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过年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陈鸿宇回家的这第一顿饭,一直吃到深夜十二点才结束,六瓶茅台见了底。此时的陈鸿宇早已晕头转向,陈鸿强更是醉得趴在桌上不省人事,最后还是陈启明叫了几个年轻小伙儿,把他抬回了家。
即便昨晚喝了不少酒,第二天早上八点,陈鸿宇还是按时起了床。
这房子二楼是他精心设计的,他要求在自己房间里修建一个厕所,露台就在房间外,整个房间格局与后世的楼房相近。
洗漱完毕后,他来到露台打了一套军体拳,这才彻底从宿醉中清醒过来。这时,他才想起昨晚忘了给冯晨曦回电话,赶忙找出大哥大,给她拨了过去。
电话接通,那头自然少不了一番埋怨。不过冯晨曦是个通情达理的姑娘,陈鸿宇解释了昨晚回家后长辈们来喝酒的情况,她便没再生气,只是叮嘱陈鸿宇过年期间少喝点酒。
不过这年代大哥大的信号不太好,也就是因为陈家村距离县城不算远,大哥大勉强还能接收到一些信号。即便如此,陈鸿宇也是说一句话就得换个地方找信号,根本没办法像后世情侣那样煲电话粥,无奈之下,只好因为信号差挂断了电话。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因为初三就要办酒席,陈鸿宇有不少事要准备。等他打完电话下楼,发现陈启明已经带着一帮人在堂屋里商量相关事宜了。
事情进展得比陈鸿宇预想的顺利,众人仅用一天时间就基本准备妥当。二大爷家的小儿子陈军是个厨师,十里八乡有酒席大多都是他掌勺。
酒菜方面,他带着几个帮手去筹备了。最后按照预估的人数确定正席摆三十六桌,分三轮进行也就是一共摆一百零八桌,桌子板凳也安排好了从哪些人家借,陈鸿宇只需跑一趟城里,买一大堆水果、糖、瓜子、烟之类的东西就行。
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就在准备酒席用品中度过了。
大年三十这天,按照陈家村的惯例,中午要在陈家宗祠祭拜先祖。这次祭拜,以陈启明为首的宗亲族老们不由分说地把本应在后排的陈鸿宇拉到前排,与他们并列。
并且在祭拜祖先时,昭告族人要为陈鸿宇单开一页族谱。这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誉,陈家在陈家村传承数百年,上一次享受单开一页族谱待遇的,还是三百年前中了进士的陈阳云,像二大爷这些参军打过鬼子的,也只是在族谱中多记了几句话而已。
当然,这并非是说陈鸿宇已经为陈家宗族做出了多么惊天动地的贡献,主要是因为他是新中国成立后陈家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古时候的进士,对后辈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和表率作用。
大年初一,陈鸿宇难得有一天空闲。这天天气不错,他晒了一上午太阳。下午,他和陈鸿强带着村里的一群孩子在山上到处找牛粪,然后用鞭炮炸,玩得不亦乐乎。
其实他也想帮林秀娥做饭,但当母亲的哪舍得好不容易回家一趟的儿子干这些活儿呢。
至于陈建国,这几天被村里的乡亲们捧上了天,正穿着陈鸿宇买的新羽绒服在村里四处闲逛炫耀呢。陈建国辛苦操劳了一辈子,自瘸腿后没少听闲话,如今也算是扬眉吐气了,陈鸿宇也就由着他高兴。
大年初二,陈军一大早就带着人来到陈鸿宇家院子准备酒席。在这个年代,农村办酒席通常要持续三天,从第一天中午开始,一直到第三天中午结束。正席自然是在第二天中午,其他时间来的大多是帮忙的乡亲、周边的邻居以及近亲。
没过多久,又有十几个自愿帮忙的乡亲来了。陈军指挥着众人开始忙活起来,有架灶的,有洗肉的。今天主要是准备蒸菜、烧菜和炖汤,其他制作较快的菜式则留到第二天再准备。
陈鸿宇倒是没什么事儿可忙,他把陈军嫌碍事的奥迪100开到陈鸿强家院子里停好后,回来就负责给男人们散烟,给女人小孩发瓜子糖。
大年初三,天还没亮透,陈鸿宇家就热闹非凡。帮忙的乡亲们进进出出,忙得热火朝天,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与清晨的雾气交织在一起,为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几分朦胧的喜庆氛围。
随着太阳渐渐升起,宾客们陆续赶来。陈家村的小道上,满是前来赴宴的身影,大家都身着新衣,面带笑容。一时间,陈鸿宇家的院子里人山人海,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来的人基本都是陈家村的村民,还有不少外嫁的女儿初二回娘家后没回去,也留下来参加宴席。
正席开始,陈建国和林秀娥被众人簇拥着,坐在主桌的显眼位置。大家纷纷向他们道贺,夸赞他们有个好儿子,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眼中闪烁着激动与幸福的泪花。
陈鸿宇在各桌之间穿梭,手中的酒杯一直没放下。他走到每一桌宾客面前,恭敬地敬酒,说道:“各位叔伯婶子、兄弟姐妹们,感谢大家来参加我爸的寿宴。我陈鸿宇能有今天,离不开大家从小到大的照顾。这杯酒敬大家!”说完,仰头一饮而尽。
宾客们也纷纷举杯,回应着陈鸿宇的热情,有人说道:“鸿宇这孩子真是出息了!”
三轮宴席结束,和最初预计的一样一共摆了一百零八桌,全村人几乎都来了。陈鸿宇理所当然地喝醉了,这一回,他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才悠悠转醒。
初四、初五这两天,陈鸿宇满脑子都在琢磨一件事:怎么让陈家村富起来。
这两天,陈鸿宇带着陈鸿强在村子里转了好几圈。陈家村距离开平县城不远,只有三四公里,陈鸿宇家门口的道路是连接开平县和江溪乡的公路,而且整体地势较为平坦。
依陈鸿宇的估计,开平县不出十年就会发展到这边。要是想简单粗暴地致富,让村民们修房子等拆迁倒是个办法,可这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要想让陈家村在近一两年就富起来,必须得另谋出路。