》里,画面表现了赕白大首领与蒙逻胜等九人共祭铁柱,柱顶之主鸟竟飞于蒙逻盛肩上,遂禅位于蒙氏。
据说,大理国的建立,也是观音救助的结果,没有佛教密宗的观音,也就没有段式的大理国。
在大理国建立的过程中,段思平的敌手是杨干贞,当段氏被大杨明追赶时,段氏受到观音的庇护而化险为夷。
当段氏兴兵关口,难开举足轻重的危厄之际,化作美女的观音又主动来点化:“君欲取大理,兵从河尾渡水,马从三舍邑迸,一到成功,大杨明可擒矣。”
于是段氏建大理国,传至二十几代后世,近五百年。
从唐代起,此地战争不断,后又有元世祖忽必列兵破大理,明太祖三十余万大军人云南,平定滇西。
洱海区域频繁的战争给当地居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由此产生《观音负石阻兵》的传说,观音化作的老妇能负巨石,对敌人具有震慑的威力。
神话故事源于人们心理对观音“威神之力,巍巍如是”的神力的崇拜,祈求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能用巨大的神力制止战争的苦难。
其二,观音本为佛教神低,白族民众把她纳人本主崇拜的体系中。
何谓本主崇拜?
本主又称本主神,白族对其称呼为“武增”、“武曾尼”、“本任尼”、“老谷”、“老太”、“东波”等,意思是“我们的主人”。
汉族理解本主为“本境之主”、“本境恩主”、“本境福主”、“本方之主”、“本郡之主”、“众姓之主”、“一方之主”等意。
本主是村寨供奉的社神的总称,说白了,“本主”相当于一个村寨的保护神,其主要的神低是祖先神和地域保护神,功能是保护村寨人畜兴旺,谷物丰产,清宁平安。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区域这些神灵可以变换。
本主崇拜具有两个特点:一为村落性,另一为多神性。
白族的本主以地缘和亲缘的关系作为纽带,凡居住于同一区域的人们,都奉同一位、几位甚至十几位本主,这种信仰成为协调本村落的力量之一。
在白族深人人心的本主崇拜中,大理区域的民众接受了观音,他们称呼观音为“观音本主”,对观音的供奉与其他神才氏并列在一起。
有时与伏羡、神农并列,有时又与子孙娘娘、卫保圣母、痘二哥哥、财神等并列,不一而足。
其中不少村落以观音为主神,主祖神观音身披黄迎装,面留长胡须,右手持拐杖,左手持元宝,男身观音本主,左右为一男一女侍者,再右侧祖一尊骑虎,右手持金鞭,左手持金元宝的威猛将军形象,老百姓称为"财神"。
他们把对祖先的崇拜与观世音联系在一起。
大理西山地区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
相传,西山的先人有三兄弟,他们为妙中王看守金银仓库,由于地板塌陷,金银也下落了。
三兄弟是忠臣,害怕妙中王怪罪,就逃跑了。
他们到了凤羽,又误认为妙王子捕捉他们,又向西逃,翻过罗萍山,度过黑惠江,跑进了层峦叠樟、渺无人迹的西山地区。
他们在山上穴居野处,钻木取火,打猎度日,生活极为艰苦,这时观音来显化,设法为他们婚配,繁衍后代,教会他们种养麦,所以他们一直信奉观音。
他们成为坝区的自族,自语为"开褥",意即被吓跑的人。
这个传说,讲述了白族一个支系的来源。
观音具有农业神和婚姻神的双重神格。
据记载,西山地区居民的来源有三:
一为逃避兵役;
二为逃避刑法;
三为寻求生计。
不管是什么原因,白族迁徒到西山是一个历史事实,而观音在这里起到使他们维持生存的作用。
居于大理彝族的民众也供奉观音,他们把自己的祖先与观音联系在一起,称呼观音为观音老祖。
在该区域,观音不仅仅为祖先神,而且具有保护神的多重神格。
观音在西山地区享有崇高的地位,当地普遍认为观音是他们的保护神,他们把自然气候的好坏,年景的丰欠,疫病的有无都看成是观音的护佑。观音庙遍布西山地区,在观音庙中,泥塑的、木雕的多为男身。有时观音庙中还夹着弥勒、伏襄、神农的雕像。
观音会一般在五月五日进行,当日吃斋一天。平时遇到久旱成灾或者连雨成涝,也到观音庙中祭奠祈求保佑。
其三,观音与大理洱海区域的风情景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苍山洱海是祖国云南边唾的一颗明珠,是人间仅有天上绝无的美丽画卷。
洱海地区流传着数不胜数的观世音的故事传说。
大理有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
《下关风》的传说就与观音有关,凉爽强劲的下关风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是九尾狐狸精为救助在洱海中的情人,从观音老母处求得七瓶神风,一路心急先到下关,不慎摔破了六瓶,下关风因此四季猛刮不绝。
据说大理坝子的来源也与观音有关。
当然,在大理最具影响力的神话传说是“观音收罗刹”的故事。
从前,白族人民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过着美好的日子。
可是,忽然来了一个善于变化的罗刹,老百姓深受其害。
于是,观音大士化作一个老和尚来见罗刹,说要向罗刹借一块“小黄狗跳三步,袈裟披一披”那么大小的地。
罗刹以为是一块很小的地,就答应了,并写下字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